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时朱见深多少岁,为何于谦不让太子继位反而迎立朱祁钰继位?

lintianliang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统一蒙古各部,随后开始大举进犯明朝边境,由于明宣宗时期的卫所内迁,明朝疆域大为萎缩,正北之界退至长城一线,京城离国界的距离短的可怜,是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天子明英宗还真以为他守得住国门,不仅守得住,还能像曾祖父朱棣那样远征漠北,横扫蒙古,所以在王振的怂恿下,他下令御驾亲征。

明英宗和王振是全无军事才能,从头到尾瞎指挥,还带上了一大帮重臣老将,结果在朱棣北伐20余年后,曾经吊打蒙古各部的明军惨败于土木堡,曾经往来冲杀于草原的老将全部报销,皇帝被俘,明朝瞬间面临亡国之危。

必须上

也先大军随时可能开到北京城下,京师的天空一片灰暗,甚至不少人支持迁都之议,直到于谦喊一句:“言南迁者可斩!”人心才渐渐稳固下来

为避免群龙无首局面,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监国,召集群臣议战守之策。

郕王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也是其唯一的弟弟,时年22岁,是除了朱祁镇皇子以外跟朱祁镇血缘关系最近的人,然而此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还未满两岁,根本不可能出任监国,朱祁钰是监国的唯一人选,由不得其他人不同意,包括朱祁钰自己。

此时明军数十万精锐折损于土木堡,京师军队不足十万,还是疲卒赢马,大家普遍认为打不赢瓦剌,就是守也难守,所以让朱祁钰这时候上位,他自己无疑是不大乐意的,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

国赖长君

立监国后不久,即八月二十二日,孙太后又匆忙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此举让大臣们嗅出一股味道,莫非太后想让小太子继位?

显然,朝中大臣都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在平时立一个小皇帝他们不反对,反正以前又不是没有先例,可现在皇帝被俘、京师岌岌可危,没有一个足够年龄的新君来统领大局、提振士气,能打赢瓦剌?有几个人会相信一个两岁不到的娃娃能带领他们打败来势汹汹的蒙古军?

为了避免蒙古军拿明英宗作要挟资本,以及稳定朝局,以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都支持再立皇帝,立谁呢?自然不会是乳臭未干的朱见深,那就只能是朱祁钰了。

于谦跟朱祁钰并没有太深的交情,他支持立朱祁钰也只是为了国家,和其他大臣一样,“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孙太后只得让步,同意立朱祁钰为帝,但朱见深仍是太子。

九月初六,朱祁钰即皇帝位,并着手布置北京保卫战。

事实证明,在危难时刻,还是国赖长君为妙。


平沙趣说历史


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在土木堡惨败,被蒙古人俘获,几十万将士和官员命丧大漠。

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

明英宗只有一个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钰,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钰监国。

先说一说这位皇太后,她姓孙,邹平人,相貌极美。明宣宗登基之后,原本选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儿子,孙贵妃秘密把一个宫女生的儿子取来,自己抚养,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宠爱,后来胡皇后被废,孙贵妃进为皇后。明英宗继位之后,尊她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钰的生母是吴氏,丹徒人,明宣宗时代被封为贤妃。

现在,郕王朱祁钰仓促上阵,全无经验,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此时最关键的一个议题是要不要迁都。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首先明确反对南迁的主张,坚定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谦又提出把通州粮库的粮食运入北京,征调各地援军入卫北京。因为于谦立场坚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第三天,皇太后诏令,立明英宗的大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个儿子,朱见深是大儿子,出生在1447年,母亲是周贵妃。

形势初步稳定。

此时皇位空虚,必须尽快确定一国之主。可选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朱见深,另一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朱见深只有两岁多,是乳臭未干的幼儿,所以朝中大臣们都倾向于郕王朱祁钰,一齐向皇太后提出请求。揣测孙太后匆匆册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让这个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钰自己也不想担此重任,一再推辞。

于谦公开劝说郕王朱祁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有了大家一致的拥挤,朱祁钰也就不再推辞,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见,在那个紧要的关头,选择郕王朱祁钰而不是皇太子朱见深,是群臣的共识,并不是于谦一个人的意见。

明景帝登基之后,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她曾经几次给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归来之后,她又几次到南宫看望。后来大臣们密谋政变时,事先也秘密得到孙太后的认可。


于左


原因有两个,一是太子太小,不足以稳定朝局;而是朱祁钰有合法继位的依据。

首先,朱见深是1446年12月出生,明英宗被俘是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彼时,朱见深才两岁多,虚岁三岁。而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经基本统一了蒙古高原,次使用又在土木堡大败50万明军,兵锋正盛,大有一举南下,拿下中原的意思;而明朝这一边,由于土木堡之变,其京城的精锐尽丧,且皇帝被俘,朝野震惊,首都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此时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拥立一位能够独立做主的人登上皇位,一来起到稳定朝中局势,防止瓦剌利用被俘皇帝进行要挟;二来是领导朝廷大臣一起度过危局。而两岁多的朱见深,显然是无法起到这两个作用

