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八仙过海”说的那些人物吗?

树枝和树叶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话每个人都曾听过,虽然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可是实际上八仙在历史中是有原型的,只不过可不是神话中所说的那样。目前普遍认为何仙姑的原型是唐朝时期的何二娘,在《太平广记》中曾说过,何二娘在家里无聊,便出去采果子,带回来给罗浮山寺的僧人们吃,久而久之,人们便认为这个何二娘是个仙女。

铁拐李,这个人说法比较多,因为目前为止有多处史料提到了他的原型,只不过每一个姓氏都不一样,有说铁拐李姓岳的,也有说姓李,姓姚的。张果老,此人在《旧唐书》以及《新唐书》中都曾有过记载,有趣的是,还有史料记载他是尧舜时期的人,只不过修得了长生之法,所以能够长生不老。

曹国舅此人身份很明确,他是宋丞相曹彬的儿子,在《宋史》之中有他的记载,唯一的问题是宋史没有曹国舅修仙的记载。至于吕洞宾,吕洞宾墓都已经被挖掘了,所以他是有原型的,是修道之人,当然不是神话故事中那么厉害的人物。

钟离权和蓝采和在民间说法众多,两人都有至少五个版本以上的原型。值得一提的是八仙是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其实八仙并不是固定的,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每个朝代八仙都是不同的。

可见这八仙也不是铁饭碗呀,随时都会被其他人抢了位置,其实这都是表达了古代民间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某种程度上说,百姓愿意让谁成神仙,便会神话他的一切,他就是神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八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原型的。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指的是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在野史或历史上,八仙中的几个人是有真实的原型的。

吕洞宾是个书生,原本也是个平民百姓,他与其他六个人不同的是,不仅仅在神仙传中留下了传说,还在道教中有极高的地位,世称,吕祖。

韩湘子,也是个书生。只不过这个书生的家室不简单,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有关系,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湘子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孙。

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这6个人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或是做了好事,或是生而神异。或是遇到了神仙。



食人雅会


八仙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了八仙的传说了。当时指的是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苏飞、吕尚、左员、田由、雷被、毛披、伍被和晋昌,他们在刘安的主持下共同编撰了《淮南子》。据说后来此八人和刘安都服食了仙丹羽化登仙了,所以世人将八人称为“八公”或“淮南八仙”。

后世又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八仙,晋代谯秀在《蜀纪》记有“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唐代杜甫记有“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到了元明时期,我们所熟悉的八仙始开始定型。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八仙皆为男仙,尚无何仙姑,而有余仙翁;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没有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风僧寿、玄壶子;《列仙传》无张果老,而有刘海蟾。

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又名《东游记上洞八仙传》),将八仙称为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该小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八仙遂由此确定。

【八仙】


汉钟离,又叫钟离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京兆咸阳人。关于他的身份有三种说法,一说为汉代时期的武将,一说为晋人周处的偏将。《宋史》和《夷坚志》说他是五代晋、汉时时期的道者。

据说钟离权先在终南山遇见了东华真人王玄甫,得受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太乙刀主、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于峡炯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诀,成为仙人。

吕洞宾,姓吕,名嵒(岩),号纯阳子。据说是唐朝皇室宗亲,武则天登基后欲灭李氏,为了避祸而改名换姓。因为常居住在山洞里,故名“岩”,字“洞宾”。然而避祸一说当属捏造,没有真凭实据。另外一说,其为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仕途屡屡受挫,因为厌世求道。《全唐诗》中收录了吕洞宾两百多首诗,故吕洞宾应该是确有其人的。

相传吕洞宾遇见汉钟离的点化,在黄粱酒香中梦见大起大落的一生,醒来后看穿生命之虚无,因而开始求道。受赐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曾经发愿,要度化世间众生,方才成仙。

