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堅持用獨特的方式每天與你見面,文字、圖片亦或視頻。

也許在下一個路口的人流中,你我就能相見。我們在你生活中的存在,僅僅需要跟你的生活產生一個交點。記錄你的生活改變、記錄這座城市的白天黑夜、記錄人海中每一個嶄新的時間基點。我們樂此不疲,我們與你相伴。然而,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以一個名字的形式出現在你眼中。

我們叫“記者”,今天是我們的節日。這一天,跟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一樣,我們依舊“戰鬥”在“記錄”的路上。今天,請祝我們“節日快樂”。

220個小時,用文字“接”重傷農民工兄弟回國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十堰晚報秦楚網記者何利

連續220多個小時的堅守、近35000字的系列報道,這無疑是我過去10年媒體從業經歷中最為艱苦的一場“戰鬥”。

也許很多人還記得,今年1月,由十堰晚報·秦楚網率先發起報道,而後引起全國數百家媒體及多家國外媒體迅速跟進的那場跨國救援:58歲的陝西農民工熊富興,在玻利維亞務工時身負重傷急需回國治療,我市太和醫院醫生魯軍體受命前往負責全程護送。

蒐集熊富興的傷情、醫院的前期準備、醫生的全部行程、熊富興回國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採訪準備工作我幾乎用了一夜時間。

那個晚上,我像一名大戰在即的萬軍統帥。與真正統帥不同的是,我沒有任何可供調遣的士兵,有的只是將自己幻化成無數個影子,然後用一份報道提綱將每一個影子“士兵”派往指定位置執行不同的任務。

隨後,在各個時間節點分別為報紙、網站、客戶端、微信等平臺撰寫相關報道內容,將這一萬人關注的大事件及時準確呈現在讀者面前,成了我那段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外最重要的事。

1月21日,昏迷中的熊富興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安全地將熊富興護送至醫院,太和醫院反覆斟酌後決定,經上海、武漢而後通過醫療救援直升機將熊富興運抵十堰。

21日晚,我連夜趕赴武漢與魯軍體醫生會合,在幾乎一夜未眠後,又於22日上午獲得唯一的乘機名額,陪同魯軍體醫生搭乘直升機護送熊富興抵達十堰。在此期間,作為文字記者的我同時擔起攝影、攝像甚至是出鏡主持人等多重身份。

從接到採訪指令到1月22日15時40分熊富興抵達十堰,220多個小時,懸在我心中的石頭終於放下。這次高強度的採訪經歷,註定會成為我一生的財富。(記者 何利)

保持心中的那道光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你可能沒見過我,但你一定看過我。2014年9月,我與十堰晚報微信結緣。4年來,我幾乎每天都會準時來到電腦邊,以晚報君的身份與你“見面”。回首2018年,感動與喜悅並存,淚水與心痛相伴,不吐不快。

有一種溫度,感動全城。1月25日,十堰大雪紛飛,在400公里外的武漢一家醫院,19歲的十堰女孩王絲雨發了條朋友圈,“聽說十堰下雪了,好想回去看,病快些好吧。”去年11月,她查出淋巴癌晚期。知道此事後,我很想幫幫這個女孩,和記者幾番商議後,當天中午通過十堰晚報微信推出《今天,我們把全城的雪,送給十堰這個19歲患癌女孩》,文末為女孩發起輕鬆籌。“錯過今年的雪不要緊,我們希望你能看到以後很多年的雪。”善良的網友們紛紛為女孩加油鼓勁,有4693人為女孩捐款近14萬元。女孩現在情況如何,我一直沒敢問,但我永遠記得,有那麼多網友在料峭冬日,一起做了件特暖心的事。

有一種心痛,難以忘懷。今年8月,我市15歲男孩小郭身中百草枯劇毒,年輕的生命隨時可能凋謝。十堰晚報微信關注後,5295名網友通過輕鬆籌為小郭捐款15萬元,還有不少人添加小郭父親和記者的微信,轉賬幫助他們。雖然小郭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但他是帶著全城人的愛走的。

有一種態度,叫認真活著。在十堰虹橋建材商城,39歲無腿男子李顯國拉板車收廢品的一幕被本報記者拍下。十堰晚報微信推出李顯國的故事後,愛心如潮將李顯國包圍。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安上了假肢,並擁有了一輛特製的電動三輪車,過上了和正常人差不多的生活。

