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物語——碓(dui)子

客家物語——碓(dui)子

碓(dui)子,下洋初溪土樓門廳

碓(dui)子物語

木橋橋,樓前擺

土樓里人都認得

若要猜猜做啥的

平時櫈子節時忙

你一腳,我一腳

白花花大米錘成粉

熱氣騰騰蒸出粄

若是立秋來我家

香軟餈巴等著你

物件說明

碓(dui)子,客家人的碎米做粄的工具,一般置於樓廳或後樓裡專門的碓(dui)子房,結構是前方一石臼,連著木架,木柱間的間隔大約有兩米寬.兩根木柱間有一橫杆連接,橫杆距地高度約與肩齊,中間架一木杆當作轉軸,轉軸上又架一木柱,木柱長的一端又有一兩尺長的圓木(名叫碓錘)與其垂直相連,直伸入前方的石臼之中,主要是用於“打粉”之用。

即是將泡過的米粒“打”成細細的粉沫,舀幾勺大米放入石碓中,人站在兩根木柱之前,雙手扶在橫杆之上,左腳單立,右踏在轉軸後端的木杆上,用力一踩,那木杆另一端“碓錘”便高高的升了起來,再一鬆腳,那“碓錘”便落下來打在碓坑中的大米之上,然後又用力一踏,那“碓錘”便又升起來了。

另一人則乘“碓錘”再次落下來之前將那米粒翻將過來,米粉便踏好了,我們便可做那美味可口的客家關味的各類米粄了。那轉軸在石塊上轉動時發出的磨擦聲輕柔悅耳,那“碓錘”打米里發出的撞擊聲鏗鏹有力,兩相配合便是一場客家土樓裡極好的民謠,讓人懷想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