关于吕洞宾最有名的传说为三系白牡丹。另外,吕洞宾和汉钟离也是道教所谓的“北五祖”中的二祖。

【吕洞宾】


张果,又叫张果老,号玄通先生,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隋唐时期道士,隐居在襄阳条山,常往来邢洺之间,据说他活了数百岁,故加称“老”字。《明皇杂录》和《大唐新语》中有关于他的记载。相传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皆曾召唤过他入宫。因为对武则天有所不满,所以在武则天召见时,佯装过世,没有入宫。

铁拐李,又叫李铁拐,原名李凝阳、李洪水、李玄。相传他元神出窍去参加老君华山仙会,留弟子看守肉身七日,嘱咐说:七日之后如不见他元神返回,便可焚毁肉身。不料弟子急忙回家探望病重老母,提前一日焚毁其肉身。李凝阳元神归来,无肉身可依,只好附身于一名死去乞丐的尸体上,岂知该乞丐不仅外貌丑陋还跛足。后来,老君赐铁拐李,一顶金箍儿和一根铁拐。是否有真实历史原型最不明确的一个。

曹国舅,传说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名景休。虽贵为国舅,但不慕荣华富贵,喜好清修。后来其弟弟曹景植残害人命,曹国舅深以为耻,辞官而去,隐居山林。明代无名氏所撰《龙图神断公案》更有戏剧性,说曹国舅助弟弟杀人害命,后来被包公判处死刑,宋仁宗赦免其罪,曹国舅幡然悔悟,入山修行。后遇到汉钟离、吕洞宾点化成仙。一说为张果老点化。

【曹国舅】


韩湘子,字清夫,传说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之侄孙。韩愈有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证实韩湘其人确实存在,但此韩湘与求仙问道之事绝不沾边,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韩愈另外倒是有一个族侄好求仙问道,大概是后人将此二人混淆,从而产生了仙人韩湘子的传说。

蓝采和,姓许名坚,字伯通。据《续仙传》记载为一名行乞道士,身穿褴褛蓝衣,一脚穿鞋,一脚赤露,手持拍板,在闹市中靠乞讨为生。后来在酒楼中成仙而去。

何仙姑,“仙姑”一词本指道姑或传说中的仙女。自唐宋以来,笔记志书记载的何仙姑有多人,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其中流传最广的为广州增城之传说。据说这位何仙姑原本是做豆腐的平民何泰之女,武则天时,十三岁的何秀姑入山采茶,遇见一名道士(一说此道士为吕洞宾)授予仙桃,从此不知饥渴,且洞悉人事。后于唐中宗时成仙而去。另外一传说,说何仙姑本为人家的童养媳。


妖怪博士潘神


“八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展开想象赋予他们神的身份,塑造出了这些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的艺术形象。

1.铁拐李:铁拐李的原型名字叫李颜二,是唐代惠安的一位道士。传说有一天,李颜二的母亲染上重病,他在给母亲煎药时发现柴火烧到一半时没有干柴了,恰好这几天阴雨连绵,无处拾取干柴。孝顺的李颜二情急之下就将腿伸入灶中,代替柴火。等到药煎好,他的右腿却跛了。站起来时,他顺手从灶中抽出火热的铁棍当成拐杖。

2.吕洞宾:吕洞宾出生于唐朝末年,姓吕名岩。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身世均有记载,只是说法不同。一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一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3.张果老:原名“张果”。历史上确有张果其人,但并非真的神仙道士,不过是一位老朽的江湖术士,充其量不过懂些幻术而已。

4.汉钟离:有关汉钟离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均有关于他事迹的记述。

5.韩湘子: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又有人称韩湘子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任大理丞。

6.蓝采和:其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7.何仙姑:关于何仙姑的真实原型,主流观点认为,何仙姑又称何二娘,唐朝人。据《太平广记》记载,何二娘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8.曹国舅:《宋史》中有关于曹国舅原型的文字记载。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曹国舅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国舅”之称。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历史趣闻请关注“丝路说”】


