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角儿,是指戏曲行内,对唱念做打有绝活的演员的尊称。古时是针对戏曲界内比较有名气人物的尊称,延续至今专指在各行各业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娱乐界应用的比较多,也称为“大腕”、“腕儿”。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李白清和何成正

一、六分记

老师姓何,名成正,师祖徐勍(qin)(注1)赐名何动。四川评书界角儿。

2014年11月,在长篇小说《劳燕纷飞》作者叶启春老师引荐下第一次拜见老师,绿树环绕的盖碗茶农家乐,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的老人,没有多余的语言,只道:心正方为人,做人为学艺之本。跟随老师学习四川评书的几年,这项最基本的准则贯穿始终,并将贯穿我生命的始终。相信也会贯穿在老师从艺近四十年里,先后教习过的百余名弟子生命的始终。

1944年老师出生于绵竹外南街,从小热爱表演,八岁时表演的歌剧《光荣灯》代表当时所在清道小学参加比赛,1959年自编自演童话剧《守庄稼》在绵竹广播站录音循环播出,15岁因家庭原因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为生计打拚,暂时离开自己喜爱的表演事业。1974年绵竹文艺宣传队成立,老师经同学黄明礼推荐,申请加入成为一名临时演员,后师承吴孝成老先生学习金钱板,因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惊人的表演天赋被邀请加入德阳曲艺队,成为队里的“台柱子”,业余时间为单位“跑台口”。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听评书

不久,绵竹文艺宣传队以熟练工指标正式招入。回到宣传队后就职队委会委员,一并安排爱人(师母)票务后勤工作职务。为回馈“东家”对自己、家人的关爱,老师全力以赴投入创作和表演,尝试并成功表演金钱板、方言诗、谐剧、话剧、魔术等多种形式文艺作品,工作之余挤时间教学金钱板。老师在宣传队工作会议中提出“走出去”的理念,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支持和配合,不久,组织带领宣传队带着作品,从第一站什邡向家场到敖平、都江堰、映秀,到马尔康,因场场爆满不得不停留半个月之久。宣传队到重庆沙坪坝,老师在办理表演手续过程认识徐勍(qin)老师,经过几番测试考验于1977年6月11日拜于其门下,赐名何动。1977年、1978年改编、参与表演话剧《抓壮丁》、《天仙配》等,担任导演并饰演主角王保长。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何成正

1979年7月28日老师在绵竹东河坝街东怡茶园(现东门大桥侧)开设第一个专场,主讲评书《包文拯》,场场爆满,为了在主场听到老师讲评书,东怡茶园出现天天占座,时时加位置,茶杯不够用,甚至夜不归宿的盛况。1980年开放评书《七侠五义》,再次让东怡茶园260余座场场座无虚席,外加座位超过四百人次。1981年绵竹文艺宣传队解散,老师开始单打独斗的表演生涯。

2004年9月老师带着作品《老先生》前往杭州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比赛,一举拿下全国群星奖金奖,填补了我省曲艺大奖空白,为此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特等奖。到2004年,年届60岁的老师创作并表演60多件文艺作品,其中17件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注2:部分作品名称及获奖内容)。老师尊敬艺术、忠于艺术、淡泊名利,为专心致力创作、精心研习表演,曾多次拒绝各电台电视台的专场表演邀请,一心一意为传承和发扬传统语言艺术而努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自有文字起迄今也有三千余年,语言类艺术从起源、发展到今天,很多老祖先的瑰宝已在岁月的流逝中遗失,更多的精华需要不断传承、发扬、创新。

老师尽心投入艺术,文字不足以记载,所说不足六成而已。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何成正师弟在表演

二、七分饱

老师从来用餐只吃七分饱,他说:再好吃的东西只吃七分饱,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管理好身形,更有利于自我监督。

老师出生在绵竹本地响当当的大户人家,经历建国、土改、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用“正”字书写了一部优雅的艺术人生。

