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蘇軾是個情種,這是毫無疑問的,他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就是鐵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冷。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賺取了無數王朝雲。蘇軾與王朝雲的花邊緋聞,算得上宋朝文人情色生活中的重磅炸彈。

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王朝雲雖然是歌妓,但卻是蘇軾最喜愛的女人,也是陪伴蘇軾最長的伴侶,長達20年之久。老蘇的另一首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就是看了王美人在西湖邊上的曼妙舞姿之後寫下的。其實,像蘇軾這樣的學者型幹部,私生活比較浪漫,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因為早在王朝雲之前,蘇軾就經常出入煙花之地,而且很不幸被當時的新聞部門記錄在案。

宋代王明清著的《揮麈錄》就記載:“姚舜明庭輝知杭州,有老姥自言故娼也,及事東坡先生,雲:公春時每遇暇,必約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處。飯畢,每客一舟,令隊長一人,各領數妓任其所適。晡後鳴鑼以集,復會聖湖樓,或竹閣之類,極歡而罷。至一二鼓夜市猶未散,列燭以歸,城中士女雲集,夾道以觀行騎過,實一時盛事也。”在杭州這樣的人間天堂,不去泡腳桑拿找美女真是枉活一生啊,這樣的熱鬧,蘇軾也是要湊上一湊的,所以,就有了這次杭州狎妓的緋聞。

與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時期、其他家族一樣,眉山蘇家的女人向來都是蘇洵十分鐘愛自己的女兒,也不過取名八娘,顯然在按排行順序而定;而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蘇轍的夫人王朝雲,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而奇蹟的出現,首先要從王弗開始。

王弗與蘇軾結識之後,就成了終日不去的伴讀。出身小戶人家的王弗不僅知書達理,出乎蘇軾意料之處的是,她對詩書非常熟悉,而且記性極佳,有時連蘇軾都趕不上。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中說:

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

細心的讀者應能看出,蘇軾這裡並沒有說王弗陪他讀書是在新婚之後。“其始”應為剛認識時,“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蘇家還是王家,抑或是在蘇軾讀書的山寺之中?小戶人家的女兒,可沒有那麼多的講究!

如果說伴讀、提示在年輕的恩愛夫妻之間時常出現,那麼蘇軾為官之後,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賤內”的範疇。蘇軾還記載:

蘇軾性情率真,口無遮攔,滿眼沒有一個壞人,這一點是蘇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終日掛牽的。然而她對蘇軾在外面所作所為,達到“未嘗不問知其詳”的地步,這顯然有違“女戒”。王弗不僅為此,她還在屏幕之後“竊聽”客人與蘇軾的談話,提醒蘇軾要對那些首鼠兩端、見風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備。蘇軾在這裡無法

指名道姓說那些人是誰,但像張、章惇兩個後來對蘇軾嚴加迫害的惡人,當初在鳳翔都是與蘇軾往來頻繁的“朋友”。後來的事實證明,王弗確實有先見之明。可以看出,王弗對蘇軾有勸誡,有時達到了可以針砭的地步。“有識”二字,乃是古代對讀書人的莫高評價,蘇軾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見他對王弗是多麼敬重。

王弗對蘇軾的不良行為,經常予以制止。蘇軾曾回憶道:

某官於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寸。軾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欲發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發也。”軾愧而止。

這時我們再回到前面說過的蘇軾與陳季常一起在正月二十日去“女王城”禪院“招魂”之事。也許蘇軾在口頭上會調笑陳季常,說他家中有個終日怒吼的“獅王”,可陳季常心裡也明白,王弗在世之日,蘇軾何嘗不把她當“女王”看待?如今由王閏之和王朝雲組成的港灣固然溫暖,但王弗所能給蘇軾的規勸乃至針砭卻永遠消失了。像蘇軾這樣“毛糙”的人,永遠都需要好女人來“打磨”,也許這一點,才是他心靈上最大的失落。

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松岡

下邊要重點談談“短松岡”了。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短松岡”指王弗的墓地,那它就與前面的“千里孤墳”相重複。這首詞副題為“乙卯正月二十四日記夢”,夢中出現的主景是王弗再度出現在“小軒窗”裡。前面已提孤墳,若是清明時節,或亡妻祭日,那以孤墳為主,後面再次照應,還有些道理。這首詞既不是以憑弔“孤墳”為主,作者就沒有必要在短短的六十八字中再次使用。

歷來學者們都把“短松岡”說成王弗的墓地,依據是蘇軾的《戲作種松》詩,那裡有“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岡”之句(《朱靖華古典文學論集》第248頁)。事實上蘇軾回川安葬父親、同時安葬王弗時,他已是三十二歲的鰥夫,哪裡還是“少年時”?

當然,蘇軾詩裡也曾載有“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送賈訥倅眉》)。老翁泉才是蘇洵與程夫人的墓地所在,王弗就葬在其側不遠,可那裡水源十分豐富,按照蘇軾“十年斫松”的理論,到這時也決不會是“短松岡”。

二十多年前,我去拜謁這兩座墓時,發現老蘇先生和程夫人的墓,周圍全是香樟,王弗的墓在西北角,整個墓地之上,竟無一棵松樹。

尋訪山邊老農,得到的回答是:祖祖輩輩人都在說,蘇墳從來都種香樟,松樹會生毛毛蟲,有錢的人家哪會在墓地種松?香樟樹從不生蟲,而且名貴,鄉里人都說,有了這些香樟,蘇家子孫才芳名遠揚的①!

