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绝版哥讲经


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由于《三国演义》的描述,使人们普遍对夷陵之战存在以下几点误解: 一. 刘备努伐东吴是一个错误 二. 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伐吴,兵力远多于东吴 三. 刘备不懂兵法在林中扎营,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刘备伐吴是否正确,关羽失荆州后,蜀国面临三种选择:

一. 讨伐魏国

二.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三.讨伐东吴夺回荆州

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明确阐述了伐魏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天下有变与两路出兵,而此时虽曹操病故但魏国未乱,不存在天下有变,荆州已丢不能两路出兵,所以伐魏非明智之举。 按兵不动就是无所作为,此时刘备已年过六十,作为一代枭雄他肯定要在为数不多的 有生之年拼搏一下,否则兴汉大业将化为泡影。 所以最佳选择只有伐吴,首先夺回荆州可以为将来伐魏创造条件,其次蜀军陆战强于东吴,水军又顺流而下。伐吴难度远小于伐魏。 下面再说一下双方军队数量,失去荆州使蜀国损失惨重,还要分兵防御魏国,刘备伐吴实际兵力只有五万左右,而且以陆军为主,水军战力不强,弃船就步实属迫不得已。东吴兵力也在五万左右,双方基本旗鼓相当。 而战役过程也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有很大出入,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抵御蜀军,同时遣史向曹丕称臣,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一直退至夷陵、猇亭一线后停止退却转入防御,这样,吴军完全退出高山峻岭地带,把蜀军堵在了数百里兵力难以展开的山地里,公元222年正月,蜀将吴班、陈式大军进入夷陵,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进抵猇亭,并在所占关隘分兵据守,这才有了连营七百里之说,陆逊坚守不战,刘备久攻不下进退两难,双方一直相持至六月,进入夏季酷暑难耐使蜀军锐气减弱,陆逊趁机发动火攻,刘备猝不及防遭遇大败,陆逊连续攻下几十处营寨,刘备多次发动反攻但均遭失败,最后退守白帝城,陆逊也怕魏国袭其后而退兵,孙权主动求和双方停战。 夷陵之战使吴蜀两败俱伤,尤其蜀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刘备也在不久后病故,魏国成为最大赢家。战后孙权诸葛亮审时度势,孙刘联盟破镜重圆。 有人不解刘备贵为一国之君,为何不派诸葛亮或其他人出征呢?其实这也是刘备无奈之举。蜀国此时已无人可用,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先后身亡,赵云马超不受重用,诸葛亮留守蜀中,魏延镇守汉中,黄权防御魏国,刘备只能御驾亲征,带领马良、吴班、冯习、张南等二流将领出战。 如刘备留守蜀中,由诸葛亮 攻打东吴结果会怎样呢?我认为结果不会改变,损失可能要小一些。 首先诸葛亮长于内政而非军事,并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无所不能。其次地势的影响不利于进攻方而利于防守方,陆逊的积极防御、伺机反攻的战术运用合理,即使诸葛亮在也不会有什么办法,所以除非陆逊在指挥上出现重大失误使蜀国有可乘之机,否则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退兵。


ZYY720605


提问者很聪明,其实夷陵之战就应该这样打。刘备坐守成都,派一名大将去就可以了。而这名大将也可以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毕竟是军师中郎将,能文能武,非常适合,至少比当时夷陵之战刘备带的军师刘巴要强很多。

那么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我觉得不会,为什么呢?

善战者,首先考虑的是粮草退军路线。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最基本要素。而退军路线则是保证军队不受重创的重点,也就是说即使打不赢,有序的撤军也可以保存实力。

纵观诸葛亮指挥的数次伐魏之战,诸葛亮首先考虑的都是粮草和退军路线。例如第一次攻祁山成功后,诸葛亮赶紧派马谡抢占街亭,而街亭是陇右和关中平原的一道关隘,易守难攻。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看到危险将至,于是赶紧撤军,这就保证了蜀军不会因为撤退时走得慢而被魏军追上,受到重创。

诸葛亮后来兵围祁山,在上邽偷偷行军,也是为了抢夺军粮。有军粮才能打仗,后来军粮吃完,诸葛亮提前撤退。因此,诸葛亮用兵谨慎,虽然没有大胜过,但是没有大败过,这其实是很难得的。

