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湘军的最后一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大部分是种田的农民,不是职业军人,但仍然将清廷寄予厚望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针对这种情况,清廷下令各省举办团练,帮助攻剿太平军。

丁忧在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便在家乡湖南组建了一支团练,这就是后来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湘军。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统领的湘军,终于攻克了太平天国坚守11年之久的天京。曾经轰轰烈烈、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此覆灭。彼时,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曾国藩主动上书朝廷,请求撤除湘军。朝廷当然求之不得。当年8月,湘军25000人放下武器,回家种田。

在那以后,湘军除了一部分参加了中法战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在很长时间内不复出现。在外界看来,就是销声匿迹了。

铁血湘军的最后一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1894年7月25日,北洋水师在朝鲜丰岛海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引发了持续大半个年头的中日甲午战争。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李鸿章所统领的淮军,在陆战和海战中双双失利,没有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饱受抨击。

这时候,不少湖南有识之士主动请缨作战。湖南巡抚吴大澂更是上书朝廷,请求率领湘军旧部远征,为国家效力:他说:“现值倭夷猖獗,奉防契紧之时,臣惟有以恩信固结士心,以赏罚申明军律,先率二十余营,遵旨拨队出关,会合各军,相机进剿。”

既然淮军已被证实不堪一击,那么为什么不试一试湘军呢?没准湘军能够绝地逢生,再次上演奇迹。因此,光绪皇帝批准了吴大澂的奏报,允许他率领一部分湘军旧部出关迎战日军。

铁血湘军的最后一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1895年1月,吴大澂率领新老湘军23营,计1万余人出山海关。在吴大澂部队里,不乏湘军旧将。如左宗棠的老部下、邵阳人魏光焘,湘军悍将李续宾次子、湘乡人李光久,曾国藩部将、湘乡人陈湜。

这次进军,是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以来清军最大规模的集结。清廷乐观地认为“现在关外大军云集,各营枪械亦齐,声威已壮”“亟应联络各营,鼓励士卒,齐心并力,迅速克服海城。”清廷要求吴大澂联络各部,迅速收复已被日军占领的海城。

海城属奉天府(今沈阳),是辽南战略要地,海城的得失关系到整个辽南战局。因此,当1894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海城后,清军展开了两次反攻,意图夺回海城,但都功败垂成。这次,清廷打算趁湘军到达之后,人多势众,一鼓作气收复海城,减少日军对北洋水师的威胁。

3月初,吴大澂集结94营3.3万余人,对海城发起了猛烈攻击。

狡猾的日军一边坚守海城,一边派大队骑兵袭击清军的后勤据点牛庄。牛庄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清军各军粮台辎重全部都集中在牛庄。可是,吴大澂在牛庄只安排了魏光焘下属武威一营驻守。而且牛庄无城墙可守,周围一片平地。

铁血湘军的最后一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清军获悉日军大举进攻牛庄,大感吃惊。当时清军主力都在海城前线,只有魏光焘迅速回援牛庄。回到牛庄后,魏光焘立即修筑土墙,作为防御工事。同时,利用高大官衙和民房为防御掩体,开凿枪眼,为即将到来的巷战做准备。这说明,魏光焘心里很清楚,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一场血战。

3月3日上午9时许,牛庄战役打响了第一枪。

从数量上来说,进攻牛庄的日军有1.2万余人。从武器装备上来说,日军拥有野炮、山炮等重型火炮。日军对湘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魏光焘所部武威营,极富战斗经验,面对强敌并不畏惧。他们埋伏在河沟间,以土墙为防御工事,等待敌人靠近最佳射击距离时,才猛然射击。同时,湘军利用日军处在平坦开阔地面,实施炮火攻击。

在湘军的打击下,日军的进攻势头得到了遏制。

不过,日军势在必得,向牛庄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令兵士唱军歌而行,势颇壮烈,兵士争先突入”。湘军的外线被突破,被迫转入巷战。湘军据守民房内,继续顽强作战。魏光焘身先士卒,挥刀血战,“裹创喋血,三易坐骑”。

铁血湘军的最后一战: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这时候,距离牛庄最近的李光久所部,从三台子中阳堡赶来救援。牛庄已被日军炸成一片废墟。李光久奋力冲入阵地,将仍然在浴血奋战的魏光焘残部救出。

牛庄战役,是湘军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战。他们的表现如何?日军记载:“其能久与日本交锋者,武威军也。奋死决战,以弱势兵力死守一昼夜,实清军所罕睹者也。”

湘军虽败犹荣。

【参考资料:《清史稿》《卷入甲午战争中的湘军》《甲午战争中的吴大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