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時朱見深多少歲,為何于謙不讓太子繼位反而迎立朱祁鈺繼位?

lintianliang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統一蒙古各部,隨後開始大舉進犯明朝邊境,由於明宣宗時期的衛所內遷,明朝疆域大為萎縮,正北之界退至長城一線,京城離國界的距離短的可憐,是為“天子守國門”。

然而,天子明英宗還真以為他守得住國門,不僅守得住,還能像曾祖父朱棣那樣遠征漠北,橫掃蒙古,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他下令御駕親征。

明英宗和王振是全無軍事才能,從頭到尾瞎指揮,還帶上了一大幫重臣老將,結果在朱棣北伐20餘年後,曾經吊打蒙古各部的明軍慘敗於土木堡,曾經往來衝殺於草原的老將全部報銷,皇帝被俘,明朝瞬間面臨亡國之危。

必須上

也先大軍隨時可能開到北京城下,京師的天空一片灰暗,甚至不少人支持遷都之議,直到于謙喊一句:“言南遷者可斬!”人心才漸漸穩固下來

為避免群龍無首局面,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命郕王監國,召集群臣議戰守之策。

郕王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也是其唯一的弟弟,時年22歲,是除了朱祁鎮皇子以外跟朱祁鎮血緣關係最近的人,然而此時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還未滿兩歲,根本不可能出任監國,朱祁鈺是監國的唯一人選,由不得其他人不同意,包括朱祁鈺自己。

此時明軍數十萬精銳折損於土木堡,京師軍隊不足十萬,還是疲卒贏馬,大家普遍認為打不贏瓦剌,就是守也難守,所以讓朱祁鈺這時候上位,他自己無疑是不大樂意的,但沒辦法,硬著頭皮也要上。

國賴長君

立監國後不久,即八月二十二日,孫太后又匆忙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此舉讓大臣們嗅出一股味道,莫非太后想讓小太子繼位?

顯然,朝中大臣都沒有同意這個提議,在平時立一個小皇帝他們不反對,反正以前又不是沒有先例,可現在皇帝被俘、京師岌岌可危,沒有一個足夠年齡的新君來統領大局、提振士氣,能打贏瓦剌?有幾個人會相信一個兩歲不到的娃娃能帶領他們打敗來勢洶洶的蒙古軍?

為了避免蒙古軍拿明英宗作要挾資本,以及穩定朝局,以于謙為首的一眾大臣都支持再立皇帝,立誰呢?自然不會是乳臭未乾的朱見深,那就只能是朱祁鈺了。

于謙跟朱祁鈺並沒有太深的交情,他支持立朱祁鈺也只是為了國家,和其他大臣一樣,“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在大臣們的一致要求下,孫太后只得讓步,同意立朱祁鈺為帝,但朱見深仍是太子。

九月初六,朱祁鈺即皇帝位,並著手佈置北京保衛戰。

事實證明,在危難時刻,還是國賴長君為妙。


平沙趣說歷史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在土木堡慘敗,被蒙古人俘獲,幾十萬將士和官員命喪大漠。

消息傳到北京,舉國震動。

明英宗只有一個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鈺,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鈺監國。

先說一說這位皇太后,她姓孫,鄒平人,相貌極美。明宣宗登基之後,原本選立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有兒子,孫貴妃秘密把一個宮女生的兒子取來,自己撫養,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寵愛,後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進為皇后。明英宗繼位之後,尊她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鈺的生母是吳氏,丹徒人,明宣宗時代被封為賢妃。

現在,郕王朱祁鈺倉促上陣,全無經驗,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此時最關鍵的一個議題是要不要遷都。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首先明確反對南遷的主張,堅定地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謙又提出把通州糧庫的糧食運入北京,徵調各地援軍入衛北京。因為于謙立場堅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第三天,皇太后詔令,立明英宗的大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個兒子,朱見深是大兒子,出生在1447年,母親是周貴妃。

形勢初步穩定。

此時皇位空虛,必須儘快確定一國之主。可選的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朱見深,另一個是監國的郕王朱祁鈺。

