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迄今為止,持續70年之久的巴以衝突已導致五場中東戰爭,小規模武裝衝突更是不計其數。如把這70年簡單劃分為兩個階段會發現,5次大規模戰爭都發生在前35年,後35年則相對和平。而縱觀中東和平進程又會發現,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冷戰導致的兩大陣營對峙進入高潮,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處於下風的美國不得不暫時轉入收縮防禦。美國人及時調整外交策略,一面與昔日的敵人改善關係,一面設法孤立蘇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於1972年開啟了破冰之旅,持續近八年的越南戰爭也即將結束。

基本完成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後,美國人將目光投向了中東,這裡歷來是美蘇兩霸爭奪的焦點。從某種程度上說,第四次中東戰爭是當時冷戰在中東地區引發的熱戰,而其中又與美國的中東政策關聯最大

如果說美國在中東的博弈中戰勝了蘇聯,那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其當時的中東政策。而作為當時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和國務卿,猶太人基辛格正是這一政策的執行者。下面就簡單回顧一下第四次中東戰爭,看看這位外交大師如何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戰前拖延

從以色列建國的1948年到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1973年,猶太人和周圍的阿拉伯人已經爆發了三次大規模衝突。3場戰爭均是以色列獲勝,尤其是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北擊敘利亞南打埃及,在短短六天裡把阿拉伯聯軍收拾的服服帖帖。

六日戰爭中,埃及失去加沙地帶和整個西奈半島,敘利亞失去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戈蘭高地,原由約旦統治的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也被以色列佔領,阿拉伯世界可謂顏面盡失。此後,阿拉伯諸國臥薪嚐膽,一直在等待機會一雪前恥。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1969年尼克松入住白宮後,將越南戰爭和中美緩和放在首位。鑑於當時身為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在這些方面表現出的卓越外交能力,尼克松有意讓基辛格參與中東事務決策,將這個猶太人提升為美國中東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

1972年夏,埃及總統薩達特下令驅逐在埃及的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實際上向美國釋放了明確的“棄蘇近美”信號。然而遺憾的是,愚鈍的美國人和兩年前一樣並沒做出反應,一度失去削弱蘇聯在中東勢力的良機。

1973年初,薩達特雖已決心發動對以色列的戰爭,但還沒找到合適的時間和機會。當年5月,基辛格在法國與埃及外長舉行秘密會談。埃及人直言不諱:埃及的首要關切不是耶路撒冷歸屬,不是巴勒斯坦問題,也不是戈蘭高地,而是希望通過政治手段收回西奈半島。

對於在中東地區爭取埃及的重要意義,基辛格自然非常明瞭。為此,基辛格提出埃及人認為非常務實的分步實施辦法,答應“勸說”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雖然如此,基辛格仍認為阿以和談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在中東問題上採取拖延策略。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在8月會見美埃“中間人”時,基辛格明確道:美國無意向以色列施壓,將“以色列從佔領領土撤軍”作為阿以和談條件是不公平的,戰敗國要求戰勝國先撤軍再談判也是不現實的。即使談判,結果也不可能讓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滿意。

基辛格在9月出任國務卿,在會見以色列駐美大使時,這位“新官”說的更加直白:“阿以和談是可以拖延的,就是要讓阿拉伯一方感到精疲力竭。”

戰時援助

1973年10月6日,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聯軍在贖罪節這一天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如同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這一次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雪上加霜的是蘇聯還向埃及和敘利亞不斷空運軍事物資,以色列人幾近絕望。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戰爭的突然爆發令美國決策層頗為震驚,10月8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呼籲雙方回到1967年停火線,

初戰告捷的埃及和敘利亞對此斷然拒絕。到了9日上午,以色列國防軍遭受重創,共損失數十架戰機和數百輛坦克,阿拉伯聯軍似乎勝利在望。

以色列總理梅厄向國際呼籲懇求援助,歐洲國家無一例外加以拒絕,只有美國答應支援。在美國展開空運前,以色列全國的彈藥儲存量一度下降到只夠維持兩天。當時,水門事件持續發酵,尼克松被獨立檢察官的調查搞得焦頭爛額,無法分身的總統將協調中東事務的重任託付給國務卿基辛格。

美國空軍當時面臨的最大技術問題是無法為運輸機實施空中加油,這就意味著中途必須有降落點進行加油和更換組員。然而,因害怕阿拉伯國家的抵制,歐洲盟國不僅拒絕提供降落機場,甚至還拒絕運輸機飛越其領空。

戰局危急,通過海上向以色列運輸軍備物資明顯難解燃眉之急。此時,一個歐洲小國挺身而出表示願意提供幫助,它就是葡萄牙。很快,葡萄牙的拉日什機場成為整個運輸行動的基地,每天有數十架飛機停留,而後遵循嚴格規劃的航線飛往以色列。為了容納這些大型運輸機,機場迅速擴建到能容納上千人住宿,甚至連在二戰時建立的兵營也派上用場。

10月14日,採納了基辛格的意見,尼克松向美國空軍下令“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名為五分錢救援行動的任務轟轟烈烈展開了。在接下來的數小時裡,大量C-141和C-5運輸機開始飛往以色列。到10月24日戰爭結束時,美國共飛行565架次,向以色列提供了2萬多噸物資裝備和56架軍用機。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戰爭的緊要關頭,美國的“五分錢救援行動”為以色列迅速補充軍火裝備,無疑是救了以色列一命

。當然,這一行動也嚴重激怒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隨即聯合對其實行石油禁運,暴漲的油價導致當年的石油危機,這也算是美國為“護犢”所付出的代價吧。

戰後斡旋

戰時為協調運輸作業忙碌,戰後為促成阿以間談判,基辛格積極穿梭各國展開外交攻勢。在基辛格“斡旋”下,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不再專一依賴蘇聯,開始在美蘇間謀求“平衡外交”,而薩達特領導下的埃及則與蘇聯鬧掰進而反目成仇。至此,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擴張被遏制,美國終於在獨自主導中東事務中將蘇聯排除在外。

不得不說,基辛格的“均勢理論”深刻影響了當時美國的中東政策,為美國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贏得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以色列沒有向阿拉伯國家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基辛格給予肯定道:如果是以色列先展開了攻擊,“他們連一根螺絲釘的援助都不會得到,很可能會亡國。”

因此,雖然以色列最終奪回了戰爭初期丟失的西奈半島等大片領土,身為猶太人的基辛格仍要求以色列“放棄部分領土以換取和平”。

美國果然是全世界唯一能迫使以色列作出讓步的國家,從不在談判桌上提訴求的以色列竟然接受了阿以和談。

中東戰爭,猶太人基辛格從中斡旋,為何逼以色列放棄打來的領土?

之後,埃及總統薩達特前往以色列展開破冰之旅,埃以達成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一系列事實表明,基辛格對開啟中東和平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說這個猶太人是美國的外交大師應該毫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