丝路说


八仙过海神话传说讲的是八仙在从渤海去往蓬莱仙山的时候不用舟船,各显神通度过渤海,此举惹怒了龙王,导致龙王和八仙在渤海之上斗法。
作为八仙之首的吕洞宾,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谓是超凡脱俗。但是吕洞宾的原型不过是个被刺配的囚犯,名叫吕岩。吕岩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中过状元,春风得意。此外他娶妻生子都没耽误。但时间久了吕岩得罪小人,最后落得个被抄家充军、妻离子散的下场。吕岩被刺配的地方是沙门岛,是专门用来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
根据《宋史·马默传》的记载,吕岩所在的沙门岛宋神宗熙宁年间,沙门寨债主李庆,以虐杀囚犯为乐。此人在沙门岛做了两年监狱长,前后却杀了七百个劳改犯。而宋朝时期沙门岛上的资源与环境使得这个岛上的犯人无论如何不能超过三百个。面对仅有百分之六的存活率,吕岩不得不考虑越狱。但沙门岛四面环水,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逃离。吕岩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终于选定了六个同伙。
1.钟离权——曾经是个将军,因为讨伐辽国失利被判充军。(汉钟离原型)
2.曹景休——是宋仁宗的大舅子,后来曹皇后失宠,受连累进了监狱(曹国舅原型)
3.李凝阳——喜欢打抱不平,被宰相的家人打断一条腿后发配(铁拐李原型)
4.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因为一场演出出了差错就被发配沙门岛(蓝采和原型)
5.张果老——为人疯疯癫癫,自称生于大禹的时代,已经不知道多大年岁了。结果被官府当做妖人关了起来。
6.韩湘子——大文学家韩愈的后人,也因得罪人犯事被发配沙门岛。
在沙门岛有个聚仙洞,传说是八仙聚会议事的地方。而吕岩等人就是在这里掩人耳目,策划越狱逃跑的事情。
而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恰巧歪打误撞发现了吕岩等人越狱的计划,于是提出加入他们。
在一个夜晚,这些犯人们开始着手越狱渡海。从沙门岛到蓬莱的丹崖山,登州海峡仅仅20里地。他们凭着水性,借着木盆、葫芦等漂浮物,在风平浪静的夜里开始渡海。他们的狼狈形象和神话中气定神闲的八仙过海差之千里。等筋疲力尽的八仙到达丹崖山脚下的时候,他们看上去都满目狰狞。而当地的目击者看到他们的时候认为他们很奇怪,破衣烂衫披头散发,又从那么远的地方游过来,被人们视作奇人。很快有人去报官,八仙怕官府又来捉拿立即逃之夭夭,一眨眼就不见了。再加上当地人们一传说,这几个逃犯就被演绎成仙人。



小方说历史1990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八仙组合大致是在明代中期定型的,八仙的人物都各有基本原型。

铁拐李为八仙之首,有的民间故事里记载他的真名叫做李洪水,是隋朝人,而赵翼的书中却说他姓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也采用了赵翼的观点。



《神仙通鉴》里记载他擅长道法,有元神出窍的本领,有一次元神出窍回来发现自己本体已被焚烧,不得已进了一个跛脚汉子的身体中,有了现在的形象。

汉钟离的记载则要清晰一点,唐代咸阳有个叫钟离权的人,据说遇到老人传授了仙术,后来又遇到了华阳真人、仙人王玄甫,遁隐崆峒山,后来成仙。他在《全唐诗》中还有三首绝句,上述故事也是里面的小传所记。



吕洞宾,名叫吕岩。《宋史陈抟传》里说他是关西逸人,擅长剑术。传说中他是唐朝宗室,也有说它是唐代侍郎吕渭之孙。



张果老在《新唐书》、《旧唐书》都有传,是民间的江户术士,自称生在尧的年代,会长生不老之法。



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年少时遇到了云游的铁拐李等人,从此以后有了知晓祸福的能力,从事占卜,此后就成为了何仙姑。



