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的茶垢、长霉和吐黑

古人所谓的“紫玉金砂”,就是把紫砂与美玉相提并论,说的就是紫砂与众不同的质感,可见紫砂的“神奇”。其实,真正的黄龙山纯度较高的原矿,大多能够实现从“泥”到“玉”的转变。“泥”到“玉”的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包浆”,轻则油光发亮,重则光亮如镜。一把壶,若能让它实现从“泥”到“玉”的转变,达到“明亮如镜,光润喜人”的终极效果,玩壶者的内心必将受到震撼,并富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浅谈紫砂壶的茶垢、长霉和吐黑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更担心网上很多壶友“为了养壶而养壶”,想千方设百计让壶养的更快更漂亮,巴不得每天早上起来都能看到紫砂壶呈现一个新形象,其实这背离了品茗可以修身养性的茶道宗旨,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急功近利的行为。下面主要讲讲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好料变化快或效果好,差料变化慢或效果差”,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养壶快慢或者效果,因泥性而异,因茶叶而异,因人而异。

1、因泥性而异,就是说不同的矿里挖出来的泥料,成分不同,泥性有差异,档次也有差异,必然影响养壶的速度和效果……

2、与茶叶种类有关,这是大多数玩壶者的心得,比如绿茶和红茶速度效果不同,铁观音和普洱速度效果也不同……

3、因人而异,那就是与喝茶频率、擦壶淋壶等习惯都有关:一天泡一次茶与一个星期喝一次茶,能一样快?擦壶(或抚摸)本质上是一个缓慢抛光的过程,不擦或不摸,肯定变得慢。至于淋壶,这纯属个人饮茶习惯的问题,没有人规定一定要用茶汤淋壶才算是养壶,故无须争议。但事实证明,淋壶和不淋壶,养出来的效果一定有差异。

二,“净衣派”与“污衣派”

网上所谓“净衣派”与“污衣派”之争,实质就是要不要擦壶、洗壶或淋壶的问题。现实中以净衣派为主导。我知道,很多资深的玩壶高手,他们自诩为污衣派,不赞同经常擦壶、洗壶或者淋壶。他们认为只有让茶垢积累在壶的表面或者内部,才能使茶香长留,才能使壶的外表更具古香古韵,这大概是依据古人的观点:让茶碱从壶内壁自然渗出,日久而生黯然之光……但我总觉得这句话讲的应该是壶的光泽变化感觉,似乎不是说茶碱之类的东西从内往外渗出吧。哈哈。

虽然我不反对污衣派,但我却很想对某些污衣派的朋友说一句:“不用的时候请擦洗干净”。我是担心细菌孳生影响健康,或茶垢堆积影响美观。

浅谈紫砂壶的茶垢、长霉和吐黑

三,“一壶不事二茶”的研究

一壶不事二茶,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因为紫砂有强烈吸附性能,一个壶一会泡这个茶,一会泡那个茶,肯定有串味的危险。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味觉和嗅觉极其灵敏的人才能感受出串味,而大多数人感受不出,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味觉和嗅觉是有差异的。所以,理论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大家玩自己心爱的壶,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自己感觉爽就行了,千万不要考虑别人爽不爽啊!

四,茶垢问题

正因为紫砂的强烈吸附性能,所以紫砂器具容易脏,脏了不易清洗。也正因为如此,紫砂还会吸附周边环境的味道,比如木头柜子的味道,烧香的香味,包装材料异味等等,这些在多数人看来极其简单的问题,却都成了少数人在玩紫砂过程中的烦恼和疑问——大家千万不要读死书啊!

很多人新壶拿到手,没泡几泡茶,反馈最多的疑问就是:“堂主啊,你的泥巴好像有问题啊,为什么壶口盖那里会有一圈黑乎乎(或灰白)的东西啊?是不是泥巴里面渗出来的?是吐黑吗?”我可以明确地公开地讲:这是茶垢或者水垢,你草木皆兵了。

又有人问,为什么某个壶明显,某个壶又不明显了呢?我的回答是:那很正常,因为壶的颜色有差异,感觉就会有差异,或者泥料结晶度有差异,或者抛光程度有差异,都会导致壶表面的吸附能力差异。再加上茶叶或者水质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存在,都会共同决定您所见到现象有差异。

堂主给壶友们灌输的一个思想就是要勤擦壶洗壶。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是不行的。但也不必要求一尘不染,明显影响观瞻的外壁或者能擦到的地方擦擦干净就好了。壶的底部、颈部、盖子内沿、壶的内壁都无所谓,黑就黑吧,不要长了厚厚一层霉影响茶香就行了。世界上没有哪个老壶还是干干净净,若真的有个喝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依旧一点茶垢也看不到的老壶,你相信吗?

