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深圳的工廠慢慢開始轉移到別的城市,是不是深圳要全面商業化?

優名的花


所有的設想和發展,前提都是要能留住人,深圳這麼大的城市,不可能全是科技人才,全做金融,打掃衛生的阿姨,小區門口的寶安,飯店服務員,外賣快遞員,等等很多這些工作都要有人做,有人會說未來都是人工智能不需要人力了,但是這些要全部成熟,還需要很多時日,再加上現在美中貿易戰,經濟肯定受緩,政府如果不能提前做好應付各種可能的準備,一味按著自已想法和老思路去走,等到哪一天人工智能還沒來,產業還沒升級完成,人卻已經跑光了,到那個時候,再去應對,一切為時晚矣,

我身邊很多同學朋友,走了一波又一波,都是現實,來深的人也有,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少,各大省份現在都發展的不錯,很多人都留在家鄉工作,以前大學生來深圳工作的外省人很多,現在已經少之又少了,大部分來深圳工作的大學生都是廣東省內深圳周圍的人了,這些都是明顯的變化,加之老齡化,少子化,高房價,等諸多因素,未來幾年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深圳為什麼能發展起來,是因為全國各地天南地北,如果哪一天,四川人只知道成都,湖南人只知道長沙,河南人只知道鄭州,湖北人只知道武漢了,那麼深圳還靠什麼產業升級,只做廣東人的深圳嗎,別忘了,廣東還有廣州等幾個大城市呢,他們也要發展,也要人才,香港的五十年期限也沒有多少年了,到時候對內地全面開放,深圳的金融優勢又會被削一大半下去,國家放著香港這個現成的金融大亨不要,難道會去扶持一個都快沒人的深圳嗎?

不管是經濟上升,還是經濟下跌,不管是繁榮,還是墮落,都不是一成不變,其中因素太多太多,稍有差池,就可能偏了路,

萬不可,曇花一現,一切都是夢啊。


我最帥l


我來告訴你真相,深圳工廠倒閉和外遷早已不是新聞,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來料加工企業以及國有企業要麼清盤,要麼轉移,現在的情況一樣,這叫轉型升級,添上助詞就是‘’不斷艱難轉型‘’,深圳的GDP中工業份額一線城市最高,甚至也高於許多二線城市,說明轉移出去的工廠又被新的‘’工廠‘’所取代,深圳力保60%工業用地紅線不變,那些轉移出去的企業大多是缺乏競爭力的,被更多具有極大市場新興製造業取代,深圳的發展就是這麼來的。上海的情況不同,上海是立定某個門類做到極佳,比如造船,它可以造航母在內幾乎一切船隻,深圳則力保電子或信息產業佔領優勢,深圳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培養新興製造業,可以說走在全國前列,對工人的要求門檻而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企業,初中以上畢業生甚至小學生就可以了,慢慢發展到高中生,如今估計許多企業錄用員工需要大學生,那些用工低端企業不斷在新知識新科技背景下轉移出去實屬正常。


品山達人


深圳應該不會沿襲香港的模式,完全放棄工業,全面商業化。

因為地價的上漲、城市規劃的變更,深圳有大量製造業搬遷到周邊的東莞、惠州、河源及更遠的城市,但在深圳的寶安、龍崗、坪山、光明等轄區,現在仍有大量的工業區存在。深圳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並沒有放棄工業,只不過是隨著城市品質的提升,一些低端的製造業逐漸被淘汰,留下的是技術含量更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最近新聞報道深圳發佈的17個重點發展區域,其中與產業相關所佔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很多是信息、高新技術研發轉化等高新產業,但也不乏現代製造業,這些都不是商業。比如:

高新北區 定位: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20年,每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創造工業總產值力爭超過2000億元

坂雪崗科技城 定位:雲計算、高端軟件、智能終端為主的新一代信息產業

國際低碳城 定位:建設成為國家低碳發展綜合試驗區。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低碳服務業、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等六大新興產業園區

福田保稅區 定位:高端服務&先進製造業


whitedeer


目前大部分工廠只要合同到期的就基本上搬離深圳了,至少我身邊的小微企業是這樣的,各種安全消防檢查太多了,二手房東也等著工廠租期到期,大幅度加價(龍華基本都要38-40元一平方加30%左右的公攤面積),最好逼走你,改造成什麼創業園電商產業園之類的。