蓝采和见于南唐的《续仙传》,常与闹市中乞讨,神态疏旷,后来得汉钟离点化成仙。



韩湘子据说是韩愈的侄孙,二十岁时突然消失,后来出现后已身怀仙术,他给韩愈说他能在冬季令牡丹绽放。



曹国舅在《宋史》在传,是宋仁宗皇后的弟弟,一生富贵荣华,被封为济阳郡王,七十二岁善终。



八仙的故事是在一个或原型下逐渐形成的的故事,有着明显的道家色彩,道家应该为在八仙故事的成型出了大力。


凤妩一


历史上确实有八仙中其中的几人,不过他们肯定不是真的神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经历比较离奇,后世将他们传成了神仙。

八仙中的八个人分别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我一个一个说说他们的生平。

首先说汉钟离。

汉钟离的真名叫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因为是东汉时期的人所以被称为汉钟离。相传他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将军,后来因为打仗战败了,心灰意冷到山里隐居,出家拜入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后来成了全真北宗里最厉害的人物之一,被封为全真第二祖。慢慢的就传出了他得道成仙的传说。

然后说张果老。

张果老的本名为张果,张果老是对他的尊称。他同样是道教中人。相传他是唐代人,大概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还写了很多篇道教典籍。后来同样被奉为道教的老祖。

韩湘子

韩湘子原名韩湘,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孙。他之所以被传成神仙,有人考证是因为韩愈的关系。当年韩愈非常排斥佛道两教,引起了佛道两教中人的不满。后来他们想到了利用韩愈的亲人打击他的政策。

把跟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侄孙编传为道教人士,借此来打击韩愈。后来传的越来越过,就成了得道的神仙。

铁拐李

铁拐李的真名叫李玄,又名李凝阳,字拐儿,大概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说法,说铁拐李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因为实在找不到他的相关记载。

吕洞宾

吕洞宾是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他的原名叫吕岩,生活在唐太宗时期。他原本是个读书人,并且还考取了进士当了官。40岁的时候才开始拜入道教,成了道教中的大宗师。

何仙姑

何仙姑应该在历史上不存在的,关于她的来历传说特别多,但是又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是民间传说中将不同的人物经历,都放到了她一个人身上。

蓝采和

蓝采和原名叫许杰,因为他是走街串巷卖艺的,蓝采和是他的艺名,他同样生活在唐朝。不过其他的相关记载就没有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是民间的传说。

曹国舅

曹国舅原名叫曹佾,他本身确实就是国舅,出身皇亲国戚。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子。相传他是吕洞宾的徒弟。拜吕洞宾为师后散尽家财,专心修道去了。


漂浮菌


有的。下面奉上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修行方法。

道教吕纯阳祖师

1火龙真人授丹诀赠剑断烦恼,黄粱梦觉悟道登真誓度众生

相传,吕祖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据《正统道藏续道藏·吕祖志》记载,“其母就褥时,异香满室,天乐浮空,一白鹤自天飞下,竟入帐中不见。生而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翠眉层棱,凤眼朝鬓,颈修额露,额阔身圆,鼻梁耸直,面色黄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头般大,如功曹使者状,两足下纹隐起如龟。少聪敏,日记万言,矢口成文。既长,身五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黄白栏衫,系大皂条,状类张子房……”

吕祖会昌中(岁四十九),功名失意,遂游江州至庐山,遇葛仙公弟子火龙真人,姓郑名思远,号小祝融,世称神医。欲人有疾则书符诵祝,立见消融,与上古祝融氏相累,真人见吕祖骨相清灵,游心世外,即传以内丹炼己之诀。制成通天灵剑(即天遁剑法)。并诗曰:“万里诛妖电光绕,白龙一片空中矫。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临别嘱曰:“子可居此山,以完玉炼,他日闻钟声响处,乃得闻金炼之诀。”遂去。

时年六十四岁,吕祖还长安,至酒肆初遇钟离祖师,钟祖以“黄粱梦”相试。吕祖梦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却突然梦醒,发现钟祖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祖题诗一首“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