如果让诸葛亮去攻打东吴,依照他的用兵之法,诸葛亮会选择多练水军,以水军为主力,陆军为辅助。沿长江水陆并进直逼夷陵。这时候陆逊肯定要与诸葛亮在水上大战,结果不可知,因为东吴向来水军彪悍,善于水战,而诸葛亮的水战能力待定。

事实情况是当时蜀军仓促起兵,水军不多,因此陆军是主力,而水军是辅助。所以如果诸葛亮带着这样的兵力去攻打,结果应该跟刘备差不多,也会受困于夷陵。

接下来诸葛亮肯定不会像刘备一样联营七百里于夷陵,这样的错误连曹丕这样的半个军事家都晓得很危险,以诸葛亮的谨慎性格,断然不会这么做。

诸葛亮会选择撤军,建议刘备来年再战。而且在撤军的同时会设下埋伏,至于能不能伏击到东吴将领就不可知了。但是能伏击成功的概率很大。因为诸葛亮曾经伏击成功过魏国的将领张郃和王双,成功率简直高的不得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诸葛亮率兵攻打东吴,而刘备留守成都,依照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性格,诸葛亮肯定不会惨败于夷陵。因为诸葛亮考虑的永远都是三点:一、策反敌军,搞政治联合。二、准备充足的粮草,三、及时撤退,不给敌人追击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完全可以带着一只完整的蜀军平安归来!


每日趣评


诸葛亮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会是如何呢?这个其实就是个假设性的话题了,既然是假设,就得有一些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咱们先看诸葛亮的战争实绩,从历史记录看,到夷陵之战前夕,诸葛亮没有任何指挥战争的记录,可以说是零败零胜,完全是一个素人。

而东吴这边主将陆逊的战争实绩,其实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后方。所以,如果诸葛出手,这一战便堪称素人对决。好比是两个从来没上过拳击台的拳手要比赛,估计观众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诸葛的谨慎,加上荆州西部地形的复杂,他的行军速度一定极其缓慢。而陆逊又考虑到自己是个新人,最初的行动同样会以坚守为主。所以,这一仗,一定会旷日持久。

若是旷日持久,又会对哪一方有利呢?显然是守御阵营,你看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诸葛亮攻城从来是个弱项,后来的陈仓只是一个郝昭去防守,诸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毫无进展,最后被迫退军。所以最合理的结果,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劲,最后是攻不下城池,更别提打败陆逊。当然,东吴那边因为是诸葛出来打,注意力也不会那么高,估计陆逊就算是打得诸葛亮落花流水,也没啥大成绩。而且,因为是诸葛亮来,说不定孙权还会让他哥诸葛瑾来做前锋,孔明你敢打你亲哥?

所以,如果诸葛出兵,六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场景,便会在此时提前上演。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诸葛亮的战争指挥水平,只能从他执政后平定南方与曹魏发生六次较大战事来推测,其中平南稳扎稳打,重在以武德服人收南人之心,而之后转向蜀魏战争,五次主动北伐,一次魏国入侵,共六次交战。


第一次北伐在228年,初出祁山,中原震动,后因失街亭而撤兵。同年底,二次北伐,交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粮尽而退。229年第三次北伐,夺取了凉州的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是230年,魏军进攻汉中因阴雨而退。231年,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司马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粮尽而退。234年,最后一次北伐,出褒斜谷进军,相持百多日,司马懿始终不出,开始军民混杂屯田作长远打算,不久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蜀地古称“四塞之地”(史记范睢),道路险阻,易守难攻,是历朝地方割据的风水宝地,宋朝一老秀才曾写诗“把断剑门烧栈道,四川别是一乾坤”之语,可见蜀地天险。同理,人家进来难,你出去也难。诸葛亮主持的几次战争,都被后勤给牵制,木牛流马运粮和屯田,都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形成了擅用正兵,稳扎稳打,重视后勤的战争方式。