沒搬走的,可能因為產業配套供應鏈,可能因為搬廠大量人才流失,可能是因為小孩在附近上學,可能因為在工廠附近買房了等等因素,暫時性沒搬。

企業都要控制成本,即使高新企業也會考慮成本,所以華為、富士康一樣也會在深圳以外建廠。

悲劇的是優先考慮的臨深片區--東莞區域,也被二手房東佔領了。深圳的大量工廠後撤到東莞,也拉高了東莞的廠租(塘廈為例,在物業客二手房東的推動下,前兩年每平方13-14元的租金,變成了24元左右加20-50%的公灘面積。

到東莞找廠房才認識了這兩個名詞:物業客(二手炒廠房的),實業客(開工廠的)。塘廈鳳崗,你很難租到原房東的廠房了,物業客已經佔百分之九十以上了。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房東,是一些比較正直的本地人和一些早年生意做大在東莞建廠房的成功企業家。一般都是也有艱苦創業經歷的人,聽到他們拒絕物業客出高價收廠誘惑,可以低價租給實業客的行動,心生敬佩!真正創業者之間的惺惺相惜呀!只可惜沒有企業主協會呀!

外有貿易戰,內有原材料成本上漲、用工成本上漲,安全消防部門的嚴查,難、難、難!誰讓你是小微企業主呢?誰讓你不是高新企業!

來了就是深圳人!

走了就不是深圳人!

雖然整個青春都在深圳,在深圳呆的時間比在老家還長!

離題了,但可以代表很多小微企業主的處境吧!


凱旋之鵬1


這是城市發展的趨勢,只不過深圳要追求高速發展,產業機構就必須加速升級。

80年代-90年代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深圳,當時的深圳蛇口成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遍地都是工廠,從幾千人的工廠到上萬人的工廠,蛇口成了內地人來深圳撈金的第一站。

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

隨著深圳的不斷擴容,和產業升級,以前的老工業區都被拆了重建高樓大廈,而工廠錢到了關外很偏的地方,觀瀾富士康、沙井、福永、固戍工業園、寶龍工業園、坂田華為基地等等,成了工廠的聚集地。

2010年前後

深圳的工廠都遷往惠州、東莞、中山、珠海等地,隨之而來的是大力開發寫字樓,從南山科技園到後海超級企業總部基地、再到前海-蛇口自貿區。這八年,深圳的摩天大樓數量位居全球第一,超過旁邊的香港。

展望2025年

深圳的面積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廣州的四分之一,未來要追求高速發展,必然要淘汰低附加值的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雲服務等領域。

2025年,深圳要全面建成17個核心片區,每個片區都會有不同的發展和定位,但是有一點不會變,深圳未來的核心產業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金融服務業。


城市觀察君


深圳的變化速度用一日千里是誇張,用日新月異是實話直說。👍👍👍

七八年前,在南山區還有生產假頭套的工廠,在南園村附近的街道旁曬那些發毛,一股化工產品的怪味,令人掩鼻而過。現在這種工廠早就不見了,此地變成高樓林立的工業園。深圳的低端產業基本上都外遷了,創造附加值多的高端企業壯大起來。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少了,靠打拼腦力勞動為生的精英多了。這是一種趨勢,一個現實。不信,你進入前海自貿區大門不遠處就是青年創業園區。如果特朗普到深圳一遊,看深圳這麼繁華、蒸蒸日上,必將大罵奧巴馬家族。據說,奧巴馬的弟弟在深圳打工做生意。😄😄😄

又,深圳也有不足之處,不早日解決,必將干擾妨礙深圳的發展。

深圳是年輕人的城市,這些年輕人要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在深圳紮下根。在深圳紮根真的不容易,高昂昂不肯低頭的房價(比香港便些?)。

還有孩子上學難,能上高中的孩子不到百分之五十。太落後了。歐美地區都普及了大學教育。連中國的臺灣島的大學教育都基本普及了。深圳發展光靠向全國各地借人才發展,只能繁榮一時,不可能持久。因為房價高,外地人才難紮根。紮了根,學校教育環境又落後,一半的孩子連高中都沒資格上。更談不上普及高等教育了。

一一擔心語,深圳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隘口,希望早日過關斬將。

否則,別看一些落後的生產企業外遷了,但深圳的繁榮發展,仍是任重道遠呀。😇😇😇

深圳加油。


煙臺蠍子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深圳崛起於改革開放,當年釋放人口紅利,外貿紅紅火火,深圳靠近香港,又有政策扶植,有大量外資企業將代工廠設在深圳。

