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現在孩子上學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連小學生入學都要寫PPT簡歷

了。

上海一個5歲男孩的簡歷,也是上海一所私立學校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入學申請,讓網友們紛紛開始自我反省,"我986畢業,簡歷還比不上一個5歲小孩"

15頁的篇幅,從男孩的家庭、性格、愛好、父母的教育觀、老師的評價和2018年英語閱讀書目等7個方面進行展示。

男孩的爸爸是福特亞太地區高級經理,媽媽是貝恩諮詢的總經理,兩人都畢業於復旦,所以是典型的"復二代"。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在"讀萬卷書"部分,從中班開始,男孩的英文書目閱讀量就已經達到500本了;

光是附件閱讀書目,就有5頁,包含了408篇英語讀物!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別人家的孩子,連小豬佩奇看的都是英文版。"

接下來是豐富的興趣愛好,兩歲開始聽並跟唱學詩,5歲已經會唱百首古詩,男孩玩的遊戲是做實驗,研究浮力、重力、密度、熱脹冷縮和多米諾骨牌效應…….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我們小時候玩的都是捏泥巴、跳皮筋……

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已經準備報考英皇二級了;平時還喜歡畫畫、游泳、下圍棋,學了4個月圍棋,取得了11級證書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此外,在"行萬里路"部分,男孩已經去過國內外30多個地方。

不少正在參加秋招的求職者看到這15頁PPT,大概都想把自己海投的A4紙都填不滿的簡歷全部撤回。

也有人感嘆父母的素養和階級決定了孩子的起點,簡歷中的父母都是高學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很有想法。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這個5歲小孩引起熱議之後,網絡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還未生育的年輕人,表示壓力太大,已經不敢生小孩養小孩了,

而另一方面,對孩子教育和升學很瞭解的家長們,卻表示這份簡歷模板很普通,經歷也很一般,沒有突出的優勢。

這位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很優秀的男孩,能申請上理想的學校嗎?

有人說:不行

那些985畢業生都自愧不如的各項條件,在經驗豐富的家長們眼裡,不怎樣: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不夠優越的家庭住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區別、其他家庭成員不夠優秀、興趣愛好不夠高端、旅遊的地點不夠發達等等……

這些都是家長們聊天時的談話重點。

在上海,培養精英的私立學校是家長們擠破頭也要爭取的。

普通公立小學享受著義務教育的福利,家長們卻還是心甘情願地把孩子送進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每年帶著PPT簡介、自我介紹視頻、得獎獎章來面試的小孩和家長絡繹不絕。

上海最出名的民辦學校,包玉剛國際學校,每學期學費95000人民幣;北京鼎石小學學費23萬。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除了金錢,家長們為孩子付出的還要更多:他的閱讀書目、日程的安排、興趣愛好的學習、旅遊的經歷和性格的養成,都需要家長們日積月累的積攢。

除此之外,申請民辦學校,家長的素養也是重要的考核點。

今年3月,有網友稱廣州某私立學校的一個電子屏播放的招生廣告稱: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子女,這一事件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而現實的壓力更大。

家長們除了要提交簡歷材料、參加考試,還需要參加面試。

等孩子入學之後,輔導孩子學習也是一大難題,很多家長都紛紛表示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前不久微博上還有一個類似的話題,上海某小學的學生家長為了競選家委會,在群裡競相比拼履歷,普通網友們都吐槽說是覺得在變相炫耀,但是在相關的知乎帖子下,卻多的是人評價這些家長的簡歷,"不怎麼樣"。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進了好學校的家長指著進不去的人說,你家小區太偏了,你家不夠大,申請的上最貴學校的家長對著普通學校的人說,你們的履歷不怎麼樣。

這樣下去家長們的關於孩子的比拼何時能到頭?

孩子壓力的來源不是培訓班,而是家長的焦慮

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父母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焦慮的衝動下,很多人漸漸忽視教育的本質。

5歲男孩簡歷秒殺985大學生:背後是越拼越迷茫的父母

一邊是並不十分充裕的資金支持,一邊是渴望給予孩子的"貴族教育",父母們在"望子成龍"的焦慮裡苦苦支撐。高額費用的興趣培養、學習輔導,出國遊學,提前通過儲蓄的教育準備,讓越來越多的人高呼"孩子養不起",卻又停不下來。

家長們努力培養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不知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教育是場馬拉松,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要精力和心力。

不必看著別家的孩子顧自焦慮。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在所及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精神滋養,就是最合適孩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