也許有人會說,九百多年前當地情景不是這樣,蘇墳邊的松樹在“文革”期間被眉山愚公大肆造田時砍伐了。那麼,讓我們看看蘇洵當初在給程夫人(也給自己)尋找墓地時,當地的情形是什麼樣子呢?

請看蘇洵的《老翁井銘》:

丁酉歲,餘卜葬亡妻,得武陽安鎮之山。山之所從來甚高大壯偉,其末分而為兩股,迴轉環抱,有泉坌然出於兩山之間,而北附右股之下,畜為大井,可以日飲百餘家。卜者曰吉,是在葬書為神之居。蓋水之行常與山俱,山止而泉冽,則山之精氣勢力自遠而至者,皆畜於此而不去,是以可葬無害。他日乃問泉旁之民,皆曰是為老翁井。問其所以為名之由,曰:往歲十年,山空月明,天地開霽,則常有老人蒼顏白髮,偃息於泉上,就之則隱而入於泉,莫可見。蓋其相傳以為如此者久矣。

王弗病逝那天是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八,歸葬眉山之日是九年前閏六月二十九,而蘇軾這回是“正月二十日記夢”,與那兩個日子毫無關係。那個令他們年年斷腸的“明月夜”只能是他們定情之時,而“短松岡”分明是他們的定情之地。

如前所述,王方是小戶人家,小戶人家之女悄悄外出,那是常有的事。如果十七八歲的蘇軾將王弗帶到他六年前種的松樹林裡,或者去祖父墳前講講老人家當年如何砸菩薩、救災民的義俠之舉,那不是很正常的嗎?松齡六年左右,不是“短松岡”又是什麼?

那輪皎潔的明月,恰是青年男女情愛的見證。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

【原文】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三年夢魂總飛向吳中故里路,送只傳信黃犬隨你回到故土。若到松江呼喚小舟前來擺渡,切莫驚嚇了水近的鷗鳥白鷺,吳中地區四橋的河灣渡口處,當年都是我常出遊的去處。看《輞川圖》如同吳中暮春景物,常常記起高士王右丞的詩句。定個還鄉歸期天公必然應許,身上春衫還是小蠻細針米線,曾經浸溼了西湖依依的淚雨。

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註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⑵伯固:北宋詩人蘇堅,字伯固,號後湖居士,蘇軾友人。

⑶三年:蘇堅於己巳(1089)從東坡監杭州商稅已有三年。

⑷枕上:床上。

⑸吳中:今江蘇 吳縣 一帶。亦泛指 吳 地。

⑹黃耳:一作“黃犬”。

⑺松江:吳淞江 的古稱。

⑻四橋:《蘇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樑》:“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

⑼老子:老年人的自稱,此作者自指。猶老夫。

⑽輞川圖:唐詩人王維,其有別墅在輞川,曾於藍田清涼寺壁上畫《輞川圖》,表示林泉隱逸之情志。

⑾天已許:在朝廷已准許。

⑿小蠻:指詞人侍妾朝雲。

【作品鑑賞】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故居》蘇軾抒寫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

這是首送人之作。在眾多的送別詞中,蘇軾的這首《青玉案》可謂別具一格。一方面作者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鄉,是為“客”中送客之作。

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

“三年枕上吳中路”寫蘇堅隨蘇軾三年為官未歸,枕頭上都牽繞著回家的道路,展現了自己思鄉心切,也表達了對友人歸家的理解和關切之情。用“黃犬”這一典故,表達出盼伯固回吳後及時來信。“呼小渡”數句細節傳神,虛中寓實,給對方一種“伴你同行”的親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表現了詞人對吳中故地眷戀之深。“老子”為詞人自稱,語氣幽默詼諧,顯出朋友之間的親暱與坦誠。

下闋寫詞人思歸心切,就蘇堅之“歸”,抒說己之“歸計”,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

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故居》蘇軾抒發自己欲歸不能的惋惜,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

以對王維《輞川圖》的仰慕開篇,直言記得王維的詩句,暗許送友思歸之意。“作個歸期天定許”一句,奇境別開,明知不可歸而猶言“天定許”,思歸之情,倍見殷切。“小蠻針線”則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絕非柳永“針線閒拈伴伊坐”(《定風波》)之類小兒女語所可比擬。 。“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歸期天定許”寫蘇軾迫切思歸與親人愛侶團聚,特借白居易所寵愛的善舞妓人小蠻,喻指其愛妾朝雲,朝雲親手縫製的春衫“曾溼西湖雨”,為“天註定”做一註腳:天公有情,為朝雲之相思而灑淚雨,淋溼我春衫。

全詞中心在於一個“歸字”,既是羨慕蘇堅歸吳中,亦是悲嘆自己歸夢難成。詞寫思念親人含蓄深沉,風格婉曲而又曠放。

蘇軾

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為何娶親姐妹為妻,而最愛的女人竟是歌妓?蘇軾妻子賢惠嗎?

本 名

蘇軾

別 稱

蘇東坡、蘇文忠、蘇仙

字 號

字子瞻,又字和仲

號東坡,又號鐵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時間

1037年1月8日

去世時間

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

《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追 贈

太師

諡 號

文忠

職 業

畫家、書法家、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