后又以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被钟离祖师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遂发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初居终南山,又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修炼成道。钟离祖师成仙时,谓吕祖曰:吾即升天,汝好住世问,修功立德,他时亦当如我。吕祖再拜曰:岔之志异於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也。于是周游天下,化渡众生。

北宋真宗时,据说在一次镇压益州民众叛乱时,吕祖曾显化相助,后被加封为“英显武烈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年(1269)封“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化孚佑帝君”。

2玉帝观尘寰污浊敕开悟盲聋涤尘氛,奉承恩命而开演道化譬晓伭微

吕祖《前八品仙经·保精固命品》记述,吕祖在下降人间之先,已历劫修行。天宝元年正月初九登郁罗虚梵天宫,即元始天尊玉虚宫,侍于元始天尊之前,与十极真人一起听天尊演说《大周天伏火灵砂丹诀》,即指此事。

尔时,玉帝同瑶池圣母,演说《开天皇极普济妙法》,五老帝君,偕十洲三岛五岳四渎三界真仙,咸集左右,听说妙法。后闻尘寰污浊,恶贯乾坤,天地转轮,报及障业,因迷正道,故作愆过。敕令仙曹得道吕真人下界,大阐伭微,开悟盲聋,谕讲太强大道,涤荡世界尘氛,咸使改邪归正。

因此,吕祖对众生说,“吾奉至尊无为妙旨,拯救生灵。人间看诵者,能释幽冤宿苦,善解在世愆尤,悉化君正臣直,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互爱六亲,礼义不失,家道清宁。众等肃诚,谛听吾教。”又说,“吾承恩命,接引众生,慧照汝等,尚不信受,妄行智巧,播弄奸顽,掩诈杂真,真难领悟,可见浮生,无有仁德。吾体天地之心为心,但愿群迷,普修慈善,冥心注神,神与气符,伏膺元气,勿丧三般。今为众生,开演易理,喻以前圣,而譬晓伭微,见易包于道,道包于易,采而行之,潜而修之,默而守之,勤而炼之,则神升紫府,位列仙班。”

为了告诫后嗣学道者行道修善,吕祖勉行劝诫,吾今垂经,首孝为务,五行之先,百行之路。顺其志颜,天神拥护,活祖不参,岁月空度。不孝之辈,身劈雷部,报应昭明,速当醒悟。……行吾道者,积功修德,劝善化恶,讲教忠孝,励勉信诚,以气致柔,从容中道,明无人非,幽无鬼责,和乎众性,循理民情。以道义行仁慈,利物济生,愍贫恤苦,慈悲恻隐,泽及昆虫,至于草木,不可伤残。悯人凶、恤人苦,放生戒杀,舍大慈悲,行方便心,胜如斋戒,体天地德,何匪修持?

3入世度人阐法脉,三剑明心行道德

随着唐宋交接之际,大道衰微,障业沉迷,吕祖为阐扬教法,传金丹南北二宗之法脉,授王重阳祖师和刘海蟾祖师以内炼丹诀,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

五代时期,时局大乱,人民饱受流徙之苦,吕祖看到世情偷薄,常现身于世,拯救贫苦百姓,又劝诫世人:“人若能忠于国,孝友于家,信于交友,仁于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济物,以阴隐格,天人爱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与吾同,虽不见吾,犹见吾也。盖人之性,念于善,则属阳,明其性,入于轻清,此天堂之路。念于恶,则属阴,浊其性,入于粗重,此地狱之阶。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特由人心自化成耳。”

《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砖斋中,人咸异之。”《宋朝国史》中也这样说:“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吕祖亦作诗曰“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手中气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可见,世人传说吕祖飞剑斩妖魔所言不假。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祖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民间常说,吕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最亲民的神仙。盖因其得道后,遍游民间,历江、淮、湘、潭、鄂、岳及两浙等地,济世化人,其灵踪圣迹,更是遍布全国。道教经典也好,亦或是元明之际的戏剧和传记小说,吕祖都是以扶贫济困、度厄解难的神仙形象出现。他的成道似乎与大多数神仙不同,并没有避世隐修,而是圣迹屡屡显化于尘世,不论贵贱,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入世度人”,吕祖才会广为世人熟知并争相祀之。