那年老师被招到江油305信箱工作,在同一个连队认识温柔善良的师母,不久两人结婚,生育两子。1970年代初举家搬至现绵竹紫来桥29号的一个四合院,一家人快快乐乐挤在小小的房间,夫妻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评书艺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绵竹宣传队解散,同事纷纷被安排到不同的单位就职,老师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一家人的生计成了他必须面临的大问题,先后做过改匠(专门从事木材下料工作)、摆地摊、拉夹车……但凡能有收入的工作都做。因为老师的艺术修养,得到四川评书老艺术家潘瑞斋老师的高度认可,在潘老师的引领下,老师开始在茶园开设自己的专场,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在东怡茶园《包文拯》专场的开设,让他在评书界声名大震,一时间与当时简阳的罗国安老师、成都的方崇石老师、江油的张建成老师、安县的陈安民老师齐名,成为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艺人。1989年老师受到当时新都文化馆的邀请,前往在新都讲书三个多月。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听评书

第一天到新都,老师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文化馆茶园,因不了解当地习惯将开讲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快到时间下座只有一个茶客,老师心下打鼓,却表现得非常平静,开心地跟这名茶客聊天,在聊天过程中才知道,新都本地都是七点半左右开书,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到来十几人,老师灰白长袍一丝不苟,惊堂木“啪”地一响,认认真真开始说书,比平时更认真,在他铿锵有力、字正腔圆的演绎中,客人三三两两地涌进来,第一晚开讲就有二十余人,第二晚五十余人,第三晚八十余人……不到一周茶园260余个座位全部座满,把茶园挤得满满当当。一时间成为新都当地所有茶园最火爆的所在,何成正三个字也在新都火爆起来。后来,因老师的讲演吸引人,文化馆茶园每夜拥挤不堪,当地文化馆只得将老师的演讲场所移至茶园对面能容纳500人的演唱厅,每晚的票都在下午六点前一抢而空。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何成正夫妇和师弟在一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听众越来越多,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借钱与当时剑贸公司职工陈玉平合作在绵竹北门开设自己的茶园,取名展艺茶园服务厅。1979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中国发展的速度出乎想象,所有的人开始信奉“红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全民下海,全民信仰“人民币”,能静下来品茶赏书的人越来越少,传统茶园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在讲专场的同时,跟朋友合伙下海做生意,初试牛刀收益喜人。

1986年6月,绵竹连降大雨,马尾河水位大幅上涨。26日,马尾河水越过河堤,疯狂地倒流,淹没了河边的四合院,家被淹,锅碗瓢盆、衣帽鞋袜陆陆续续从家里流走,师母爬上家里最高的柜子哭花了脸,闻迅而来的袁太益师兄拼命从低洼的房子把师母背出。家没有了,茶园生意并不乐观,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麻枯生意。不久,收到一笔订单,在讲信誉的时代,没有签订任何合同,一生以“正”为人的老师义无反顾投入全部身家,年底货物拉到连云港,他几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买房买家具、给儿子更好的教育、给师母买漂亮的新衣服、做自己喜欢的艺术……然而,突然爆发的学潮,让购买方的货船靠岸没来得及抛锚,就在他们期待的眼神中飘然而去……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评书艺人

展艺茶园跟所有同类茶园一样,垂死挣扎了一两年,终于也没能逃过关门的命运,老师再一次失业。在后来的二十几年,先后在铝业工厂、酒类公司、外贸公司任职,甚至为了养家糊口远去俄罗斯,作为中方公司代表,在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远方,没有诗,没有浪漫,只有生存的苟且和对艺术不屈的坚持。

2004年,老师已年届六十,经历磕磕碰碰,因作品《老先生》的成绩,组织上为他解决了养老问题,老师不用再为生计奔波,终于再一次全心全意站在了他喜欢的舞台。

过去几十年老师拖家带口先后搬家五六次,地震以后终于有了固定的住所,门牌号3-3-3,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做人正,和为贵,七分饱即可。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听评书

