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供御建盏

“供御”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既在中国古代专门供给宫廷,所供之物均是各行各业上乘之品。“供御建盏”亦不外如是,均出自顶级建窑盏匠及窑工之手。“供御”二字多为直接刻写于足底内,作阴文整体,通常都是楷书,也有模印于垫饼上,作阳文反体。

解读供御建盏

建盏“供御”及“进盏”底款

关于宫廷使用供御建盏的年代,程大昌《演繁露》说“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鳖,色正白”。(据考《演繁露》大略1180年成书)。可以这样理解,书中特别点出今(现在孝宗)不用建盏赐茶,那么从另一面去理解,以前的御前赐茶用的是建盏,那么御前赐茶用建盏的时间是1180年之前,此时离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发布已过去70多年。且御前赐茶不用建盏,不等于宫廷中就不用建盏。

解读供御建盏

乌衣巷柴窑茶末釉建盏

供御类盏三种造型共同点在于:第一有明确的款,共四种,以出现频率排序为:供御刻款、进盏印款、进盏刻款、供御印款。“供御”和“进盏”款的区别目前不是很明确,(当时北苑茶仅号有供御一款)从字面上理解“供御”档次应该更高,可能是利于宫廷使用中以区分不同的对象。也许仅仅当时宋徽宗题字时题了“供御”“进盏”,就照搬写上,也未可知。第二造型上比例协调,线条优美,有多一分即嫌多、少一分即嫌少的感觉,厚薄得当,没有过分厚重的。

解读供御建盏

宋建窑“供御”建盏截面图(比例协调,线条优美,厚薄得当,不过分厚重的特点)

其造型主要有三种:深腹束口盏;宽腹撇口盏;宽腹敞口盏。从利于点茶上讲,其造型完全遵照宋徽宗《大观茶论》“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而生产。我们有理由认为,供御类盏是始于宋徽宗年代,也许宫廷使用建盏的时间会早于宋徽宗,但刻印供御进盏款的开始时间在宋徽宗时期,此时宫廷所使用的盏与其他民用盏已严格被区分开。供御型建盏均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并有顶尖的盏匠及窑工来完成。

解读供御建盏

由上至下依次为深腹束口盏,宽腹撇口盏,宽腹敞口盏

从今天窑址考古情况来看,供御类盏的烧造覆盖了整个宋代,一直持续到宋代灭亡。按最保守的讲,建窑正式被宫廷使用的时间为70年。即使这样,它已经是除了官窑以外供御时间最长的一个窑。

建窑的供御瓷生产在实质上是有别于其他的贡窑。2004—2005年间,在建窑窑址外原小码头附近有村民挖到一处埋藏坑,坑的规模大致为直径2米,深1.5米。内全部为供御进盏款的废弃物。由此可见,建窑管理实行的和官窑管理一样的制度,号有供御和进盏的盏是不可以流入民间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建窑比汝窑更为严格,汝窑同样式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之上,而产品是“唯供御练退方许出卖。”

解读供御建盏

宋建窑“进盏”乌金束口建盏

综上所述,建窑实行宫廷使用明确标识,开中国官款之先河;建窑是宋代供御时间跨国北宋和南宋两朝,是供御时间最长的一个窑;建窑按照宫廷要求生产供御类产品,对其实行了严格的管理。

对于供御类来说,盏形应摆到第一位的,形立即立,形废即废。所谓官气十足是什么,形也。我们看到的号有供御进盏款的建盏,或许有超出以上盏形的,有多种情况存在,造假接底不明就理胡乱拼凑是一种,在南宋灭亡之后好事者号上“供御”“进盏”聊做寄托又是一种,曾看到过所谓墓葬所出者,形猥琐,款随便,仅刻着那二字而其他皆非,大致都是此类。

解读供御建盏

乌衣巷柴窑绿毫建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