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有什么战略意义?失去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有何影响?

生说


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有多重要,可以先看看没有河西走廊的两个朝代是什么状态。

安史之乱后,唐廷为了平乱,不得不抽调原本镇守陇右和安西的军队回援关中,安西军原本镇守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新疆地区,陇右军则是原本驻扎在河西走廊的军队。在此之前,吐蕃已经强势崛起,正在和唐军争夺南疆,并且在南疆和青海都取得了一些胜利。安史之乱后,唐军突然撤走,等于把这些地方拱手相让,给了吐蕃。

很快,吐蕃就先后占领了南疆和青海,以及河西走廊,只剩下北庭都护府很少数的军队仍然坚守北疆,长达五十多年,但孤悬一隅,唐廷无力救援,最终还是在回纥和吐蕃的夹击之下被消灭了。此后,吐蕃的势力不断东进,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肃天水、平凉和陕北。在中晚唐时期,吐蕃更是多次攻破长安,皇帝被迫出幸避难。

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之后,河西走廊就从游牧区逐步变成了农耕区,汉族人口不断增加,虽然西汉末期和王莽末期因为战乱,当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但汉人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汉末曾经失守,但汉魏嬗代完成后,曹真坐镇雍凉,又收复了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永嘉之乱后,中原丧乱,人不聊生,凉州刺史张轨控制下的凉州相对和平,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逃往凉州避难,是凉州地区比较繁荣的时期。

此后,凉州地区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持续时间很长,尤其是西凉的势力延伸到了今天的新疆东部吐鲁番、哈密一带。一直到北魏崛起,先后消灭了这一地区的割据势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强迁了当地豪强及乐户、文士到当时的北魏首都大同。一直到唐朝已经大体上统一全国,今天吐鲁番、哈密一带的高昌国大体上也还是以汉人为主的,杂居当地的胡人也在逐步汉化过程之中。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失陷,这一过程完全被逆转。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之后,这一地区被吐蕃视为“幸福之地”,大量藏族人口迁入,至今仍然有些藏族在河西走廊繁衍生息,比如武威附近的天祝,就是一个藏族自治县。河西走廊上的马蹄寺曾经是佛教文化东传中原的重要遗迹,后来也变成了藏传佛教。

唐朝失去河西走廊的掩护之后,关中门户洞开,吐蕃势力不断东进,唐朝在关中毫无安全感可言,中晚唐的版图基本上恢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状态,甚至还要更小一些,因为陕北、天水等地还在秦朝的控制之下,而唐朝也基本上失控了。全盛期的吐蕃能够控制的地方甚至前进到今天的平凉地区,而这里离西安只有不到三百公里,实际上相当于骑兵部队一两天的行程。

中晚唐时期,河西走廊以及被吐蕃占领的地区,逐步和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当地汉族的生活习惯也逐步被同化,河西走廊和天水地区都出现了汉人为主的游牧部落。吐蕃崩溃之后,河西走廊曾经发生过起义,汉人重新控制这一地区,并派人向唐朝上奏,希望能够得到援助,但唐朝此时自保不暇,无力西顾,最后还是被消灭了。

宋朝统一之后的版图大体上和中晚唐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一致。同样因为没有河西走廊的掩护,关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成为沦陷区,环庆路、秦凤路都成为边境地区,这个地区以北和以西,都是由正在崛起过程中的党项实际控制。到宋仁宗时期,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权,并在之后越过贺兰山,占领了河西走廊,武威成了西夏境内重要性仅次于兴庆府的城市,实际上相当于陪都。

实际上,如果中晚唐和宋朝能够有效控制河西走廊,那么党项在西北是很难崛起的,即使崛起了,战略上也处在被三面包围的处境,是很难对内地形成实质性威胁的。但是因为没有河西走廊掩护,所以中晚唐的时候吐蕃能够多次蹂躏关中,西夏崛起之初,北宋甚至出现了迁都以避其锋的意见,也有人认为应该直接放弃关中,退守潼关一线。这就是因为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掩护,关中地区门户洞开,很容易被攻破。好在宋朝人多千多,才靠着堡垒线逐步稳住了局势。

宋神宗时期经过变法改革之后,宋朝国力有所提高,开始逐步向西夏发起反击,并且攻占了河湟地区的一部分,但同样因为无法实际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缺乏掩护,新开辟的地区也难以自给,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到北宋末期,虽然再次主动讨伐西夏,占领了一些地区,但这时的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占领了没多久北宋就灭亡了,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河西走廊游牧化的趋势。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去河西走廊旅行,就会看到吐蕃和西夏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文物遗迹。比如对吐蕃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自敦煌出土的文献,而这里之所以会有吐蕃文献,就是因为吐蕃曾经在这里建立过实际有效的统治。西夏也一样。在武威的历史博物馆里,就可以看到大量西夏时期留下来的文物,包括西夏文的碑记等。