五,吐黑的问题

有人用了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月,除了在壶的口盖交接处,还在壶底部与茶桌接触部位也是一大圈黑乎乎的污垢,看了就很恶心。于是心血来潮地翻出我送他的茶巾使劲的擦啊擦啊,一点效果也没有,折腾了半天,还是黑乎乎,于是气呼呼地来找我了:“三顾堂的壶也不咋地,TMD吐黑了……”,我问为什么呢,他说:“人家都说茶垢能擦掉,吐黑擦不掉”……

我发现现实中大多数所谓的“吐黑”,实际上是少数客人半懂不懂而乱下的结论,引起的冤案。其实吐黑很容易鉴定:拿新壶泡一壶茶或者一壶开水,放置一夜或者更多几天,如果壶表面会陆陆续续出现一些黑点,那毫无疑问是吐黑。如果不会陆陆续续出现黑点,那就一定不会吐黑了,只是茶垢或者水垢,吸进壶壁的茶垢就擦不掉的。堂主已经用无数实验验证了吐黑不是天长日久的泡茶才出现。

再说了,吐黑不可怕,本质是泥巴没有烧熟所致,退回给工艺师回窑即可,万万不可把吐黑和泥料好不好混为一谈,谁听了都会反感!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数所谓的“吐黑”,其实就是玩壶的人懒,平时不怎么擦壶,突然某天想擦壶,却死活擦不掉那些黑乎乎的东西,听人家说紫砂壶有吐黑的可能,于是就赶紧下结论了——半瓶水害死壶啊!呵呵。

六,长霉的问题

壶泡过茶,就一定有水及其杂质吸附进入壶壁,并藏在里面,你放在太阳下晒干了,或者阴干了,也不意味着壶壁里面藏的水都蒸发出来了。当您把这样的壶放入柜子收藏了,天长日久,再拿出来,也会在壶或者杯子内壁发现轻微的霉印,甚至明显。因为除了茶壶自己吸附的水分,还有存储环境的干湿度,都会决定了会不会长霉。长霉是衣物等长期不用时普遍存在的现象,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有可能,原因就是霉的成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你懂的。

外壁长霉无所谓,关键是内壁,泡茶会有霉味,所以必须清除掉。大家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开水烫烫,再用湿抹布或钢丝球使劲擦擦(钢丝球千万不要刮外壁,切记切记)。短期出现的长霉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除非时间太久,那就难擦了,所以不喝茶的壶,三五个月后从柜子翻出来,再擦擦,晒晒太阳,透透气,杀杀菌,平时长期不用的壶里面放点干茶叶(吸水,防异味等),这些都是有必要的。

七,开壶的问题

网上关于开壶有很多理论:诸如加豆腐,加盐,加甘蔗,加茶叶,加牙膏,甚至加什么在中药等等,据说可以祛除所谓的新壶的“火气”和泥腥味,我没有时间细细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不过我在任何时候对上述观点都不置可否,并不是我走中庸路线,怕得罪人,而是因为这都是壶友们玩壶积累的经验,应该受到尊重。

其实,在宜兴这里几百年来的主流的开壶习惯就八个字:清水洗洗,开水烫烫。大致就是先用清水洗洗干净,把新壶内壁残留的渣滓(烧窑留下的石英砂,整口留下的泥料粉尘等)清洗干净,然后开水烫烫壶,然后就泡茶喝了。如果你觉得非要煮煮,我建议最多煮十来分钟就足够了,至于加不加豆腐等东西一起煮,悉听尊便。

浅谈紫砂壶的茶垢、长霉和吐黑

八,千万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要沾了油污。油污渗进去之后就很难弄出来了,可能会堵塞气孔,影响透气性,泡茶还会有油污的味道

2、万万不可用各种化工洗涤剂去擦壶,否则这个壶就废掉了。你问为什么?!我想反问你的满腹经纶哪里去了?强烈吸附性能啊,哥!!!非逼着我说你读死书吗,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