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對很多人來說,“存款”是一個敏感詞。一位同事最近每次和爸媽打電話都會經歷一番審問:“上班5年了,怎麼著都得有二三十萬存款了吧?”事實上呢,一年能攢個幾千塊已經是極限了。

沒存款是很可怕的,會被家人嫌棄沒出息,甚至在同學聚會上說話都沒底氣,偏偏人們還很愛聊這話題。久而久之,很多人開始對“存款”變得敏感,也許聽到這倆字就心頭一緊...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存款恥辱”——

對他們來說,“存款”已經不僅僅是銀行卡里的數字,而成為一種判斷標準。所以無論“對存款過於敏感”的人,還是習慣於“用存款來評價他人”的人,都存在“存款恥辱”。

從心理學來看,“存款恥辱”屬於一種典型的“自我認知不健康”。存款的多少,被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形成“存款少=社會地位低=失敗”的不健康認識。

無法正視“存款恥辱”的人,不僅可能形成扭曲的金錢觀,自我認知也可能會不斷出現偏差,產生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那麼,存款具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甚至給我們帶來恥辱感的?在面對他人(父母朋友同學)問及存款時,我們又該如何消解這種恥辱感?

“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1. 愛問別人存款的人,往往沒太大成就

習慣於用存款來衡量成敗的人,多數都有兩個共同特點。

第一,習慣於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眼前利益的方法,一種是存錢,一種則盼望快速致富。觀察身邊人你也許會發現,想存錢和希望快速致富的人,往往也是同一群人。

此外,他們很可能喜歡打遊戲,因為遊戲就是一種能給玩家“即時反饋”的典型。

第二,不擅長承受壓力。實驗證明,人感受到的壓力會影響經濟決策。心理學家Kandasamy等人曾做過實驗,發現,長期處於皮質醇水平偏高(處於長期壓力中的人,皮質醇水平通常都偏高)的個體,比其他人表現出更明顯的風險厭惡,在70%的情況下,都選擇規避風險的決策方式,更有可能選擇一個“確定的較低收益”的投資方式。

往往是那些自我認知明確、負面情緒較少、本身壓力水平較低的人,有能力也有意願承擔風險、迎接挑戰,並最終取得不錯的成績。

而容易陷入存款恥辱的人們,則更容易滿足於平凡的生活,沒有太大成就。

2. 想擺脫存款恥辱,先要認清“自我”

樹立自我認知,也就是你得清楚認識“自我”,做自己適合的事。

一個具有強烈冒險傾向的人,可能會完全不關注自己的存款,把資金全部砸進股市;自我尊嚴強烈的人則可能會非常關注存款數值,用不同方式表現自己;而一個消費慾望強烈的人,則會進行很多消費行為。

雖然方式不同,但在這些行為中,不同人獲得的滿足感和快感是和“存款”一致的。

一個人花錢或者存錢的目的,其實都在展示他的“自我”:追求地位、權力、提升自我價值、尋求安全、滿足個人需要等等。

所以,如何對待存款,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對待快樂也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要因為和大眾不同而羞恥,要認定自己對存款的看法,這是消除恥辱的第一步。

3.存款也許並未消失

也許你沒有意識到,自己並非沒有存款,而是存款以另一種形式留存在你身邊。

人們經常會被困在一種“享樂適應”中:即使人們正在不斷的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和享受,但是幸福感會不斷的與此適應,並發展出新的要求。

也許你曾為自己擁有足以買一輛車的存款而幸福,但當你買下一輛車後,你就會很快把車看成是一種必需品,當初那筆存款給你帶來的幸福感也會消散。

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你當初的存款其實也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自己身邊。

4.對“存款羞辱者”做出強力的回擊

如前面所說,習慣用存款羞辱他人的人,往往也存在“存款恥辱”,他們往往有著不健康的自我認知,其中一點表現就是缺乏對生活的控制感。

存款的多少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資源,與人們的控制感存在很大關係。控制感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能對外部情境和內心感受加以“改變”和“操縱”的感覺,是對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一個事物(或事件)結果的判斷。

和他們交流,不妨將話題引到自己的生活細節,讓對方瞭解你的生活有多麼可控。

實驗表明:一個人的控制感水平降低後,個體對金錢的渴望程度明顯增加,也更願意為了大額金錢放棄更多的重要事物。

因此,不經意“炫耀”那些能讓你感到安全、可以控制的事物,例如某次任性的旅行,例如每天下班後支配的自由時間,甚至可以只是上班隨意挑選的衣著...這些才是快樂源泉,也是你不需要過度關注存款的原因。

對於那些存款恥辱者不懷好意的攻擊,我們對生活的控制能力往往是非常強有力的回擊。

“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事實上,關於“是否要存款”的問題,並沒有真正的對錯。我們所分析的,只是過度重視存款,將存款內化成為人生標準的一種異常行為。

至於要不要存款,怎麼存,已經不是心理學範疇內的問題,不做贅述。

但我們相信,多數人會對存款一事產生疑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對金錢的知識不足”——人們過度重視存款,也很可能只是缺乏對金融相關的知識,只能選擇最樸實的方法,“存起來總是沒錯的。”

說到底,我們才是自己金錢的主人。只有對財務問題有足夠的自信,能夠了解它、計劃它、安排它,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對一切涉及金錢的問題,“存款”問題也自然不再會讓你疑惑。

反之,迴避和幻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改善我們與金錢之間的關係喲~

空罐兒 ✑ 插圖

瑾+酒鬼 ✏ 撰文

公司的貓 春麗 ☆ 出演

“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心思研究 / 碎前故事 / 諮詢師問答 / 給你治癒

心裡有事,來「簡單心理」

“我在家裡的地位,取決於存款餘額”|被存款羞辱的年輕人

全年最低價優惠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