综上所述,如果由诸葛亮代替刘备带兵伐吴,由四川东出有水路辅助,后勤运输压力应不如北伐大,但还是会稳扎稳打,正兵为主。其中由于没有皇帝御驾亲征,人心士气和战斗力可能有所下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东吴方面,陆逊对付刘备伐吴,主要是拖和固守一段时间后回撤,战略撤退到夷道一带,把前面的崇山峻岭全让给对方,让刘备犯错入林避暑然后火攻。若诸葛亮带兵,以他的谨慎性格,会步步为营通过险地,纵遇炎热天也不会全军入林避暑,应有其它更好办法,比如营地选择,犄角之势等。陆逊所恃的天兵火攻不可能奏效。

虽然诸葛亮能避免刘备类似失误,但以陆逊后来守荆州多年不失的情况看,蜀军难有大胜,估计小胜几场,双方拉锯一段时间后,都不敢打持久战,握手言和谈判罢兵,孙吴应会让出部份荆州。这样的结果,对蜀汉而言好太多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南方鹏


如果诸葛亮和刘备交换位置,诸葛亮一定拿的下东吴,同时刘备守家更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基本为零!第一: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势力是最弱的,和孙权合作之前几乎被曹操赶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们承认诸葛亮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刘备的皇叔身份以及给世人留下的忠义仁厚的形象才是与孙权合作的基础!孙权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与刘备合作成功了就真正成为一方霸主了,如果失败了就当没有与刘备合作过,实际孙权是大赢家!第二:诸葛亮明白蜀汉最终敌人是曹魏实力而非孙权,只要打败曹魏势力克复中原就可以恢复真正的汉室江山,那时候孙权便不足为虑,就是借给孙权胆子他也不会甚至不敢公开与刘备为敌!第三:三足鼎立曹魏最强,蜀和吴基本势均力敌,如果诸葛亮逆天而行强攻东吴,即使攻占了东吴俘虏了孙权也征服不了东吴人的心,还要留下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这种情况下再去攻打曹魏必然会遭到重创,以弱攻强已经犯下兵家大忌,背后的孙吴势力势必趁机痛下杀手,进攻打不败前敌,防守必被孙吴打成筛子,如此蜀汉将走向不归路!精明如诸葛亮绝不会干这种事情。事情也就如三国演义里所说,诸葛亮敢于六出祁山不惜一切代价伐魏就是因为不怕孙权抄其后路,没有这一点最重要的保障他决计不敢举全国之力伐魏!一言以蔽之,亮无伐吴心惟有伐魏志!


华安安防监控杨现化


说到三国演义,相必很多人都崇拜智谋诸葛亮、忠义关羽和仅在三国演义里我崇拜的曹操。当抛开真正的历史,只说三国通俗演义里的描写与表达,来假说一下如果是诸葛亮率领大军攻打东吴相较于刘备会是什么情况?




据三国演义中大概描述,刘备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带领军队攻打东吴,名义上是替关羽报仇。当时曹魏全国上下都作出蜀军将大败吴军这个肯定的答案,连司马懿也这样以为。但来势汹汹的刘备在风光的“胜利”之后却马失前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怎么回事呢?刘备为避暑,不加思索的带领大军全数撤入林中,导致陆逊火攻,全军覆没,这也是陆逊所说的从天而降的上万天兵。那么换成诸葛亮呢?首先以三国演义里代表智慧的诸葛亮来参照,诸葛亮心思缜密,不到生死之际的时候是不会冒险的。他会当先考虑到军资的运输、充足以及派出探子探索孙权最有可能提拔谁当这次的总司令,好作准备。诸葛亮图的是万事俱备,而刘备只是图个大概便迫不及待的出军,诸葛亮当会不急不慢的行军,确保粮草运输得当,毕竟和关羽的情意并不怎么样,反而有些小冲突。在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作战点后并不像刘备一样急着开战,反而让士兵好好休息,养足几日精神才谋出塞,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计谋可谓“精”,“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华容道”……



