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1200億元優先股 融資再起或未完

繼農行千億元定增外,中行1200億元優先股又起,這說明經濟下行壓力疊加金融嚴監管和資本新規落地,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或多或少面臨著資本不足和資本補充的問題。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10月29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擬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總額共計不超過等額人民幣1200億元優先股,其中,在境內市場發行不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優先股,在境外市場發行不超過等額人民幣400億元優先股,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本行其他一級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當前,中國銀行還公佈了2018年三季報,前三季度,中國銀行集團實現股東應享稅後利潤1532.74億元,同比增長5.34%。但業績增長背後資本充足率指標不盡如人意,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14%,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99%,資本充足率為14.16%,分別較2017年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0.03個百分點、0.03個百分點。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背景下,嚴格的金融監管下表外業務回表,疊加資本新規即將落地的影響。商業銀行資本壓力不可忽視。

銀行融資密集期

根據Wind的統計,10月至今,商業銀行已發行二級資本債共5只,規模共計1006億元,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是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均為400億元;其次是中信銀行,為200億元。

2018年以來,尤其是進入下半年以來,商業銀行出現了集中發行二級資本債的高潮。數據顯示,7月、8月,商業銀行發行的二級資本債的規模僅為15億元、57億元。到9月,商業銀行共發行12只二級資本債,總規模達到1678億元,無論是數量還是融資規模均遠超7月和8月,是2018年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月份。

自9月以來,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券的發行額已經連續兩個月超過1000億元。而2017年9月、10月,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的規模分別為596億元和710億元,均未超過1000億元。由此可見,9-10月,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同比、環比均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

對此,興業研究認為,就補充二級資本而言,二級資本債是商業銀行相對有效、使用較為普遍的手段。對資本補充渠道相對有限的非上市中小銀行而言,二級資本債的優勢就更為凸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資本相對充足的國有大行,在業績仍保持正增長的情況下,2018年也都指望依靠外部資金補充資本。兩相對比可知,在當前經濟增長不景氣的前提下,中小銀行面臨的資本補充壓力只會更大。

2018年,最受市場關注的國有大行融資應該是農業銀行在7月完成的千億元定增,這次號稱A股史上最大規模的再融資曾在市場上激起千層浪。雖然有機構分析師認為,農行定增已醞釀多年,目的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由於農行IPO時間較晚,2011年,工行、中行、建行配股農行並未參與,因此,與其他國有三大行相比一直存在資本缺口。

但市場對此似乎並不完全認可。退一步說,即使農行千億元定增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但其他國有三大行在並無“歷史遺留問題”的情況下,仍進行外部資本補充又該如何解釋呢?

對此,我們可以按時間順序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8月30日,工商銀行公告稱,計劃在未來幾年分批次發行不超過等值人民幣1000億元優先股和1100億元二級資本債;9月26日,建設銀行公告稱,該行近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2018年境內第一期二級資本債券,總規模為430億元;10月11日,中國銀行公告稱,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完成發行總額為4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10月29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擬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總額共計不超過等額人民幣1200億元優先股;10月29日,建設銀行公告稱,本行近日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2018年境內第二期二級資本債,本期債券發行規模400億元人民幣,品種為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票面利率為4.7%,募集資金將用於本行二級資本債。建行在2017年召開的股東大會上曾審議通過在境內外市場發行不超過960億元人民幣等值的二級資本債議案。

其他國有三大行對2018年資本補充的解釋主要歸於兩方面的原因:補充新增資本金、置換存量到期資本,而後者可能是主要原因。實際上,與中小銀行相比,國有大行的資本補充壓力並不大,但2018年以來,它們發行二級資本債、優先股的規模仍然較大。

據瞭解,工商銀行此次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主要是置換存量到期資本,新增規模較為有限。早在2014年、2015年,工商銀行已發行了800億元境內優先股,這些存量優先股將在2019年12月開始陸續到期,此次發行計劃主要是接續到期的優先股。此外,未來三年,工商銀行將有200億元合格二級資本工具到期,根據新的監管要求,不合格二級資本每年遞減203億元,合計退出809億元。此次發行計劃中的二級資本債券,主要是承接存量退出的部分,新增部分很少。

