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个书法大师写“惠风和畅”的“和”字为什么都不一样

《兰亭序》中“惠风和畅”的和字,看起来是多了一笔,其实,学问和来头真不小。

我们唐代从临摹本来看,这一笔非常有学问。

为什么?因为,这个是冯承素的一个临摹本。唐代还要两个重要临摹本《兰亭序》。

一个是虞世南的摹本,一个是褚遂良的模本。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摹本就会发现:原来“惠风和畅”的和字,王羲之本人是怎么写的真不好说。

比如褚遂良临摹的“惠风和畅”的和字,口字中间并没有一横!

唐代三个书法大师写“惠风和畅”的“和”字为什么都不一样

这个“口”字的写法,也与冯承素的摹本完全不一样。

口子的第一笔书画比较短,横折钩的竖画比较长,合理的控制了口字过大,显得过于松散的毛病。

王羲之是大师,褚遂良也是大师。虽然,褚遂良是临摹高手,也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继承者,但是对书法细节美的认识都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我们再看看唐代另一位大书法家虞世南临摹“惠风和畅”这几个字中对“和”字的艺术处理。

虞世南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真传人。据说,他是王羲之九世孙智永大师的学生。

唐代三个书法大师写“惠风和畅”的“和”字为什么都不一样

我们根据唐代《兰亭序》的临摹来看,其实最像王羲之《兰亭序》原稿的,应该是虞世南的摹本,而不是冯承素的摹本。

只因为冯承素的摹本更符合大家对王羲之《兰亭序》的想象,所以,历朝历代一致共推冯承素的摹本第一罢了。

当然,冯承素的摹本看起来更加神采飞扬。而更含蓄的王羲之和含蓄的虞世南摹本反而被视而不见了。

我们就从虞世南临摹的这个“和”字来说,那也看得出来他忠实于王羲之原稿的成分要大的多。

首先,虞世南没有把口字中间的一横去掉,而是巧妙的做了有一横于无一横之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处理。所以,三个临摹本,只有虞世南的这个“和”字最美了。

从艺术分析,我们也看得出来,这三个摹本,最忠实王羲之原稿的就是虞世南和冯承素了。

其中,虞世南的忠实度是最高的。以后大家临摹《兰亭序》,最好不要忘记对照一下虞世南的摹本。

最后我们说说冯承素临摹的“惠风和畅”中的“和”字。

唐代三个书法大师写“惠风和畅”的“和”字为什么都不一样

首先,从虞世南临摹对比来看,冯承素显然是由于行笔较快,写“口”字,第一笔就过长,没有办法,这个口字就大了。

事实上,冯承素的“口”字确实写的非常不错。

但是和字的“禾”字旁已经写的比较舒朗了,如果口字也很舒朗,那么,这个字就会神散。因此,冯承素在口字中间的一横,也就写的特背突出。

但是,口字中间的空白却成为长方形了,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失误。

唐代三个书法大师写“惠风和畅”的“和”字为什么都不一样

我们从这些细节分析来看,说冯承素的临摹是一个勾勒填墨的“摹本”,所以说最忠实王羲之《兰亭序》的说法,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所以,研究学问,要深入真实,要多比较。

不过,冯承素的笔法,无一笔不精,尽管,学得有一些笔误,这是一个学术历史问题。冯承素的“和”字仍然是笔法精妙的书法。而且,冯承素很善于入笔出锋,这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