一篇報道,改變一個人,溫暖一座城。做微信編輯4年,認真對待每一條新聞,做有溫度、有態度的媒體人,一直是我的工作宗旨和目標。我將保持心中的那道光,因為有人可能借助它走出陰影。(記者 鄭濤)

在創文工作中收穫快樂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十堰晚報秦楚網記者蔣輝

記者節於我而言,多少代表著一份驕傲。入行5年,結友良多,收穫良多,成長不可謂不快。在記者節這一天回眸2018年,不免有無限感慨。

最近一年,我接觸最多的是創文工作者,與他們打交道,時時感到受益匪淺。

他們是一群工作拼命的人,這是我對創文幹部的第一印象。平時我會一大早趕到市創文辦,這時創文辦督導處督導員已安排好當天的檢查督導任務。對照創文標準,走遍每一個創文點位,記錄每一個工作缺項。他們時常晚上還在檢查流動攤販、燒烤攤位,半夜還在撰寫工作彙報,只為了創文工作推進得更順利、更快速、更高效。

他們是一群行動迅速的人。每天早晨打開微信,最上方永遠是“十堰市民文明觀察團”群,200多位市民文明觀察團成員將每天發現的問題發在群裡,市創文辦創文幹部總是第一時間督導,各區各單位第一時間反饋整改結果。

他們是一群為民創建的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說到底是為民創建,我市創文工作始終堅持“為民靠民不擾民”的創建理念,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街一巷抓起,從一行一業管起。

創文工作始終把解決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放在首位,針對佔用人行道問題、殭屍車問題、衛生死角問題、油煙擾民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等的整治行動,從市到區、從區到街辦一直常抓不懈,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

“一入媒體深似海,從此安逸是路人。”這是媒體人的共同心聲。上山下鄉,通宵達旦,對我們而言是家常便飯,但和這些創文工作者相比,我們又“清閒”了不少。每每聽他們談起“幾個月沒放假”、“個把月沒陪孩子玩過”、“中午把孩子抱到單位樓道餵奶”這樣的話,內心充滿敬佩。

2018年已近尾聲,在這一年中我對創文有了新的認識,更收穫了快樂和友誼,惟願在年底的創文迎檢中,十堰能收穫高分!(記者 蔣輝)

那些曾經的不可能,只是“我以為”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十堰晚報秦楚網美女主播肖錦

今年是我踏入記者崗位的第二個年頭。過去的兩年,對於我是人生的一大轉折,路上充滿酸甜苦辣。

2016年11月,我還是一名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對於播音主持專業的我而言,來到報社實習,是一大挑戰。我本以為自己會在光鮮亮麗的演播室裡、絢麗奪目的聚光燈下,拿著話筒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美少女”,但生活給了我更多的錘鍊。

那是2016年冬天,我第一次因為工作無法回家,睡在零下幾攝氏度的深山裡,沒有水沒有火,凌晨3點半起床,和同事一起爬上武當山金頂採訪,卻被採訪對象拒絕;2017年的夏天,37℃的高溫下,每天頭頂著太陽和攝像小哥在大街小巷街採,直到中暑打點滴;今年4月,一個月27場直播,一天連續4場直播,備稿、直播、轉場,成了我每天的生活狀態……

曾有過太多次放棄的念頭,但身邊不平凡的同事們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充實著、忙碌著、吐槽著,做街採《哈聊》、演生活妙招《姐姐來啦》、客串拍攝《堰味》微視頻,時間一天天過去,我逐漸適應了從校園步入社會的生活。

2017年7月,我正式告別學生時代,步入了職業生涯。周圍人常說:“你不是在直播中,就是在去直播的路上。”確實如此,來到報社,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網絡直播,隨時待命,隨時出發。從動新聞配音和出鏡報道,到手機網絡直播,再到如今的高清4K直播車直播,轉眼間,我已參與直播近300場。

行走在路上的我,每週還要穿梭在大街小巷採訪路人。即或有時面對無情的拒絕,我也沒有氣餒。如今,街採已經進行了近100期。

隨著十堰晚報抖音賬號註冊成功,我又多了一個頭銜:抖音小編。看著粉絲從600漲到43萬,看著點贊量突破1000萬,我也從一開始的不情願變成自豪與驕傲。

第一次數著星星就出門,第一次溼著腳在雪地裡行走3個小時,第一次在夜間坐急救車,第一次查完酒駕深夜一個人回家……太多難忘的經歷,太多的第一次,讓太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那些曾經的不可能,原來都只是“我以為”,猛然回頭才發現,原來“我可以”。(記者 肖錦 )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又到了我的節日——記者節,已經是第十二個。12年間,我從記者幹到熬更守夜的報紙編輯,報網融合後轉型做網站編輯,直到現在每天忙得雞飛狗跳的客戶端小編。

12年,我見證了報社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發展,完成了自身角色轉變。崗位不同,但性質是一樣的,就是跟新聞死磕到底!

