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脚踏泥土,心怀真情

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许这句话最能诠释每一名工作队员“不舍昼夜”的付出、与群众鱼水相依的感情、火热的驻村情怀、不懈的工作激情。田间地头摸实情、农家坑头拉家常、枕边案头想出路,驻村以来,每一名队员不仅身入农村更是心入基层,从适应到习惯,从沉下心到“吾心安处是吾家”,使驻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助村”。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建强基层组织,让“领头雁”飞得更高、变得更强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村级妇联选举村民纷纷踊跃投票)

“群众对党和政府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是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工作队副队长张疆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驻村之初,为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扭转“庸懒散”、安于现状、“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等不良风气,树立干部新形象。工作队以建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出发点和入脚点,采取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办法,先后制定了《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培养计划》、《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办法》、《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流程图》等,并借助每周一建议工作机制,帮助村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同时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方式,借助“三会一课”、“农牧民夜校”、党团活动日、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村干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

“以前到村委会办事不知道找谁,办一件事往往要跑好几趟。现在很明确,办起事来又方便又省时!”村民布热比·麦提尼亚孜说。明确的职责分工,规范的办事程序不断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推动精准扶贫,绘就村民美好生活的蓝天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阿米娜·努尔买买提正在配菜)

一直以来,库特来木村以种植小麦、核桃为主,地少人多,农民缺乏致富技能、思想观念落后,如何使库特来木村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队。脱贫没有捷径,只有精准识别,做好基础性工作,之后的路才能越走越顺。经过多轮走访、分析研究,工作队对村130户、628名贫困人口建立了扶贫数据台账,逐一分析致贫原因、制定相应脱贫计划与帮扶措施。

工作队在与村两委商量,广泛征求村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后,确立了以 “产业+就业”为主的两业发展思路,并配套推进集体土地清理、异地搬迁、生态补偿、综合社会保障等扶贫措施。通过建立小作坊、扶贫车间,搭建50座“小拱棚”、引进黄芪种植等,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库特来木村农村集体鸽子养殖合作社项目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预计可使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此外,农田灌溉渠网建设、农村道路亮化、民族文化游乐园建设等项目也在逐一推进中。

扶贫还要扶智。工作队注重“志智双扶”,逐步引导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经工作队鼓励号召,6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虽然工作辛苦,但拿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钱,心里很踏实很开心。我还学会了化妆,现在每天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上班,我感觉很好!” 在县城一家餐馆打工的阿米娜·努尔买买提说。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做足实事好事,让感恩常驻心间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公共浴室开业,前来体验的村民络绎不绝)

打通村里道路“最后一公里”、改造旱厕、在村里修建垃圾池、配备垃圾运输车、修缮漏雨的房屋、帮助村民砍柴火、资助家庭困难学生、逢年过节为身体残疾、孤居老人及家中没有劳动力的人送温暖,等等。每一名工作队员都明白驻村无小事,也许在旁人看来普通的小事,但对于村民来说就是大事,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就可能冷了群众的心。

为了不让村民冷了心,工作队建立了群众困难诉求台账,对于合理的困难诉求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要面对面和村民讲清政策、说明原委,解开村民心结。

提到村里的变化,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村里有了全乡第一家洗浴中心、第一家红色记忆展馆。洗浴中心帮助村民实现“美丽转身”,红色记忆展馆更是成为村民感受历史,教育子女后代、培养爱国情怀的好去处。

工作队的好,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村里要在文化广场上建一座亭子时,村民不约而同地向工作队建议把亭子命名为“感恩亭”,这一举动也让工作队员们明白了每一次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接地气的“精神大餐”解疑释惑、凝聚共识

吐外特乡:脚踏泥土,心怀真情——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


(周六读书日,偌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

“妈妈,妈妈,你快看这本书里有好多漂亮的公主!”10岁的赛比拉姆·巴克尔兴奋地向妈妈介绍书中的人物,这是周六村民读书日活动的一幕。每到星期六,赛比拉姆就催促着妈妈带她去参加读书活动。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长期工程。入驻以来,工作队始终把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调动村民积极性,改变思想观念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周六读书日、“人人学典型”、“三热爱”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创建、“人人学唱歌、人人唱红歌比赛”等各种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一波又一波接地气的“精神大餐”。

“现在村里的新鲜事太多了,参加村集体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村民阿孜古丽·艾力说。在库特来木村,有不少像阿孜古丽·艾力一样有追求有梦想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参加到村集体活动中来,听宣讲、学政策、学知识,开阔思维眼界。接地气的“精神大餐”成为库特来木村群众扶智扶志的宝库、脱贫的“指南针”、群众工作的 “金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