朱見深只有兩歲多,是乳臭未乾的幼兒,所以朝中大臣們都傾向於郕王朱祁鈺,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請求。揣測孫太后匆匆冊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讓這個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

于謙公開勸說郕王朱祁鈺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有了大家一致的擁擠,朱祁鈺也就不再推辭,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見,在那個緊要的關頭,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群臣的共識,並不是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明景帝登基之後,尊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她曾經幾次給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歸來之後,她又幾次到南宮看望。後來大臣們密謀政變時,事先也秘密得到孫太后的認可。


於左


原因有兩個,一是太子太小,不足以穩定朝局;而是朱祁鈺有合法繼位的依據。

首先,朱見深是1446年12月出生,明英宗被俘是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彼時,朱見深才兩歲多,虛歲三歲。而當時面臨的情況是,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經基本統一了蒙古高原,次使用又在土木堡大敗50萬明軍,兵鋒正盛,大有一舉南下,拿下中原的意思;而明朝這一邊,由於土木堡之變,其京城的精銳盡喪,且皇帝被俘,朝野震驚,首都由於沒有足夠的兵力,此時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擁立一位能夠獨立做主的人登上皇位,一來起到穩定朝中局勢,防止瓦剌利用被俘皇帝進行要挾;二來是領導朝廷大臣一起度過危局。而兩歲多的朱見深,顯然是無法起到這兩個作用

然而,朱祁鈺則是完全有這個能力的。一來是他奉命監國,有一定的經驗;二來他的年齡和明英宗相仿,能夠獨立地做出決定,能夠擔負起帶領大臣抗擊侵略的責任。

其次,在朱祁鎮出征之前,就已經委託朱祁鈺監國,也就是代為行使皇帝職權。這就使得其繼承皇位有了合理性,既然他監國是前任皇帝的委託,那麼前任皇帝回不來了,他就必須繼續監國,代替皇帝處理事務。而且,他繼位是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持,由此變得合理合法。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朱祁鈺繼位,合理合法,且符合當時明朝所面臨的局勢。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朱見深還不足兩歲。兩歲的太子,自然不能理政,所以明英宗御駕親征時特地任命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而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虜後,隨之葬送的,還有京營大部分精銳,所以當時北京是防務空虛的狀態。

土木堡事變的消息傳回北京後,滿朝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南遷以避虜鋒”的論調。

這個時候,國家正處於緊急狀態,兩歲的太子即位也安定不了人心,而郕王正年富力強,又有監國的身份,事急從權,于謙等大臣在取得皇太后同意後,擁立郕王為新皇帝,以振奮人心,事實也證明,在郕王的坐鎮下,明朝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擁立了郕王,但是上到皇太后,下到文武百官,都意見一致,保留了朱見深太子的地位。這也是為了讓皇位最終回到明宣宗嫡系一脈。

因為明英宗是明宣宗長子,也算是嫡子。所以後來郕王想廢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時,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反對,雖然通過賄賂百官勉強成功,也失去了人心,為奪門之變埋下禍根。

以上種種,可見於謙等人的初衷,完全是出於一片公心。


猴格大人


1449年7月,蒙古瓦刺也先率軍向大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兵敗被俘,50萬的明軍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明憲宗)

此戰也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被活捉的親征皇帝。

此時出生於1447年的朱見深才2,歲嚴格來說此時的朱見深應該叫朱見濬。

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朝中大臣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讓郕王朱祁鈺上位請求。土木堡事變後第三天,孫太后變立英宗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此舉意圖明瞭,想要立兩歲的皇太子為帝,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

于謙公開勸說郕王朱祁鈺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因群臣一致擁護,且英宗出征前命朱祁鈺監國,所以郕王朱祁鈺也就不再推辭,於9月登基,就是明代宗。

綜上在國家生死存亡之時,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形式所迫和群臣共識,並非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朱元璋建國之初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須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雖長不得立。”那麼為什麼兵部尚書于謙等人不讓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鈺呢?