元朝时期,因为蒙古消灭了西夏,所以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中原王朝对西藏的首次有效控制。元朝崩溃之后,河西走廊一度被已经逃往蒙古草原的北元占领,一直到明朝初期,朱元璋派冯胜率兵西征,才驱逐了残元势力,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将实际有效控制的范围一度延伸到哈密一带。即便是在明朝中期武力衰退之后,也只是退守嘉峪关一线,一直坚持到明朝灭亡。我们今天如果坐火车穿过河西走廊,仍然能看到明朝时期修建的长城的遗迹,也就是那些漫长而残破的夯土墙。

从汉武帝时期控制河西走廊,并迁徙汉族人民进入当地进行屯垦和开发,到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失陷,这个时期长达八百年。这是河西走廊历史上从游牧逐步转向农耕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在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失陷之后,到明朝收复河西走廊,又过去了七百年,而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始终无法建立起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完整防线,处于游牧民族的严重威胁之下。

由于游牧民族缺乏规划和建设能力,正是在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也开始严重退化,原来的农田逐步退化成游牧民族的草场,游牧民族的过度放牧又导致草场逐步退化,变成戈壁滩和沙漠,农耕区不断缩小,自然环境逐步恶化。这样,原来已经在这里落叶生根、繁衍生息的汉族人口要么迁徙回到中原,要么迁到西域,要么就只能被当地少数民族同化。到今天,我们在河西走廊也只能看到大片的沙漠戈壁滩和草原,汉族聚居区只有少数绿洲农业区。

所以,从战略上说,河西走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如果中原王朝能够有效控制河西走廊,既可以在战略上形成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完整防御体系,武力强盛时也很容易进入西域,建立实际有效的控制。向南,如果能够实际控制河西走廊,也就能够以此为根据地,控制青海,建立起对西藏的控制。明朝就是因为始终控制着河西走廊,所以西藏并未成为威胁,对蒙古的封锁也始终是有效的。

而对中原王朝而言,河西走廊最主要的战略意义就在于,保持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才能够掩护关中地区,使关中成为腹地,而不是像中晚唐和北宋一样,关中也成了前线,不太容易出现像北宋面对西夏时那种随时都准备放弃关中的局面。

如果从地图上看,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今天的陕北到鄂尔多斯一线大体在西安的正北方向,而这里也是长城线的中间点,向西直到嘉峪关和向东到山海关的两条线,就像中原地区向北长开的两条手臂。失去了河西走廊,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一条手臂,半边身体就暴露在敌人面前,在面对威胁时只能躲闪,而无力还击。只有同时保持着两条手臂都张开的中原王朝,才能更好的掩护中原地区,也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


萧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提起河西走廊,就不能不提一个非常特殊的省份,这就是甘肃省。这个面积45.59万平方公里的省份,西接新疆,东临陕西,东西跨度达到1659公里,南北宽度达到530公里。在甘肃省的蜂腰部,是长度达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的战略要地,但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却是一个历史概念。

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河西走廊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对于中原王朝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那么,不同时期的河西走廊到底有什么历史意义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个阶段:

1、秦朝以前——几乎无作用

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开始,中原地区就陆续发展起了各个诸侯国,随着西周的灭亡,天子威望一落千丈,诸侯国开始了疯狂地兼并和征伐。

从前770年到前221年,我国经历了长达500多年的称霸和兼并战争,此时我国并未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因此不能形成统一的外向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的攻伐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向外开拓。在寻求对外开拓的福利前,诸侯国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

前221年,秦朝建立,虽然秦朝统一了六国,但是秦始皇的主要进取方向却并不在西北,而是在东南。秦朝50万大军下岭南,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而对于北部的匈奴则采取守势,这使得河西走廊的作用无从凸显。

2、汉朝至宋朝——桥梁作用

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而丝绸之路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开拓的。

不过汉武帝最初的设想并不是开拓商路。

从前202年汉朝建立开始,匈奴国力也达到巅峰,时常对汉朝进行侵略,不胜其扰的汉朝只能被动防守并以公主和亲的方式延缓匈奴的进攻。

在汉朝隐忍的日子里,历代君主不断韬光养晦,终于使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到汉武帝时,已经具备了和匈奴决战的实力。

不过汉武帝并不想和秦始皇一样仅以驱逐了事,他的构想是迂回包抄匈奴,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在前138年汉武帝派出张骞西行寻找大月氏国,企图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不过由于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张骞此去九死一生,且大月氏并无联合汉朝复仇的意愿,汉朝只得独自反击匈奴。