銀行資本補充未完待續

發行優先股是海外上市公司常用的融資手段,相關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優先股的四大特徵就是:固定收益、先派息、先清償、權利小。優先股介於股債之間,對於股息率償付能力極高的銀行而言,更趨債性。優先股無論銀行業績如何,票息是固定的;而普通股的股息會隨銀行業績的表現而調整。中國銀行作為國有四大行之一,經營穩健,其優先股更趨債性。

在《巴塞爾協議》以及銀監會資本管理的監管要求之下,當前,部分中資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較大。一般而言,外部資本補充方式主要是:核心一級資本(IPO、股東增資、配股、定增、可轉債),其他一級資本(優先股、一級資本債),二級資本(二級資本債)等。優先股是國內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主要工具,內生性資本充足主要是利潤留存。

銀行優先股投資者以央企、保險及銀行理財為主,對股市資金面的影響較小。目前,商業銀行境內優先股投資者主要是大型央企(如中國菸草總公司)、保險(如中國人壽)、銀行理財等。這些資金參與優先股投資主要為獲得固定收益,本質上更像債券投資。

對於中國銀行擬在境內外發行不超過等額人民幣1200億元優先股,由於其更趨債性,預計配置機構以央企、保險和銀行理財等為主,對股市資金面的影響較小。目前,中行資本充足率在國有四大行中偏低,但也明顯高於監管要求。

發行優先股,一方面可增加其他一級資本,充實資本實力,支撐未來業務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中行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優先股可為應對TLAC監管要求提前做準備。銀行境內優先股股息率定價一般通過中國國債收益率為基準加上固定溢價確定,且不高於近兩個會計年度平均ROE水平。從以往來看,中行優2票面股息率為5.5%,顯著低於ROE水平。因此,發行優先股對中國銀行業績影響較小,對ROE 與EPS幾無攤薄效應。

雖然國有大行現階段的資本水平相對充足,但從整個銀行業來看,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強監管、資本新規落地等因素的疊加影響,未來銀行資本補充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小銀行面臨的資本補充壓力更是有增無減。

根據穆迪發佈的研究報告,受總體資產增速放緩及部分銀行實施融資支撐,截至2018 年6月底,16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從12個月前的10.85%小幅上升至10.98%。具體而言,上述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較高主要受到浦發銀行、浙商銀行、光大銀行和農業銀行在過去12個月內完成規模較大的股票發行交易的支撐。此類融資活動亦反映中國銀行業需重新吸收表外資產和其他影子銀行資產。隨著銀行將類似於貸款的應收款項類投資轉為常規貸款,許多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出現增長。與投資資產和類貸款資產相比,貸款的風險權重規定更為嚴格;若不實施融資,規模較小的銀行的資產擴張將面臨挑戰。

聯訊證券認為,近年來,中國上市銀行資本都在穩步上升,但是核心一級資本和其他一級資本的增速出現回落的趨勢,二級資本在2015年和2016年有所回升,雖然從資本的數值上來看,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還在合理範圍,但是從增速上來看已經呈現頹勢。

更重要的是,強監管下表外資產回表壓力凸顯,將進一步提升對中小銀行資本金的要求。2017年,上市銀行資產配置中非標資產為3.6萬億元,非標回表後會使風險加權資產增加3%,與此相對應,資本充足率下降0.4%。若按照每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0.4%來估計中小銀行的情況,511家中小銀行中將有22家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相比原來的8家增加了14家。

銀行的資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值得重視。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國上市銀行一級核心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的佔比分別為78.5%、5.1%和16.4%。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規定,銀行資本結構的最優情況應該是71.4%、9.5%和19.1%。由此可見,目前中國上市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偏多,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偏少。

除了資本結構不合理外,中國銀行現有的資本補充工具也有不足,主要體現在資本補充工具匱乏單一,尤其是適合中小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補充工具不足。此外,資本補充工具發行流程繁瑣,難度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