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樊永強、程瑞、解放軍報記者呂德勝

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新華社記者 樊永強、程瑞 解放軍報記者 呂德勝

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深圳灣 新華社記者 丁鵬攝

11月8日,深圳蓮花山下,“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全景展示了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崢嶸歲月。

從南粵邊陲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到快速發展為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經濟特區的飛躍發展,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前海合作區全景 新華社發 丘根茂 攝

在深圳市委大院門口,安放著一座“拓荒牛”青銅雕塑。在這座象徵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艱苦奮鬥”的特區精神的塑像背後,承載著共和國軍人的貢獻。

1979年春天,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來!”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肩負起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歷史重任。

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浸染在一片晚霞中的深圳灣 新華社記者丁鵬 攝

初創時期的深圳,基礎建設幾乎為零。1979年9月,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解放軍基建工程兵近兩千人組成先遣團開赴深圳,拉開了基建工程兵建設深圳特區的帷幕。

“我是一天天看著深圳從一張一窮二白的草圖變成震撼世界的改革樣板的。”65歲的攝影師周順斌曾經是基建工程兵先遣團的宣傳幹事,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那時的深圳蕭條落後,一眼望去,到處是荒草灘和魚塘,人們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沙土路。”周順斌說,部隊進入深圳第一天,就在地上挖坑支鍋,自己開荒,用毛竹搭起竹棚,一住就是好幾年……

艱苦條件下,年輕的共和國軍人如“拓荒牛”一樣,在貧瘠的大地上開墾出了“美麗的春天”。

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夕陽中,在深圳灣沿海棧道休閒娛樂的人們 新華社記者 丁鵬 攝

從深圳第一棟高樓——深圳電子大廈開始,子弟兵建起了高層、超高層建築上千棟;參加了福田中心區、深圳機場、鹽田港碼頭等眾多項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環大道、濱河大道和深圳體育場、人民醫院等基礎公共設施建設……

1983年9月,建設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部隊集體轉業,輸送到全市各單位的8000多名官兵,成為正處於起步階段的深圳特區各條戰線的骨幹人才。

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起步,一批批像子弟兵這樣的“拓荒牛”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開墾成了華南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現代化大都市。從2008年開始,深圳市人均GDP就開始雄踞全國第一。2017年,深圳GDP超過廣州晉級全國城市第四位。

作為改革開放偉大變革的試驗田、先行地、排頭兵,深圳的滄桑鉅變見證著改革開放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國慶期間,深圳市福田中心區大型燈光夜景秀刷爆各大社交媒體。

由35棟樓宇、5個廣場的綠化燈聯動展示的燈光秀,分為山海之城、改革之窗、創新之都、和諧之境4個篇章,構成一幅幅動態畫卷,生動演繹著這座特區城市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在深圳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福建籍退伍老兵鄭旺德特意從幾十公里外的龍崗區趕來一睹盛景。當“我愛你中國”的旋律伴隨著璀璨的燈光響起,鄭旺德熱淚盈眶。

開放、包容,恰恰就是深圳這座崇尚奮鬥的城市的非凡品格。

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之際,深圳發起了“深圳十大觀念”的評選,“來了,就是深圳人”“鼓勵創新 寬容失敗”與“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敢為天下先”等口號一起入選,而排名第一的則是早已叫響全國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當年矗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巨型標語牌的蛇口工業區,如今已成為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的一部分。

屹立在海邊的“前海石”,見證了一張白紙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敢闖敢試是前海的魂,改革創新是前海的根,深港合作是前海的本。”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說,如今,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64項,許多已在全國推廣。

開闊的珠江口風平浪靜,浩渺的伶仃洋舟車縱橫。

國門行系列|深圳:“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沙角炮臺門樓 新華社發 唐漢成 攝

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廣深港高鐵全線投入運營,愈發便捷、暢通的交通基礎設施,正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珠江兩岸,南海之濱,新一輪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大潮正在不斷激盪。

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