虽然没有带回盟友,但张骞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这就是西域。汉武帝意识到,匈奴的归属将决定汉匈战争的最终走向,于是汉朝开始构筑和西域的沟通通道。

前121年,汉朝取得河西之战的胜利,设置河西四郡,至此河西走廊归入汉朝版图。

河西之战的胜利对于汉朝以及后面的中原王朝而言有着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间架起了稳固的桥梁。

此后汉朝加紧了对西域的经营,终于在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36国归入汉朝版图,对匈奴形成了包抄的态势。汉匈战争的焦点也从阴山蒙古高原一带转向西域。

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繁荣,并成为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汉朝灭亡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到唐朝建立时,再次发起了对西域的征服。657年,唐朝消灭西突厥,将势力扩展到咸海地区,随后设置安西四镇,标志着中原王朝再次成为西域的主人。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达到封建时期的巅峰,伴随着盛世的到来,丝绸之路也达到了极盛,我国的先进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向周边地区,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进步。

宋朝时期的1038年,西夏建立,占据河西走廊,截断了丝绸之路,随即丝绸之路走向衰落,虽然宋朝进行了熙河开边行动,但无力挽回丝绸之路的衰落。

从汉朝到宋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原王朝的进取方向为东西方向,特别是向西,这决定了河西走廊更多的是充当着桥梁的作用。

3、宋朝到清朝——隔绝作用

河西走廊长1000多公里,自中原王朝向西北方向延伸,可以是中原王朝和西域沟通的渠道,当然也可以是一把施加军事影响力的一把尖刀。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由此崛起了多个政权,这直接导致了丝绸之路的难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不得不倚重海运,海上丝绸之路迅速繁荣起来。

不过,虽然失去了西域,无法运行丝绸之路,但并不代表河西走廊就失去了历史作用。事实上,在宋朝之后,伴随着改朝换代,河西走廊的历史作用也在悄然变化着。

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和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晤,史称“凉州会盟”,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1271年元朝建立后,青藏高原为元朝的宣政院辖地。

虽然在蒙古之前,青藏高原曾崛起过强大的政权,比如吐蕃,比如吐谷浑。但真正让青藏高原出现巨大进步的是蒙古时代。

元朝时期,青藏高原上层势力和元朝关系密切。明朝建立后,虽然明朝对西藏各法王进行了册封,并扶持当地的宗教领袖委托管理,但很快就因为西藏高层的宗教斗争而难以为继,对此明朝无可奈何。

到明朝中期,明朝逐渐放弃对关西七卫的经营, 西北方向退守嘉峪关。嘉峪关在河西走廊的西端,这意味着明朝始终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长1000公里,宽度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走廊的北部,是蒙古高原;而在走廊的南部,是青藏高原。此时的青藏高原已经逐渐蒙古化,控制河西走廊可以有效遏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流和联合,对于中原王朝的北方和西部边境的安全意义重大。

不过很可惜,由于明朝的内向型政策,导致明朝对于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动向不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嘉靖年间肆虐北方的鞑靼部俺答汗晚年进入青海,并获得了“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称号,标志着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区交流的加深。

到明朝末年,包括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全部是蒙古部落的领地,明朝陷入蒙古各部的半包围之中。

可以说,从宋朝以后,我国的进取方向就从东西转向南北,南北向的冲突成为时代主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河西走廊不再是沟通东西的桥梁,而是隔绝南北的壁垒!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是夹在祁连山与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的狭长冲击平原,其西南部为青藏高原,北部为辽阔的沙漠隔壁。


因此,这一狭长的绿洲通道,成为中原地区进出西域的交通要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军事上,河西走廊战略位置突出,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不论是中原王朝想要西进开疆拓土,还是据地防守草原民族的进攻锋芒,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西部的重要桥头堡。

经济上,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进出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贸通道,占据河西走廊,能够保护和促进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使得河西走廊一带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而当中原一带,北方地区陷入战乱之际,河西走廊,也成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避难之地。

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河西走廊最重要的还是其军事意义与经济意义,像西汉就是在攻占河西走廊后,得到了匈奴人的养马之地焉支山,从而使得西汉王朝的骑兵部队实力大增。


总之,河西走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直到今天,其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更多关于河西走廊的内容,推荐观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十分出色的一部纪录片,强力推荐。


Ko蜀北一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它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一二,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从地理的角度去看一下这条河西走廊。

它北边是草原

它南边是高原

它东边是中原

它西边是西域

单从地方位置就发现它的重要性有多高可以参考我下面的图片

再来看历史背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河西走廊这个地方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期的游牧者是月氏人,之后就是击败了月氏人的匈奴人统治着,直到汉武帝开拓河西,这里才由汉朝统治着,并成立了河西四郡,从东到西分别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都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省。