而吴方陆逊便会改变策略,因为要知道当时刘备已经破塞,倘若“精”一点也不至于不拜吴军,而且诸葛亮不是刘备,不会全军进林,从而导致火攻覆没,而吴军士气全靠“待炎暑之日便有天兵来助”这句话来支撑,如果当时并没有“天兵”那士气大跌,不战而降。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可能不会攻下吴国,为什么?虽说改便策略但还是围绕守来部署,只要陆逊死守,不管怎么样都不开塞,不管诸葛亮怎样用计诱敌都不会有太大用,只能一点一点蚕食,那遇到了严酷的夏日时蜀军就没有任何优势了,按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风格很有可能便是撤军。一是炎暑的折磨,二是蜀国除诸葛亮已无胜任抵魏之人,倘若魏国突袭便是得不偿失了,这样攻吴之事也就没有下文了,但也不至于损失惨重甚至惨拜。


三颗哟哟哟喂你妈吃


兵鬼阙诈也,东吴陆逊不是用阴招吗。刘备应以欺人之道,还欺人之深。陆逊不是害怕吴、蜀之争,曹丕从中取利吗?就用陆逊这一心理弱点,对东吴谋划战略进军。报丢失荆州杀死关羽之恨。


伐吴因诸葛亮沉默不应,所以不能随军在成都筹备粮草,战略让出长江以北平原旱地,留给曹魏。命令赵云、马良带领一支部队在沿江骚扰江北吴军,李严巡江监视东吴,严防陆逊,一击一防,马良、赵云和李严互成接应。己防不侧。命令黄权为先锋率大军由陆路过巴东到秭归,前锋真指武陵郡首府常德,翏化为接应。收复荆南四郡。刘备引中军顺江而下,总部屯秭归,令吴班仰攻石门,冯习率军直逼武昌。切断江夏援军,吴班、冯习相互配合成犄角。刘备率中军前移支援各路,补充粮草和兵源,增强战斗力。


此时的庐州、荆州(江陵)北面有强大的曹魏,长江南面有强大的蜀军刘备,陆逊成了挟心肉,不打自然崩溃,曹魏北兵不习水战,汉水荆州以南,包括交州便是刘备之物,并可报陆逊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大仇。这么好的战略,诸葛亮怎么不邦刘备谋一谋呢?夷陵之战,战略相反,既要派兵防曹魏,又要进攻陆逊,兵力分散,北有曹兵,东面和南面有吴军,战略压力大,伸展空间小,趋进口袋。让东吴连手曹丕,成了肉挟馍。白帝城刘备东望悔恨,诸葛亮榻前接权了。望友友补充。



兔吐2


&这个假设是很多三国粉丝的疑问。

我试着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如果真的像题干所说的,结果会怎样。会不会有这种假设。

首先,细心的人会发现。刘备在世的时候,如有大仗,几乎都是他自己去打,除非兵出多路,或者他忙不过来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除了帅军入蜀支援刘备,其他几乎没有领兵打仗过。那么刘备会让他主导夷陵之战么?

夷陵之战,刘备不但继续让诸葛在成都主导内政,就连反对跟江东反目的赵云也被安排在江州做预备役而没有让其参加直接作战。


这里我想说的是,诸葛即使如题干所问,出兵夷陵,对阵陆逊,那最可能的结果是对峙,结果双方都觉得没趣了,然后罢兵。

因为陆逊和诸葛都是绝不弄险之人。诸葛虽然谨慎,陆逊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江东当时物质供应不但充足而且水运方便你蜀军就费劲了。加之天气炎热,江东背后有江陵大营支持,蜀军属于劳军以远,后勤保障不方便。同时,蜀军还得安排水军在三峡地区逆水扎营,以防备曹丕趁机介入断了蜀军后路。夷陵地区峡谷地带不适合兵团展开,诸葛前出,则陆逊肯定诱敌深入,引诱到最险要处陆逊肯定闭门不战,消耗蜀军锐气等待你破绽出现,就像法正在定军山搞夏侯渊一样。陆逊就像吕蒙在濡须坞对付曹操来袭一样。而长期深入险要之地诸葛肯定不敢。不像刘备,刘备是皇帝,部队打没了也没人敢怪罪,诸葛要是打败,那后果极为不利,因此诸葛不会在险要之地久留。最后的结果估计是对峙一段之后,诸葛退兵。但陆逊也难以占到太大便宜。