然而,朱祁钰则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一来是他奉命监国,有一定的经验;二来他的年龄和明英宗相仿,能够独立地做出决定,能够担负起带领大臣抗击侵略的责任。

其次,在朱祁镇出征之前,就已经委托朱祁钰监国,也就是代为行使皇帝职权。这就使得其继承皇位有了合理性,既然他监国是前任皇帝的委托,那么前任皇帝回不来了,他就必须继续监国,代替皇帝处理事务。而且,他继位是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由此变得合理合法。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朱祁钰继位,合理合法,且符合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局势。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见深还不足两岁。两岁的太子,自然不能理政,所以明英宗御驾亲征时特地任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而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后,随之葬送的,还有京营大部分精锐,所以当时北京是防务空虚的状态。

土木堡事变的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南迁以避虏锋”的论调。

这个时候,国家正处于紧急状态,两岁的太子即位也安定不了人心,而郕王正年富力强,又有监国的身份,事急从权,于谦等大臣在取得皇太后同意后,拥立郕王为新皇帝,以振奋人心,事实也证明,在郕王的坐镇下,明朝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拥立了郕王,但是上到皇太后,下到文武百官,都意见一致,保留了朱见深太子的地位。这也是为了让皇位最终回到明宣宗嫡系一脉。

因为明英宗是明宣宗长子,也算是嫡子。所以后来郕王想废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时,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反对,虽然通过贿赂百官勉强成功,也失去了人心,为夺门之变埋下祸根。

以上种种,可见于谦等人的初衷,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


猴格大人


1449年7月,蒙古瓦刺也先率军向大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被俘,50万的明军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明宪宗)

此战也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被活捉的亲征皇帝。

此时出生于1447年的朱见深才2,岁严格来说此时的朱见深应该叫朱见濬。

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朝中大臣一齐向皇太后提出让郕王朱祁钰上位请求。土木堡事变后第三天,孙太后变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此举意图明了,想要立两岁的皇太子为帝,郕王朱祁钰自己也不想担此重任,一再推辞。

于谦公开劝说郕王朱祁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因群臣一致拥护,且英宗出征前命朱祁钰监国,所以郕王朱祁钰也就不再推辞,于9月登基,就是明代宗。

综上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选择郕王朱祁钰而不是皇太子朱见深,是形式所迫和群臣共识,并非于谦一个人的意见。

朱元璋建国之初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须兄终弟及,有皇子则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虽长不得立。”那么为什么兵部尚书于谦等人不让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钰呢?

1、由于土木堡之变,其京城的精锐尽丧,且皇帝被俘,朝野震惊,首都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此时岌岌可危。2岁的太子不足以应对此等复杂局面,也难以让人心惶惶的朝廷稳定下来,明朝的外部形势更不允许这样一个幼主的出现。

2、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经基本统一了蒙古高原,又在土木堡之战大败50万明军,兵锋正盛大举南下,分几路杀向北京,此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群臣御敌,组织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

而2岁多的朱见深,显然是无法起到这两个作用。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大举攻明,英宗御驾亲征,酿成了重大军事灾难——土木之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初九,最初名字叫朱见濬,土木之变发生时,虚龄三岁,其实还不到2周岁,也尚未被册立为太子。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霍建华扮演的明英宗

土木之变后,明朝统治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或者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南宋,都不得而知,在官僚集团中也存在巨大争议。在这种危机局面之下,作为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孙太后决议固守北京。《国榷.英宗正统十四年》记载:“皇太后禁中疑惧,问太监李永昌,对曰‘是也。陵庙宫阙在此,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此,南迁,大事去矣。且陛下不闻宋靖康乎?’因述靖康事。皇太后悟,自是中外始有固志。

由于最初尚不知英宗是死是活,明朝在土木之变发生后的最初两天内,并没有启动另立新君的政治方案。甲子日,即土木之变后第三日,“也先奉上宣府城内”,朝廷应在当日晚些获知英宗被俘的消息。信息来源应一方面是宣府奏报,另一方面可能是英宗亲笔书信的送达。

上图孙太后

于是第二天,孙太后遂命郕王暂总百官,代为处理国家军政事务。

《明英宗实录》:“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等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尔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启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何晴扮演的孙太后