1、由於土木堡之變,其京城的精銳盡喪,且皇帝被俘,朝野震驚,首都由於沒有足夠的兵力,此時岌岌可危。2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明朝的外部形勢更不允許這樣一個幼主的出現。

2、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經基本統一了蒙古高原,又在土木堡之戰大敗50萬明軍,兵鋒正盛大舉南下,分幾路殺向北京,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

(明英宗)

而2歲多的朱見深,顯然是無法起到這兩個作用。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賜教、轉發、點贊,祝您萬事順遂。


美麗青春您真痘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大舉攻明,英宗御駕親征,釀成了重大軍事災難——土木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朱見深生於正統十二年(1447)十二月初九,最初名字叫朱見濬,土木之變發生時,虛齡三歲,其實還不到2週歲,也尚未被冊立為太子。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霍建華扮演的明英宗

土木之變後,明朝統治能否繼續維持下去,或者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南宋,都不得而知,在官僚集團中也存在巨大爭議。在這種危機局面之下,作為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孫太后決議固守北京。《國榷.英宗正統十四年》記載:“皇太后禁中疑懼,問太監李永昌,對曰‘是也。陵廟宮闕在此,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此,南遷,大事去矣。且陛下不聞宋靖康乎?’因述靖康事。皇太后悟,自是中外始有固志。

由於最初尚不知英宗是死是活,明朝在土木之變發生後的最初兩天內,並沒有啟動另立新君的政治方案。甲子日,即土木之變後第三日,“也先奉上宣府城內”,朝廷應在當日晚些獲知英宗被俘的消息。信息來源應一方面是宣府奏報,另一方面可能是英宗親筆書信的送達。

上圖孫太后

於是第二天,孫太后遂命郕王暫總百官,代為處理國家軍政事務。

《明英宗實錄》:“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鈺:‘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等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何晴扮演的孫太后

之所以委命郕王,在於他是英宗唯一的親弟,在英宗北征時,便已經受命居守北京,處理日常政務,駙馬都尉焦敬輔之。

郕王為英宗同父異母之弟,小的時候關係很好,故而英宗一直不命郕王出藩。在自已親征之時,也暫時將政權交由郕王承擔。但此時孫太后並未有立郕王為帝的想法,仍對英宗回朝充滿期待。孫太后在命郕王暫總百官後兩日後,便立年方三歲的朱見深為太子。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的英宗、代宗

在瓦剌俘虜英宗,不斷要挾的情況下,太子過於年幼,完全不具備理政的情況下,孫太后有礙於祖制后妃不得干政,也無法實行垂簾聽政,所剩的唯一選擇,就是命郕王主持政務。

《明英宗實錄》言:“尚念臣民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三人之中選其賢而長者,曰見深,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安天下。”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英宗與太子

由於英宗迅速回朝的可能性逐漸減小,明朝從穩定政局的角度出發,開始擁立郕王即位。國難時期,軍事是明朝政務的核心,于謙主持兵部,在北京保衛戰及擁立郕王的過程中,于謙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在景泰一朝成為中樞議政的核心人物。


鄧海春


明英宗少年繼位,當了十四年太平天子,到土木堡之變,年紀不過二十幾歲。當時的太子朱見深還很小,也就兩歲而已。

他的弟弟朱祁鈺也是二十歲左右。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發生的重大變數,幾十萬明朝精銳毀之一旦,皇帝被俘虜,整個國家面臨崩潰,有著盛極而滅的危險。在這種人心惶惶,朝局不穩,社稷將傾的情況下,于謙等朝臣以國家計,一致傾向擁立已經成年的朱祁鈺繼位,遵奉朱祁鎮為太上皇,以安朝局民心。當時的太子後來的朱見深不過兩歲幼童。國難立長君,這是最合理的選擇。

朱祁鈺繼位後和于謙等朝臣為北京保衛戰做出了巨大貢獻,君臣配合默契,終於擊敗也先,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可以說,從當皇帝,履行天子職責方面,朱祁鈺的作為遠高於朱祁鎮。他當上皇帝以後,不願意再下來,也是人性體現,可以評說,但不應該持道德尺寸去評判。