外貿、服裝、電子產品,深圳工廠紅紅火火。

我老家就有好多人,當年去深圳淘金,進廠打工,發現了商機,回鄉開廠,現在也成為本地的納稅大戶了。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人口紅利結束,幾年前開始,深圳用工成本飆升。工資高,房租高,工廠成本一路高漲,利潤所剩無幾。

好多外資工廠都在這段時間將工廠關停,並將工廠搬到用工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去。

國內很多本土工廠也受到大環境牽連,也把工廠遷出深圳,有些遷到三四線城市。比如我老家就在前幾年遷入一家,據說曾經是在深圳的工廠。有些也遷到越南那些東南亞城市。

華為雖然表示不會搬出深圳,但是也在東莞設立了新廠。比起寸土寸金的深圳,東莞的用工成本要更低。


儘管如此,深圳仍然有很多商業優勢。工廠全部遷出深圳顯然不現實,一個城市的和諧發展也需要各行各業提供服務,不能只剩互聯網、金融這些高精尖產業。

不過深圳如今確實到了轉型時期,深圳政府依然在對高精尖人才釋放利好政策,吸引人才落戶。可以說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不輸北上廣的,不過轉型難免會有陣痛,看好深圳的未來,這座獨具包容性的城市擁有無限可能。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都仔細想想,深圳的經驗飛速發展,少得了二千萬人中近百分之80的流動人口的貢獻嗎,現在到處搞什麼轉型,用各種手段逼走小微工廠公司,人都走了,還有鬼來消費啊,有鬼來做服務業啊,加上現在比吸血鬼還狠的資本家,見血就吸,榨乾每一滴血,沒人消費,沒人做服務業,你就有剩下的所謂精英人群,和本地土箸,能繁華嗎能有開掛的經濟發展嗎!


行者自由709


深圳的工廠向別的城市轉移。並不是說深圳這個城市要全面商業化。而是因為深圳這個城市的地價越來越貴。廠房的租金一年比一年上漲。導致。工廠的經營成本一年比一年增加。


大家知道地價,油價的上漲都可以導致物價上漲,以及各行各業的價格上升。這方面深圳工人的工資也比內地城市要高。工廠在廠房租金以及工人的工資成本這一塊上漲的厲害,利潤越來越薄。內地別的城市在這方面比深圳有優勢。

資本是逐利行為,哪裡有利潤高,就向哪裡傾斜追逐。雖然深圳有完整,成熟的行業輔料配套鏈,但內地別的城市這些年在這方面也改進不少。完全可以滿足工廠投資進駐該地的基本要求。那些高汙染,低產能,低效益的產業要遷出。深圳政府也不會挽留他們的。



至於說深圳是要全力發展商業中心。應該條件還不成熟。深圳市商業輻射範圍也就是惠州東莞,香港。向北一百多公里,有廣州市這個大的商業城市。這個範圍內的客源幾乎都是往廣州跑。所以說深圳主打發展商業中心城市。優勢不明顯。

估計政府的規劃是要向金融,高科技產業,高端電子產業,計算機軟件產業等發展。還有發展第三產業。


水花果66





深圳特區是作為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中最年輕的新型大都市,也是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經濟特區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成為了四大經濟特區中發展的標杆,其中目前深圳定位的都市是世界最大的金融都市美國‘’硅谷‘’,深圳的速度創造了世人目共賭的奇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領頭羊。




在高新科技,金融,商業,貿易等創新為理念的模式中,吸引了世界級500強企業近400家入住深圳,隨著城市的不斷高速發展,經濟體量快速增長,城市在不斷的擴展,人口不斷增加,本著深圳人多地少的短板,隨著土地的不斷增值,城市住宅,商業等價格成本會不斷的提高。




那些低效應的企業在深圳生存的空間逐漸的遞減,自然會好移嫁於臨深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從而降低企業成本而增加企業的利潤。來換取生存空間,未來存活於深圳將會是高新科技,金融,商貿,智能,綠色製造等等的高薪產業,我相信深圳特區未來成為全面商業化城市指日可待!!!




僅代表個人觀點,我是明天更美好,歡迎互動交流點贊轉發,您的鼓勵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