之所以委命郕王,在于他是英宗唯一的亲弟,在英宗北征时,便已经受命居守北京,处理日常政务,驸马都尉焦敬辅之。

郕王为英宗同父异母之弟,小的时候关系很好,故而英宗一直不命郕王出藩。在自已亲征之时,也暂时将政权交由郕王承担。但此时孙太后并未有立郕王为帝的想法,仍对英宗回朝充满期待。孙太后在命郕王暂总百官后两日后,便立年方三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的英宗、代宗

在瓦剌俘虏英宗,不断要挟的情况下,太子过于年幼,完全不具备理政的情况下,孙太后有碍于祖制后妃不得干政,也无法实行垂帘听政,所剩的唯一选择,就是命郕王主持政务。

《明英宗实录》言:“尚念臣民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之中选其贤而长者,曰见深,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英宗与太子

由于英宗迅速回朝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明朝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出发,开始拥立郕王即位。国难时期,军事是明朝政务的核心,于谦主持兵部,在北京保卫战及拥立郕王的过程中,于谦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在景泰一朝成为中枢议政的核心人物。


邓海春


明英宗少年继位,当了十四年太平天子,到土木堡之变,年纪不过二十几岁。当时的太子朱见深还很小,也就两岁而已。

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是二十岁左右。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变数,几十万明朝精锐毁之一旦,皇帝被俘虏,整个国家面临崩溃,有着盛极而灭的危险。在这种人心惶惶,朝局不稳,社稷将倾的情况下,于谦等朝臣以国家计,一致倾向拥立已经成年的朱祁钰继位,遵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以安朝局民心。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朱见深不过两岁幼童。国难立长君,这是最合理的选择。

朱祁钰继位后和于谦等朝臣为北京保卫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君臣配合默契,终于击败也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可以说,从当皇帝,履行天子职责方面,朱祁钰的作为远高于朱祁镇。他当上皇帝以后,不愿意再下来,也是人性体现,可以评说,但不应该持道德尺寸去评判。

而于谦这位再造国家的功臣,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谋私利,力挽狂澜,殚精竭虑。夺门之变发生前夕,身为兵部尚书的他其实完全有能力掌控朝局,扑灭这场阴谋,但他始终没有对太上皇采取任何行动。慷慨赴死。

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


生说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

上图就是这段历史故事的主角之一,明宪宗朱见深。

不过在他的父皇朱祁镇身陷土木堡,被瓦剌掳去时(1449年),他还不叫朱见深,而是叫朱见濬。大明皇帝北狩这件轰动大明王朝的消息传遍全国时,他仅两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就在这一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历史证明,过早被立为太子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同年,瓦剌大军南犯,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反对,执意亲征。

走之前总要安排一下镇守帝都的事,于是顺手就做了两件事。

一是让兵部侍郎于谦取代兵部尚书邝埜之职,暂理兵部事宜。这就是后来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流芳千古的于谦。以后的史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挽救了大明的一个天大的危机。

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监国的意思就是,国家大权就交给你了,皇上不在的时候,你就是一国之主了。而这个看似很随意的决定,让英宗朱祁镇后来吃了不少苦头。

之所以说是很随意的一个决定,因为谁也想不到之后发生的狗血事情。毕竟召集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就算一对一,也能轻松把瓦剌蛮族赶回草原老家吧,可是打仗很少是一对一的事。明军于土木堡大败于瓦剌骑兵,皇帝成了俘虏。从此以后,历史上再有皇帝说“御驾亲征”这四个字,一定有无数大臣磕破了脑袋去劝阻,劝阻的话语里就有一句:“君不闻土木堡之事乎?!!!”。

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会把皇位暂时交给弟弟执掌呢?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皇太子尚幼,不满两岁,尚不能理政。

二是弟弟朱祁钰是一个性格温和,与世无争,简单来说,有些“佛系”的人。正因如此,朱祁镇也对这个仅小自己一岁的弟弟关系很好,从来不把弟弟视作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人。

而于谦面对瓦剌大军围攻京城的困局,考虑的也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为避免主少国疑,以于谦为首的大臣集团在征得皇太后的同意后,扶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然而人心不可测,也正是这个老好人弟弟,尝到龙椅的舒适后,就不愿意再下来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欲知后事如何,欢迎关注熊二History


熊二读史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487年。土木堡之变,1449年。所以土木堡之变时,朱见深两岁,严格来说,此时的朱见深应该叫朱见濬。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刺,导致大明几十万军队被杀,他也被俘获的事件。

按理说,明英宗被俘,理应由太子即位,不过兵部尚书于谦等从全局考虑,太子才两岁,不足以应对当时的形势。于是和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那么,为什么兵部尚书于谦不让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钰呢?