而於謙這位再造國家的功臣,從來為國家鞠躬盡瘁,不謀私利,力挽狂瀾,殫精竭慮。奪門之變發生前夕,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其實完全有能力掌控朝局,撲滅這場陰謀,但他始終沒有對太上皇採取任何行動。慷慨赴死。

留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絕唱。


生說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

上圖就是這段歷史故事的主角之一,明憲宗朱見深。

不過在他的父皇朱祁鎮身陷土木堡,被瓦剌擄去時(1449年),他還不叫朱見深,而是叫朱見濬。大明皇帝北狩這件轟動大明王朝的消息傳遍全國時,他僅兩歲。

正統十四年(1449年),就在這一年,未滿兩歲的朱見濬被立為皇太子。歷史證明,過早被立為太子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

同年,瓦剌大軍南犯,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反對,執意親征。

走之前總要安排一下鎮守帝都的事,於是順手就做了兩件事。

一是讓兵部侍郎于謙取代兵部尚書鄺埜之職,暫理兵部事宜。這就是後來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流芳千古的于謙。以後的史實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挽救了大明的一個天大的危機。

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監國。監國的意思就是,國家大權就交給你了,皇上不在的時候,你就是一國之主了。而這個看似很隨意的決定,讓英宗朱祁鎮後來吃了不少苦頭。

之所以說是很隨意的一個決定,因為誰也想不到之後發生的狗血事情。畢竟召集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就算一對一,也能輕鬆把瓦剌蠻族趕回草原老家吧,可是打仗很少是一對一的事。明軍於土木堡大敗於瓦剌騎兵,皇帝成了俘虜。從此以後,歷史上再有皇帝說“御駕親征”這四個字,一定有無數大臣磕破了腦袋去勸阻,勸阻的話語裡就有一句:“君不聞土木堡之事乎?!!!”。

為什麼明英宗朱祁鎮會把皇位暫時交給弟弟執掌呢?原因有二。

一是當時皇太子尚幼,不滿兩歲,尚不能理政。

二是弟弟朱祁鈺是一個性格溫和,與世無爭,簡單來說,有些“佛系”的人。正因如此,朱祁鎮也對這個僅小自己一歲的弟弟關係很好,從來不把弟弟視作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人。

而於謙面對瓦剌大軍圍攻京城的困局,考慮的也是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為避免主少國疑,以于謙為首的大臣集團在徵得皇太后的同意後,扶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然而人心不可測,也正是這個老好人弟弟,嚐到龍椅的舒適後,就不願意再下來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欲知後事如何,歡迎關注熊二History


熊二讀史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487年。土木堡之變,1449年。所以土木堡之變時,朱見深兩歲,嚴格來說,此時的朱見深應該叫朱見濬。



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刺,導致大明幾十萬軍隊被殺,他也被俘獲的事件。

按理說,明英宗被俘,理應由太子即位,不過兵部尚書于謙等從全局考慮,太子才兩歲,不足以應對當時的形勢。於是和皇太后商議,決定擁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那麼,為什麼兵部尚書于謙不讓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鈺呢?

第一、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大半部分,皇親國戚和朝臣被瓦刺殺者很多,朝野震動,兩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

第二、瓦刺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因為大明王朝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瓦刺傾巢而出,分幾路殺向北京,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

第三、瓦刺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必然用明英宗要挾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見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聽任瓦刺擺佈。

第四、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對於太上皇,瓦刺可殺可剮。而大明王朝已穩定下來,正組織部隊抵抗瓦刺,瓦刺棋輸一招,後來看撈不到什麼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鎮。


司馬PC


在土木堡之變之前,在朱元璋、朱棣兩代人的打擊下,大明多次北征蒙古高原,將北元勢力徹底瓦解,最後分裂。

朱棣又派遣鄭和下西洋,到處收服那些蝦米小國,國際影響力,達到最高峰。四夷來朝,莫不賓服。蒙古各部,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來犯。這種國際影響力,直到明宣宗朱瞻基一朝結束。

朱瞻基死後,明英宗繼位。明英宗少年天子,心浮氣躁,自大自狂,胡搞瞎搞,明朝開始走下坡路。

1447年,瓦剌也先抓住明朝中樞烏煙瘴氣的機會,率領5萬蒙古鐵騎寇邊。明英宗意氣風發,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勵和支持下,率領二三十萬禁軍親征。

明英宗性子急,但是大臣們可不是傻子,打仗是要死人的。萬一皇帝還沒看到敵人,自己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那可怎麼辦?誰來當皇帝啊?豈不是又要來一次靖難之役了?

