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調和矛盾:巴以衝突始末

不可調和矛盾:巴以衝突始末

自從俄國猶太人受迫害,發起“熱愛錫安山”運動後,猶太人返回故鄉巴勒斯坦地區的願望尤為強烈,二戰後由於猶太人遭到納粹德國血腥鎮壓,因而國際輿論普遍同情以色列。

不可調和矛盾:巴以衝突始末

蘇聯為自己國家利益考慮,主張巴勒斯坦分制。支持以色列建國。美國在美國猶太人的運作下也表示支持。在1947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兩個國家。聯合國決議中將U的領土分給了人數只佔一小部分的以色列遭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

以色列建國第二天變遭到了阿拉伯聯軍的攻擊,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東戰爭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五次,雙方仇恨非但沒有化解,反而越積越深。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越戰越強,地盤越來越大,佔領了大部分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國家節節敗退,一百多萬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被排擠到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區,從此淪落為難民。

不可調和矛盾:巴以衝突始末

家破人亡的血與怒的仇恨孕育出了哈馬斯組織。哈馬斯的全稱是伊斯蘭抵抗運動,堅持採用非和平手段爭取巴勒斯坦的建國權利,以徹底消滅以色列為己任,反對中東和平進程。哈馬斯經常採取激進手段,不但襲擊以佔領軍,暗殺以情報人員。甚至轟炸以色列定居點,襲擊以色列平民。

戰爭並不能結束戰爭。哈馬斯的激進反抗只會招來以色列更加猛烈的反制措施,永無寧日。只會給兩國民眾帶來無休止的恐懼和悲痛。

不可調和矛盾:巴以衝突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