第一、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大半部分,皇亲国戚和朝臣被瓦刺杀者很多,朝野震动,两岁的太子不足以应对此等复杂局面,也难以让人心惶惶的朝廷稳定下来。

第二、瓦刺俘获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因为大明王朝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瓦刺倾巢而出,分几路杀向北京,此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群臣御敌,组织北京保卫战。

第三、瓦刺也先,俘获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必然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见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听任瓦刺摆布。

第四、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对于太上皇,瓦刺可杀可剐。而大明王朝已稳定下来,正组织部队抵抗瓦刺,瓦刺棋输一招,后来看捞不到什么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镇。


司马PC


在土木堡之变之前,在朱元璋、朱棣两代人的打击下,大明多次北征蒙古高原,将北元势力彻底瓦解,最后分裂。

朱棣又派遣郑和下西洋,到处收服那些虾米小国,国际影响力,达到最高峰。四夷来朝,莫不宾服。蒙古各部,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来犯。这种国际影响力,直到明宣宗朱瞻基一朝结束。

朱瞻基死后,明英宗继位。明英宗少年天子,心浮气躁,自大自狂,胡搞瞎搞,明朝开始走下坡路。

1447年,瓦剌也先抓住明朝中枢乌烟瘴气的机会,率领5万蒙古铁骑寇边。明英宗意气风发,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励和支持下,率领二三十万禁军亲征。

明英宗性子急,但是大臣们可不是傻子,打仗是要死人的。万一皇帝还没看到敌人,自己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那可怎么办?谁来当皇帝啊?岂不是又要来一次靖难之役了?

明英宗为了打消大臣的顾虑,赶紧把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叫来,交代他辅政。册立自己的长子,2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意思就是,你们这帮腐儒,我还没出征,就不看我好,现在我给你们设立储君,还给你们设了一个辅政亲王在这里。两个宗室嫡亲坐镇北京,总可以放我出征了吧。我就是出去溜溜,北京沙尘暴实在太大了,整天闷在宫里难受,过几个月,就回来了。

于是,大军出发了。这次去的还真不少,京城的元勋权贵,去了一半。带着满朝遗老遗少,权贵元勋,呼啦呼啦的就往前线去了。自古以来,皇帝亲征,胜多败少。所以大家胆子也比较大,都以为就是去拍戏的,随便露个脸,也就能捡一两个人头回来,然后被皇帝加官进爵。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在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月来攻,七月大军出征,八月到了大同。当时大军走的太急,粮草不济,又碰到雨季,火器都不能用了。

明军还没碰到敌人,已经是伤病一大片,忍饥挨饿,士气低落。明军禁军本来就不是久经战阵的军队,大多都是公子哥老爷兵,先锋一接触,火器又打不响,就溃不成军。王振看到不妙,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也成了俘虏。

这个时间点,很重要,这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2000年里,大一统王朝皇帝亲征时,唯一一个皇帝被人捉了去的案例。

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三分之一死伤,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北京城里,哭声一片,家家都挂了彩。此时深宫里面,太后擦干眼泪,和满朝文武商量,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太子是现成的,让他登基吧。此时大臣们可不答应了。在你太后那儿,孙子儿子都一样,但是大臣们可就大不同了。

也先不日就押着那个老顽童皇帝来京城敲诈勒索了,你让一个小屁孩当家,怎么跟人家谈和平?谈抗战?那不是荒唐吗?

于谦他们老成谋国国临大难,立君当立长,方能主持大局,整合全国力量,力挽狂澜。朱祁钰这个明英宗最喜欢的亲弟弟,做王爷时口碑就不错,一代贤王,比明英宗朱祁镇沉稳多了。朱见深此时才两岁,如当皇帝,主少国疑,恐有灭国危险。

当年明英宗也是年少即为,以至于长大了,吊儿郎当。这小子2岁就当皇帝,即使这次打退了蒙古兵,以后会不会又像他老子,长大了父浮子躁,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

大家一致决定,拥立朱祁钰,是为明代宗。当然了,朱祁钰也要推辞一下,做做样子。自己只是暂时代理下,将来皇帝还是要还传给侄子朱见深的。

明代宗上位后,果然采纳雅言,海纳百川,任用贤臣,重振朝纲,国力恢复。可惜,8年以后,却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而且竟然还没有一个儿子活着,绝了后了。

此时明英宗再次复位,阔别龙椅8年,又回到了过去。走了一个轮回的明英宗,成熟了很多,后期执政,还是有了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不过他还会把于谦等人给杀了。


延伸阅读:

《小龙死了》原创神雕后传,已经连载。

1、小龙女死在了古墓?

2、杨过和小龙女的儿子是阳顶天吗?

3、黄衫女到底是谁的后人?

关注本头条号,在动态子菜单,可阅读精彩内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