再退一步讲,即使诸葛打赢了,也不好办,江东久有取荆州之心,拿下荆州不但需要诸葛与陆逊斗志,更需要两军斗狠。最终结果是胜了任何一方都需要两败俱伤且元气大伤。只能成就曹丕。且占据荆州,就需要据守,就会成为江东眼中钉,那么第二个关羽是不是还要产生呢。况且即使陆逊不诱敌深入,江陵的城防需要蜀军和诸葛多大的进攻力呢。当年周瑜带着人马攻打江陵一年才最后迫使曹仁因粮道被阻断而放弃江陵。诸葛即使深入江陵地带酣战,难道不怕身后的襄阳重兵团?不怕宛城的防御兵团?诸葛有能力创造吕蒙和陆逊兵不血刃拿下江陵的奇迹么


文艺骨干



蜀国征伐东吴,起因是东吴偷袭荆州,结果骄傲自大的关羽被吕蒙妙计所打败,败走麦城被擒斩杀后,刘备悲痛欲绝,为报结拜兄弟之仇,刘备怒而征伐东吴。而这个过程,一直主张联吴抗魏的诸葛亮显然是极力反对刘备的冲动之举,因此,在征伐东吴中,刘备派诸葛亮挂帅出征,自己留守蜀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诸葛亮这样反对刘备伐吴,一意孤行的刘备又怎么会让诸葛亮出征呢?


当然,退一万步来说,既使刘备赶鸭子上架,硬是让诸葛亮挂帅伐吴,结果只有一个: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和平收场。


可以想像,诸葛亮就算到了前线,也不会冒然进军,要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徐徐推进,而这个过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取得局部的小胜利也是在情理之中,重新夺回荆州之地也完全有可能,但要突破东吴的长江天险,攻入东吴的腹地几乎不可能。一来东吴会避其锋芒的坚守和设防,令蜀军找不到大败吴军的机会,二来诸葛亮不想和东吴拚得两败俱伤,破坏联吴抗蜀的既定方针战略,从而让原本就强大的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加迅蜀吴的衰落败亡。因此,在取得局部胜利,在为刘备"消了气"后,诸葛亮会点到为止,和东吴很"默契"的达成和平协议,握手言和。

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是这样,这无疑是蜀伐吴最完美的收场,也是蜀吴保全实力能和魏对抗的最好发展结果。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不会惨败,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无功而返。

那一仗为什么不是诸葛亮去打而是刘备去打?就因为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因为当时的战略态势和国力还不允许蜀国对吴开战。所以不是诸葛亮不去,而是诸葛亮已经预见到那一仗占不到便宜。


但是刘备一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仁义形象,五虎将之一关羽,同时又是自己的兄弟被吴国杀害,荆州被夺走(他已经忘了荆州是怎么来的了),这既关乎他的个人仁义形象,又关乎失土之痛,所以他不顾一切要伐吴。既是要表明他不是离开诸葛亮不行,又想在称帝之后一战立威,所以诸葛亮苦谏之下,他动了情绪,还非得御驾亲征(他也忘了遇到徐庶、诸葛亮之前他是如何的屡战屡败,惶惶如丧家之犬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备欺吴国无人,结果陆逊书生拜大将,兵法用的溜熟,主动战略收缩,把吴国的崎岖险峻之地让给刘备。让他的大军蜿蜒于山林里,最后在开阔地死守,把刘备十万大军牢牢地阻止在那二百里的狭长山林里,最后夜袭一把火烧的刘备几乎全军覆没,惨败而归。

即便是诸葛亮亲自指挥,也要面对这个难题,既然是征伐,对方主动弃守,你占还是不占?不占还征什么伐?刘备怎么想?占领就一样的入套,到了开阔地陆逊一样会拼尽全力阻止你大军前进,而那种地形大军无法展开,只能蜿蜒在山沟里。那就只能防止对方放火,问题是那么狭长的谷地怎么防?而且是夜袭?



所以诸葛亮没有亲征是幸运,否则此战必毁一世英名,如果不上当,刘备这边的政治信任关过不了,上当就会威信扫地,在蜀国再无立锥之地。


诸葛亮再厉害,毕竟不是神仙,就如同他北伐跟司马懿对峙一样的道理,司马懿知道我玩兵法玩不过你,但是我打死不出,你攻城就是白白消耗力量,最后诸葛亮一点办法没有,活活郁闷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