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说到宦官,总是给我们一种奸臣的感觉,这和历史上几个大宦官脱不了关系,比如说秦朝赵高、唐朝高力士、明朝魏忠贤、清朝李莲英等,这些大太监仗着自己的职权,祸乱朝政,让朝中局势更为动乱,甚至危机到了国家安全。但是今天我们要讲个拥有菩萨心肠的大太监,因为他小小的举动让上千人幸免于死。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这个太监便是张居瀚,是唐朝末年的大太监。张居瀚出身一般,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富贵人家也不会让孩子去做太监的。为了改变命运,为了生存,张居瀚不得已进宫做了太监。宫中做事都要小心谨慎,出点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样一个权力中心的大染缸下,张居瀚并没有丧失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仁慈,但同时也非常会做人,可以说是圆滑,和不少人都非常熟悉,尤其受到有权有势的大太监的喜爱,在宫中混得顺风顺水。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时期,高力士是宫中的大太监,甚至左右皇帝的决定,在唐玄宗驾崩后的几十年里,宫中仍旧有太监监政的现象,太监的权利高过了不少朝中大臣。所以到了唐朝末期,也就是张居瀚进宫后太监仍旧是个吃香的人物。张居瀚还拜大太监张从玟为义父,渐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圈。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张居瀚本就是做事认真的人,加上义父从中帮忙,很快就去了皇帝唐僖宗身边做事,深得唐僖宗的喜爱,对他也十分的信任,张居瀚先是被提拔为南护军判官,之后去了幽州监军,在刘仁恭的军队中做事。别的太监在监军的职位上和军队主帅总是闹矛盾,爱抢功,爱甩锅,不正儿八经的做事。而张居瀚却尽心尽责去做事,经常和刘仁恭一起熬夜工作,受到了刘仁恭的尊敬。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当时张居瀚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后,原本可以返回宫中的,但是刘仁恭实在舍不得这样一个得力助手的离开,便向皇帝提交了申请,让张居瀚继续待在他这里,皇帝当时也就同意了。后来朝中局势突变,朱温仗着自己手握军权,逼迫皇帝将所有的太监给杀了,而当时只有两人幸免于难,一个是河东监军张承业,另一个就是张居瀚,张居瀚能够活下来,全都是刘仁恭的上书求情。不难看出二人的关系非常的要好了。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唐朝末年本就动荡不安,唐朝灭亡后,张居瀚最终在李存勖帐下谋差,任命他为枢密使。李存勖在和王衍进行对抗时,王衍势力薄弱,主动举白旗投降了,原本李存勖同意不杀王衍一家极其军中士兵,只要他们归顺即可。

但是李存勖并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受人挑拨后便下诏书要诛杀王衍一家极其麾下将领,诏书上写到:王衍一行,并宣杀戮。这件事由另一个太监负责执行,而张居瀚负责复查诏书,当他看到诏书上的内容后,张居瀚不忍心杀害已经投降的一众无辜之人,于是他开始在脑子里想办法来阻止。最终张居瀚冒着被发现后砍头的风险,将诏书上的“一行”改成了“一家”,至少救了一千多个士兵的性命。


皇帝下旨要杀千余人,幸亏此人冒死改了诏书上的一字,把他们救下


​那么此事没有暴露吗?兴许是张居瀚的善心让他拜托了被发现的可能。当时负责执行的太监拿到诏书后没有任何怀疑,谁又想到会有人有胆改圣旨呢?而不久之后,李存勖就被哥哥夺走了位置,等他发现时已经没有了权利去惩治张居瀚了。张居瀚也早早告老辞官了,71岁时病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