明英宗為了打消大臣的顧慮,趕緊把自己的弟弟朱祁鈺叫來,交代他輔政。冊立自己的長子,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意思就是,你們這幫腐儒,我還沒出徵,就不看我好,現在我給你們設立儲君,還給你們設了一個輔政親王在這裡。兩個宗室嫡親坐鎮北京,總可以放我出征了吧。我就是出去溜溜,北京沙塵暴實在太大了,整天悶在宮裡難受,過幾個月,就回來了。

於是,大軍出發了。這次去的還真不少,京城的元勳權貴,去了一半。帶著滿朝遺老遺少,權貴元勳,呼啦呼啦的就往前線去了。自古以來,皇帝親征,勝多敗少。所以大家膽子也比較大,都以為就是去拍戲的,隨便露個臉,也就能撿一兩個人頭回來,然後被皇帝加官進爵。

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在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六月來攻,七月大軍出征,八月到了大同。當時大軍走的太急,糧草不濟,又碰到雨季,火器都不能用了。

明軍還沒碰到敵人,已經是傷病一大片,忍飢挨餓,士氣低落。明軍禁軍本來就不是久經戰陣的軍隊,大多都是公子哥老爺兵,先鋒一接觸,火器又打不響,就潰不成軍。王振看到不妙,決定回師,退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軍包圍,軍隊死傷慘重,王振被殺,英宗也成了俘虜。

這個時間點,很重要,這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2000年裡,大一統王朝皇帝親征時,唯一一個皇帝被人捉了去的案例。

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三分之一死傷,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北京城裡,哭聲一片,家家都掛了彩。此時深宮裡面,太后擦乾眼淚,和滿朝文武商量,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太子是現成的,讓他登基吧。此時大臣們可不答應了。在你太后那兒,孫子兒子都一樣,但是大臣們可就大不同了。

也先不日就押著那個老頑童皇帝來京城敲詐勒索了,你讓一個小屁孩當家,怎麼跟人家談和平?談抗戰?那不是荒唐嗎?

于謙他們老成謀國國臨大難,立君當立長,方能主持大局,整合全國力量,力挽狂瀾。朱祁鈺這個明英宗最喜歡的親弟弟,做王爺時口碑就不錯,一代賢王,比明英宗朱祁鎮沉穩多了。朱見深此時才兩歲,如當皇帝,主少國疑,恐有滅國危險。

當年明英宗也是年少即為,以至於長大了,吊兒郎當。這小子2歲就當皇帝,即使這次打退了蒙古兵,以後會不會又像他老子,長大了父浮子躁,再來一次土木堡之變?

大家一致決定,擁立朱祁鈺,是為明代宗。當然了,朱祁鈺也要推辭一下,做做樣子。自己只是暫時代理下,將來皇帝還是要還傳給侄子朱見深的。

明代宗上位後,果然採納雅言,海納百川,任用賢臣,重振朝綱,國力恢復。可惜,8年以後,卻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而且竟然還沒有一個兒子活著,絕了後了。

此時明英宗再次復位,闊別龍椅8年,又回到了過去。走了一個輪迴的明英宗,成熟了很多,後期執政,還是有了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不過他還會把于謙等人給殺了。


延伸閱讀:

《小龍死了》原創神鵰後傳,已經連載。

1、小龍女死在了古墓?

2、楊過和小龍女的兒子是陽頂天嗎?

3、黃衫女到底是誰的後人?

關注本頭條號,在動態子菜單,可閱讀精彩內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