此外,还流传有吕祖三醉岳阳楼、孝感救母、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其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所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吕祖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

吕祖《百字铭》的修行方法

《吕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铭》是道家吕祖所著,原载《吕祖全书》第三卷。

《百字铭》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论述了道家修炼过程、方法和景象。吕纯阳祖师是位修道有成而为佛、道两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传下来的百字铭,更为学道之人奉为炼气、降心之圭旨。这里结合丰祖等前辈的注解,初探吕祖修行方法。

《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1养气忘言守

《百字铭》一开始,就谈养气。丰祖也说:“凡修行者先须养气”。但,究竟什么是气?在论述养气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气的定义。气的写法有三种:“气”、“气”、“炁”。“气”即是后天呼吸之气,空气。“气”则是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的水谷精气,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内丹家一般认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于终极之道体。此炁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与道体的存在性征类似。

修炼内丹惟有采先天之炁为药物.才能证道超升,归根复命。南宋内丹家霍济之说:“或者又舍先天而学后天,则曰黄庭以五藏为主,一身以气血为主.但只存思内观,咽津纳气,亦足仙矣:殊不知后天之五行,不能飞行变化,乃形滓之物,非虚无中之气也”(《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宋-霍济之)。

可见道家对“炁”的重视。而原因是“采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数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铁,非采摘之采也。归来者,盖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极未判之时,自己之物也。因泊于情欲,遂忘返。我今复得此一炁,使归其根,故曰归来”(《正统道藏太玄部-爱清子至命篇》宋-王庆升)。道教养气,炼气,都是指练这个“先天之炁”。

那么,这个“炁”该如何养呢?吕祖点出“忘言守”。丰祖说:“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从字义上看,少言语。《参同契》也说,“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同时,丰祖也点出一个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还要“守一”。

也就是说,养气的“忘言守”,要忘外言(说话)外,还要止内言(杂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动火工寒”。《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养气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语為养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為养气,此换炁也;失之虚。昏者,炁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归亦。虚者,丹田无宝,徒劳吐纳,终不能住亦”。

所以,不只是减少言语是“忘言”,还应该“抱神定”。丰祖又说诀曰:缄舌静,抱神定。何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诚,专一。而这套方法下来,就是下一句,“降心为不为”。

2降心为不为

丰祖云:“心息相依”。“忘言守”后,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刚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也是千古年来修道之人的大问题,看看吕祖如何说:“降心为不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以为要自己去通过有为法强制抑制思维的活动。

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有意把妄想心宁静,反而宁静不了;如果是无心,此心自然宁静下来,所以为而不为。丰祖还提到一个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 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

3动静知宗祖

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那一点灵光之气,应该随时都不被迷住,无论静中还是动中。这里吕祖点了一个一般人修道人的误区,说明了不动心不是道。禅宗也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动静之中都是道。在静中不乱,在动中也不乱;静中也无事,动中也无事;出世是无事,入世也无事。

4无事更寻谁

从“养气忘言守”到“动静知宗祖”做好了后,接下来怎么办呢?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

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日应万机,此心无事,在这个时候更寻谁?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不要找谁了,因为“动静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个方法。

5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丰祖所说,简要概括就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诚如《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和刚才的动静知宗祖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不迷自觉。一个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躲开了一切叫清净,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保持那个真如不动、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能够应物处世,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

6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来,而要见性又需时时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灵明不昧的觉性,不昏沉、不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这样,其自然回来的,气自然定了。要达到前文什么工夫呢?丰祖说,“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对人处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

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引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心气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气合一,念头空了,自然会达到气住脉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会回归。

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陈致虚)。需要提醒的是,丰祖于此处所给的诀为:“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为守虚无自然之道法(《续道藏-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有兴趣可以参阅此经。

