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爲政主張

一笛清韻渺然去,半坡瘦竹吟秋風。大家好,我是竹吟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唐朝中後期著名的牛李黨爭及其在歷史上的評價。


所謂“牛李黨爭”,指的是從唐憲宗末,經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約四十餘年期間,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說白了就是朝廷大臣與宦官勾結爭奪相權的鬥爭。 “牛黨”如李逢吉、李宗閔、牛僧孺等;“李黨”則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為主。

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牛僧孺(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德宗貞元時中進士,任伊闕尉,遷監察御史。憲宗元和三年(808),因對策中批評時政,為宰相李吉甫所排斥,久不得敘用。至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出任武昌軍節度使。文宗大和四年(830),再次還朝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李吉甫子李德裕為相,他被貶為循州長史。宣宗時還朝,於途中病死。著有傳奇《玄怪錄》。

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首領之一,與李逢吉、李宗閔、楊嗣復、白敏中、令狐絢等結為朋黨,與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鬥爭。牛黨執政期間,則大力排擠李黨人物;李黨得勢時,又排擠傾軋牛黨,雙方水火不相容,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朝廷政治。牛僧孺曾兩次拜相,在任期間,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唯知排擠異己,勾結宦官,打擊排擠裴度等正直官員,對藩鎮採取妥協政策,把持朝政,“權震天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對牛僧孺曾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後世學者也認為牛黨在政治上不如李黨積極進取。

以歸還維州事為例,大和五年(831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漢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並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僧孺也知文宗對他不滿,便主動告退。

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史學家岑仲勉就歸還維州對牛僧孺有異議。他評論說,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投,此時正牛黨執政時期,距離歸還維州事僅僅18年後,就 急詔令盡力收復。為何此次便不再“守信為上”?當時任西川劍南節度使的李德裕要收復維州時,牛黨說“維州緩而關中急”,此時怎麼來個180度大轉變?!收復維州,作用與謀通南詔制衡吐蕃相同,正是釜底抽薪,圍魏救趙。不收維州,則劍南節度所控制的西山八國蕃落,都被割斷,藩籬盡失,李德裕數年苦心孤詣,經營劍南邊疆,剛有好轉,牛僧孺幾句話便讓他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李德裕怎麼能不恨牛僧孺。歸還維州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斷絕了外族內附之心——來投靠也讓你給遣送回去給宰了!誰還敢叛族內附?後來文宗意識到這一點,對牛僧孺相當不滿。綜上所述,牛讓李歸還維州純粹因私怨,以私害公。

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李德裕(787~850),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憲宗時名相李吉甫之子。少年時苦心力學,尤精《漢書》、《左傳》。他自以為門第高貴,恥於與諸生共同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無意於仕進。後來先到藩鎮幕府任職,逐漸升任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等職。唐穆宗即位後,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轉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他在翰林時,李紳、元稹等人均在翰林任職,往來密切,遂為牛黨李逢吉所厭惡。元稹、裴度罷相後,當時牛僧孺與李德裕拜相的呼聲都很高,牛僧孺由於有李逢吉的幫助得以任宰相,而李德裕則被排擠出京,外任浙西觀察使,後又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所到之處,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

唐武宗即位後,早就聞李德裕的大名,遂召人京師拜為宰相。在任期間,他輔佐武宗討平了擅自襲任澤潞節度使的劉稹,沉重地打擊了跋扈藩鎮的氣焰。他還力主對侵犯邊境的回鶻堅決回擊,從而保證了唐朝北部邊境的安寧。唐武宗堅持抑制佛教發展,採取措施打擊佛教,也得到了李德裕的支持。武宗死後,唐宣宗即位,牛黨重新得勢,他被貶為崖州(治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後死任上。著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等書傳世。

李德裕被視為李黨首魁,與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党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明爭暗鬥。總的來看,李黨的政治主張更積極一些,而牛黨則趨於保守。如在對待跋扈藩鎮問題上,李黨主張討伐,牛黨則主張姑息;在對待吐蕃、南詔等民族問題上,李黨的態度比較積極,主張練兵強國,用軍事手段保衛疆土,而牛黨則主張姑息,以息事寧人為能事,主張消極的防禦;在對待宦官問題上,兩黨都利用過宦官勢力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牛黨之人則陷得更深一些。且李黨人物大都政績突出,不像牛黨人物多碌碌無為。不過李德裕以門第自高,反對科舉考試,主張朝廷公卿大臣應由貴族子弟充任,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下面講一講李德裕為相期間,所做出的一些成就,可堪稱為晚唐一代名相。

李德裕一生曾兩次拜相,第一次在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但是到次年九月,就被牛黨排擠出朝,任鎮國軍節度使。第二次拜相是在武宗會昌元年(841)九月,至宣宗大中元年(847)罷相。李德裕第一任宰相由於時間短暫,很快就被排擠出朝,故沒有大的作為,他的成績主要在第二次任宰相期間。在這期間,李德裕主要辦了以下幾件大事:

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其一,回鶻被黠戛斯擊破,部族離散,無法在故地容足,餘眾在其烏介可汗率領下南遷,同時還帶來了早年遠嫁回鶻的唐朝大和公主,於會昌二年,逼近塞上,並遣使向唐朝求助兵糧,同時還要求借天德軍轄區以安置公主。朝臣多主張出兵進擊,而李德裕認為回鶻過去曾有功於唐朝,應該借給糧食,天德軍兵寡將弱,不能抵禦回鶻,先借其糧,然後靜觀其變,再做決定。不久回鶻發生內亂,烏介勢孤,遂率軍侵擾唐朝邊境。李德裕命大將石雄奇襲回鶻牙帳,奪回大和公主,然後出兵擊退了回鶻的侵擾,穩定了唐朝的邊界。

其二,澤潞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不待朝命自為留後。朝臣中不少人主張授予節鉞,承認其地位。李德裕認為澤潞不同於河北三鎮,力主用兵討伐。在討伐澤潞的過程中,太原發生兵變,驅逐其節度使李石,擁立都將楊弁為留後。李德裕主張用兵討叛,終於平定了這次叛亂,穩定了河東地區。接著官軍一鼓作氣,終於攻下潞州,平定了劉稹之亂。這次勝利是唐朝自平定淮西以來,在平定藩鎮之亂中最大的一次勝利,對提高朝廷威望,震懾不法藩鎮,穩定社會秩序都有極重要的意義。

其三,在這期間,李德裕整頓朝政、吏風,限制宦官權勢,發展社會經濟,制定法規,使唐朝的政治氣象為之一新,受到了史家的高度評價。《舊唐書·李德裕傳》評價說:“德裕特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捍難,功流社稷”,確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何謂牛李黨爭,如何評價這兩黨的為政主張

筆者按:雖雲牛李黨爭,但牛實不如李,一個堪稱晚唐名相,一個可謂以私害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