先說說我每天的工作狀態,上班打開電腦,一屁股坐下,雙手和雙眼就沒停過。一上午沒空喝水沒空上廁所那是常事,實在憋不住了小跑去廁所,手機還拿在手上不停地刷客戶端頁面。

為了讓用戶通過手機端第一時間讀到第一手新聞資訊,小編每天要不斷實時添加更新新聞,雙手要快,雙眼要犀利!每編輯一條稿件,我都忍不住對自己說:厲害了Word(我的)姐。因為要排版、校對,會修圖、能剪視頻、會H5、會打水印,最好各種技能全方位Get(掌握)!製作標題時腦洞要大開。當然,還能熟練使用互聯網語言附帶各種表情包,應對各種技術上的bug(漏洞)……

那些在你看來也許只是一堆圖文彙集的信息,那些幾分鐘就讀完的新聞,背後藏著小編多少心血,凝聚著多少被打開的腦洞。 當然,還有被掏空的身體和熬紅的雙眼……所以,你,羨慕(tong qing)我了嗎?

本以為下班可以讓腦子安靜地放空,我卻時不時如觸電般抓起手機,生怕客戶端後臺出問題,生怕漏發一條新聞,生怕錯過工作群裡任何一條指令。

有天晚上剛躺下,收到一條信息,說後臺打不開圖片,雖然當時有編輯值班,但沒有解決問題,我從床上一躍而起,穿著睡衣拖鞋對老公說:“快,開車送我去單位!”老公趕緊穿著睡衣開車送我到報社。多年來,他已習慣了被我這樣抽風式使喚,從未有過抱怨,我除了感激更多是愧疚。

12年來,從沒日沒夜寫稿的記者,到沒日沒夜編稿的小編,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是,當看到推送的信息受到關注,在後臺看見網友暖心留言,看見粉絲數日益上漲的時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辛苦都變成元氣滿滿!用我的話說就是:“地球不爆炸,小編不放假。”(記者 魯巍 )

在快節奏中“慢”下來


關注記者節|365天,我們每天與你相見,他們的名字叫記者!


在媒體4.0時代做著2.0時代的工作,對年輕人來說,似乎有些不合時宜。

去年8月,我從記者崗轉到編輯崗,工作節奏從“時刻準備著”變為“坐穿板凳”的狀態。一年時間裡,我經歷過輕鬆、緊張、惶恐、平靜多種心態,如今都可用“敬畏”二字來代替。

起初,我抱著“快速校對、儘快交版”的態度編排稿件,不料被值班主任一眼看穿:“每篇稿子你要多看幾遍,逐字逐句思考,該刪的刪,該補充的補充,不要因為速度影響質量,我們不趕時間。”原打算用輕鬆的心態來應對編輯崗的我,一時感到羞愧不已。是啊,雖然差錯在所難免,但是若因為不認真導致出錯就太不應該了。

對編輯來說,最“扎心”的事莫過於撤稿、換稿、翻版。與記者相比,編輯雖不用風裡來雨裡去,但也談不上安逸。遇到編前會後補報的、需要搶發的新聞稿,“撤稿上新”是家常便飯,半夜12點前下班也就不可能了。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登陸廣東,當晚,本報記者連線颱風區的十堰人,瞭解他們親歷颱風的所見所想,交稿已是晚上11點;十堰首屆詩詞大會決賽,十堰晚報·秦楚網直播活動晚上9點多才結束,一整版的報道交稿時已經快12點了,利用等稿時間,我和排版老師找來相關素材美化版面,雖然下班時已接近凌晨兩點,但捧著手中的清樣,心中充滿喜悅。

經過一年曆練,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我不再與時間做無謂的賽跑,而是與它和平相處,同時也逐漸明白了“慢下來”的意義:即使花半小時製作一個標題,只要它簡潔明瞭、通俗易懂,就是值得的;修改一篇瑕疵較多的稿件時,不必煩惱焦躁,而是心平氣和,逐字逐句將它理順。

雖然記者和編輯崗位有別,但殊途同歸,無論是“快準狠搶要點熱點”,還是“不慌不忙處理文字”,我都希望將最好的東西呈現給讀者。(記者 鄭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