7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自结”,气住脉停,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讲结丹了。“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正统道藏太玄部-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当然,也可以指内丹修炼。

正统道家的养气之法,不仅可以却病养生,进还可以入圣登真。是以张紫阳真人云:“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悟真篇》北宋-张紫阳)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為体,以清静為用,有為以成其始,无為以成其终。

丰祖认为此处即为内丹,并一阐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姻蕴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御气,气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在另外一处,可为补充说明。

张三丰说到:“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道藏精华-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元末-张三丰)

“壶中配坎离”,人的身体,道家比方像葫芦。(更多相关考据参见《三皇五帝》)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芦。语云:“人祖出于葫芦,天地生于玄牝”。坎离是卦名,水火意。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和阳气。“配坎离”其实就是水火既济。这样定久了,身体上起变化,就会脱胎换骨。即是此理。

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说到“用此水火,烹煎灵药,十二时中,不使间断,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入药镜》云:‘水怕干,火怕寒’者是也。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运”。为何是这样的步骤呢?《了道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丹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静然后药苗生”,即是此理。

8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到了此处,丰祖说到,“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虽是百脉自停,实为气住脉停,身心澄澈,得以净化。

丰祖接着讲述身体的变化“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则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垢‘卦也。”整个气脉自然震开了,一阳来复,地雷复卦。

雷是震卦有震动的现象,大地有六种震动,并不一定是讲这个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时候是形容身体上六种震动,这也是六根转化。一般道家修气脉的,这个时候,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所以一脉通百脉通,就是讲中脉一通,百脉自然都通了。刘一明注到“先天灵苗,由嫩而坚,自生而熟,自渐而顿,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如空中炸雷一声,惊醒梦里人矣”。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

9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修到此地步,冲和清气上升,也就是常讲的“五气朝元”。“白云朝顶上”,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从头顶开始身心内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 “甘露洒须弥”,头顶上自然有一种甘露流下来。这里头还带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

张紫阳《周易参同契》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但不同于一般的唾液)。唾液清且甜,俗称“甘露”。

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须弥”,喻天地正中,此处喻圣胎。“真气具足,发现于神,故曰神为气之子,气乃神之母,故有婴儿降生之言,到此地步,大丹成也,可与天地同老,日月同休”(马丹阳祖师语)。

10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到这一步,也就是解脱。按丰祖注:“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诀曰:‘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这是身体上的种种表现,当“圣胎凝结,神水流通”后,自给自足,“虽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人能知之乎”?(刘一明语)

11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丰祖注:“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

到了这一步,诚如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了性之事已毕,神通亦具足。何谓“无弦曲”?即指无声音之曲,大音希声。刘一明注曰“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名为照了,打破虚空,独露全身,不生不灭,方为了当”即此类也。

12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丰祖注:“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丰祖说明了,这就是吕祖修道之口诀都是踏实修证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说,人可以由此升华,超越这个现有的生命。

刘一明对此句的注解,是对全文的分析,可供参考:“‘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之大义也。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也。”

总的来说,《百字铭》从“养气忘言守”至“气回丹自结”是第一段养气修炼的过程,“壶中配坎离”到“明通造化几”可以说是第一段修炼的果。整个修炼就在前面九句45个字。只要能够练到结丹了,后面所说的境界都应该会随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时间而一一呈现的。这是吕祖的修行经验,无价之宝,怪不得丰祖说,“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相忘于娑婆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等轻浮的物体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因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八位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他们用来渡海的物品也被传为他们各自的法器,他们渡海逃狱的故事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


破己破天


国家历史不是宗教历史:它是由史官书写的。章节杂而不乱,文理丝丝入扣。但宗教书籍就不一样了:无中生有有是一切宗教书籍的通病。我们通常说的八仙过海是中八仙。还有上八仙与下八仙。其实中八仙那八个人都是历史人物:是历史人物都有生老病死。八个人所在的朝代也不一样。比如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子,而吕洞宾是清朝人吕岩,字洞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