有人说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是为了通西域。实际上,通西域也许是个意外收获。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主要目的是把在青藏高原上游牧的羌人和北方草原上游牧的匈奴人给隔绝开。因为,一旦他们这两波联合起来,对于长安会形成巨大的威胁。如果河西走廊能够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后对两者各个击破。看一下地图,你就明白这个战略态势了。

最后就说说这个意外收货

民族的文化很多时候都会受到统治者的政治管理的影响,而在河西这个地区里民族的多元化与文明的多样性给了这里丰富的文明文化思想的土壤,并且这里是在所有文明的政治管理最弱的地带

中原文明草原文明西域文明在这个地方互相融合交织,形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明珠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哦




唐不三不四藏


国势盛则强河西通西域,国势衰则弱河西竭华运。

  • 始千古大帝汉王朝武帝,胡服骑射战功军威显武威,斩匈奴之臂张国之掖以通西域,东商西旅聚敦煌之盛大辉煌,扬我大汉雄姿,敌酋犯汉虽远必诛。



  • 唐,稳定河西、拓展丝路,再现盛世华章。



  • 明,西控河西、河湟,北控山海关,承大势阔华土。



  • 清,固河湟战略西迁,建青海而稳藏,建新疆设省固疆,北出居延海直达乌里雅苏台蒙之宗地,藏疆蒙回繁华稳固。



  • 凡盛世必经略河西,稳固河西、繁华河西,华内显盛世。
  • 反之,弱河西者。


  • 甘陇日渐穷苦,周边以羊肥马壮笑我贪瘠,华内以丝软食华诱我以往。
  • 甘陇汉族逐年东迁入关,西北大族藏疆蒙回则逐年坐大。



  • 初,内乱不休,国力难增;




  • 终,一家为大,纵横东西驰骋南北。


  • 东出河套过正太而击华北。
  • 出渭(河)黄(河)而击中原。
  • 过祁山下汉中出襄阳而击江汉。
  • 陇乱蜀必乱,大迂回扰乱不休,国力衰华势竭。
  • 失大势者,服华而脊曲。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河西走廊是西部少有的适合耕种的沃土,同时也是联通西部各个民族的通道。

因两大因素影响都十分深远,简要说明如下:

1、河西走廊紧临祁连山脉,雪水融化而下行成多条河流,行成多个绿洲,是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难得的适合耕种的土地。

因为适合耕种所以人口更多,也适合畜牧生产,像山丹军马场从汉代就是良马产地,是战略要地。

失去这个地域的掌握等于就失去了对西北各个少数民族的控制,也失去了战马这个战略物资。

2、西部还是中东文明各种先进技术与中原文明互通的通道,像冶铁、中药都是受伊朗高原文明的影响,像佛教思想、伊斯兰思想都是从这个地区进入中原。秦朝的冶金技术有一种说法是阿富汗地区传过来的,藏红花原产地不是西藏而是伊朗高原,中药大量的药物和理念原自阿拉伯地区。

失去这个地区等于是失去了外域先进技术、思想的引进接口。

希望简要说明,能起抛砖引玉之用。


老王嘚啵嘚


本来有很多要说的,从历史从地理从各个朝代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发展……

临到头,安利一部同名纪录片吧 ,相信看完将豁然开朗,就像里面司马迁形容张骞的词语,凿空!



青水阁


历史上河西走廊对中原王重要些可分四个方面来说。一、政治上。看一下中国王朝地图就明白。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西安。西安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向域诸番邦扬威,扩大政治影响的唯一通道,是中西外交的唯一通道,其意义不言而喻。二、軍事上。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胁都是来西、北两个方向。中原王朝要稳定中原,保障西部安全,和睦西域诸国首要的就是占有和巩固河西走廊。那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通道。三、经济上。丝绸之路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必赘述。十九世纪以前,世界经济是大陆经济,即使今天早以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河西走廊也仍然是重要的经济走廊。四、思想文化方面。河西走廊历史上是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唯一通道。中西方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等都是僧人、商人、文人们经过河西走廊传过来的。看一下敦煌就明白了。可以说,历史上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的兴衰发展都有极重要的关系。


蓝天沃土成爱民


自古河西走廊是控制西域的咽喉,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就连现在社会无论是高铁,高速,都是通往新疆以及亚欧大陆的必经之路,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卖女孩的小火


因为中国的地形决定的,中国的地形相对封闭,只有西北一条出口,而河西走廊刚好就是中原汉地通向外部的唯一通道,所以控制了河西走廊,才有机会和外界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