三、八分爱、九分教

老师一生正式入门学生共六人,教习过的寄名学生百余名。对所有弟子老师都疼爱有加,视同己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张姓寄名弟子为人偏差,打着老师的名号做出有辱师门的行为,老师忍痛当众逐出寄名学生资格,他是我何氏门中唯一个被抛弃的弟子。

老师的每个作品、日常言语间,都充满做人的道理。老师教习练功从不保留,对于每一个段子,都认真示范,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投足,点滴传授、纠正。第一次跟老师学艺,传授了一本《漫谈曲艺表与演》,内容包括曲艺起源、发展、现状、基本功、创作技巧等,共五十五页,字迹工整、清晰,我们仿佛能看到老师在窗台前伏案,一字一句、一笔一捺,仔仔细细斟酌,认认真真地书写,隐隐的墨香,已冲淡世俗的味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在方方正正的中国字间得以传承。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评书艺人

与我同一天向老师行拜师礼的小师弟,姓苏,当年他还是一名高中生,成绩不算理想,但他属于祖师爷赐了饭碗的一类表演者,老师对他特别溺爱,教习功夫自不必说。老师对他叮嘱最多是学习为主,高三那年,除了不得不参加的聚会,老师明令他不得见面,得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经过他“验证”后方可继续练功,在老师师母的监督下,苏师弟的成绩突飞猛进,在高考前两个月就拿到他理想的大学艺招录取通知书。

邓师兄、谢师兄、赵师兄等几位师兄一生以老师的教导为尊,做人正气,做事踏实,均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

爱不能多,八分足矣,留下两分爱自己。

教不能足,九分足矣,留下一分自己体会。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评书艺术家徐勍

四、十分坦然

四月,绵竹春光明媚,玫瑰初开,在山风缠绕的中国玫瑰谷基地,老师与曾经的同事刘老师、李老师一起演绎了自创小品《绵竹人》,讲述正气故事,弘扬正能量,七十四岁的老师演绎了绵竹人的正气,同时也向世人演绎了自己的正气。

到今年十月,老师师母结婚五十年,传说中的金婚,过去的五十年,夫妻俩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养育子孙,孝顺父母,教习传人,共同走过整个中国的建国史,共度人生风雨。老师一生只爱抽烟和品茶,滴酒不沾,偶尔结朋会友出去旅游,每年带着师母去重庆缅怀徐勍老师,看看自己一手带大在重庆工作的小孙女。近年来,两人学会四川麻将,没事儿约约老朋友搓几圈……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生活如此坦然,不辜负曾经的坎坷,不辜负永恒的追求。

坦然如此,九分不足,十分才够。

何以成角儿?气正、术正、人正、心正。

我的老师姓何,名成正,师祖徐勍赐名何动。四川评书界角儿。

(陈彦/文)

他是巴蜀著名笑星李白清的大师兄,四川评书界首屈一指的名角儿

图注:陈彦在表演

附:

何氏家训:顺其自然无奢求,勿须斤斤计小筹。胸襟宽阔精气爽,绿水青山任我游。尊老敬贤谦受益,以德报怨不结仇。修身立命心地正,神安梦稳慢白头。

注1:徐勍:评书艺术家,男,国家一级演员,1936年生于重庆市江津。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曲艺家协会荣誉理事。原四川省曲协副主席,重庆曲艺团艺术顾问。对自己几十年的“口舌人生”,徐勍曾于1988年作诗自勉。诗曰:少小失慈母,自强一顽童。艺海苦作舟,跟党拜工农。为人民说书,摇唇费心囊。书山勤为径,直身攀高峰。2017年2月16日,在重庆逝世,享年81岁。

注2:何成正:评书艺术家,男,艺名何动,1944年出生于绵竹。四川省曲艺家协会成员,德阳市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绵竹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

部分获奖作品:

评书《老先生》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金奖

快板《男女老少夸社保》获四川省劳动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

快板《老板歌》获四川省群众曲艺大赛金奖

小品《搬鸡笼》获德阳市农村汇演金奖

方言小品《两亲家》获德阳市人口委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