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個書法大師寫「惠風和暢」的「和」字爲什麼都不一樣

《蘭亭序》中“惠風和暢”的和字,看起來是多了一筆,其實,學問和來頭真不小。

我們唐代從臨摹本來看,這一筆非常有學問。

為什麼?因為,這個是馮承素的一個臨摹本。唐代還要兩個重要臨摹本《蘭亭序》。

一個是虞世南的摹本,一個是褚遂良的模本。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這三個摹本就會發現:原來“惠風和暢”的和字,王羲之本人是怎麼寫的真不好說。

比如褚遂良臨摹的“惠風和暢”的和字,口字中間並沒有一橫!

唐代三個書法大師寫“惠風和暢”的“和”字為什麼都不一樣

這個“口”字的寫法,也與馮承素的摹本完全不一樣。

口子的第一筆書畫比較短,橫折鉤的豎畫比較長,合理的控制了口字過大,顯得過於鬆散的毛病。

王羲之是大師,褚遂良也是大師。雖然,褚遂良是臨摹高手,也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繼承者,但是對書法細節美的認識都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我們再看看唐代另一位大書法家虞世南臨摹“惠風和暢”這幾個字中對“和”字的藝術處理。

虞世南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真傳人。據說,他是王羲之九世孫智永大師的學生。

唐代三個書法大師寫“惠風和暢”的“和”字為什麼都不一樣

我們根據唐代《蘭亭序》的臨摹來看,其實最像王羲之《蘭亭序》原稿的,應該是虞世南的摹本,而不是馮承素的摹本。

只因為馮承素的摹本更符合大家對王羲之《蘭亭序》的想象,所以,歷朝歷代一致共推馮承素的摹本第一罷了。

當然,馮承素的摹本看起來更加神采飛揚。而更含蓄的王羲之和含蓄的虞世南摹本反而被視而不見了。

我們就從虞世南臨摹的這個“和”字來說,那也看得出來他忠實於王羲之原稿的成分要大的多。

首先,虞世南沒有把口字中間的一橫去掉,而是巧妙的做了有一橫於無一橫之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處理。所以,三個臨摹本,只有虞世南的這個“和”字最美了。

從藝術分析,我們也看得出來,這三個摹本,最忠實王羲之原稿的就是虞世南和馮承素了。

其中,虞世南的忠實度是最高的。以後大家臨摹《蘭亭序》,最好不要忘記對照一下虞世南的摹本。

最後我們說說馮承素臨摹的“惠風和暢”中的“和”字。

唐代三個書法大師寫“惠風和暢”的“和”字為什麼都不一樣

首先,從虞世南臨摹對比來看,馮承素顯然是由於行筆較快,寫“口”字,第一筆就過長,沒有辦法,這個口字就大了。

事實上,馮承素的“口”字確實寫的非常不錯。

但是和字的“禾”字旁已經寫的比較舒朗了,如果口字也很舒朗,那麼,這個字就會神散。因此,馮承素在口字中間的一橫,也就寫的特背突出。

但是,口字中間的空白卻成為長方形了,這不能不說是一次失誤。

唐代三個書法大師寫“惠風和暢”的“和”字為什麼都不一樣

我們從這些細節分析來看,說馮承素的臨摹是一個勾勒填墨的“摹本”,所以說最忠實王羲之《蘭亭序》的說法,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所以,研究學問,要深入真實,要多比較。

不過,馮承素的筆法,無一筆不精,儘管,學得有一些筆誤,這是一個學術歷史問題。馮承素的“和”字仍然是筆法精妙的書法。而且,馮承素很善於入筆出鋒,這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