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 背 景 介 绍 —

宁夏是三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境列入三北工程的省区。

启动工程的197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林地面积仅有2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干旱、霜冻、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生态状况,揭示出全境被列入全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缘由。

不造林,风沙会掩埋家园。不造林,百姓会民不聊生。不造林,风沙还会越过宁夏,闯入陕西乃至中原大地,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让这些事情不再发生,40年来,宁夏以三北工程为重要依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科学防沙治沙格局,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为我国治沙事业提供了“宁夏经验”。

目前,宁夏林地面积达2805万亩,森林面积109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2.4%攀升到14%,活立木蓄积量由217万立方米提高到1111.14万立方米,林业生产总值由1500万元猛增到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15%上升至5.7%。生态的好转,促进了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了3-5倍,在农田防护林的护佑下,粮食产量也由117万吨提高到370余万吨,农民年纯收入由115.9元提高到10738元。

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宁夏创新和引领了全球草方格治沙,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卫沙坡头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沙化土地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减少2.19万公顷,沙化土地平均每年减少0.75万公顷,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沙区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毛乌素沙地近5年造林种草达20万公顷,有近5万公顷流动沙地转入半固定沙地,有6万多公顷的半固定沙地转为固定沙地,项目区内的林草覆盖度由40年前的10%提高到30%,最高处超过70%。沙坡头地段的黄河干流输沙量由每年1.65万-2.2万立方米减少到0.83万-1.1万立方米。尤其是治理后的部分区域形成了2.5厘米厚的有机沙结皮,并逐步转化为土壤,使沙区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改变。自治区提出了“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战略举措,沙区设施农业、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沙区瓜果产业、沙料建材业、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七大主导沙产业生机勃勃。2016年,宁夏葡萄产业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发展葡萄酒庄186处,葡萄产业为生态移民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人均314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移民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枸杞是宁夏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17年底,自治区枸杞在册种植面积100万亩,干果总产量18万吨,年综合产值150亿元,加工转化率25%。沙区经果林和沙生灌木饲料加工发展势头迅猛,年产值超过16亿元,沙漠旅游业产值超过12亿元。

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形成宁夏特色治沙模式

宁夏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探索出不同区域的多种治沙模式。在腾格里沙漠建成包兰铁路两侧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 “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长60公里、宽500米。其中,宁夏草方格固沙技术为全国首创,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毛乌素沙地,探索出了灵武白芨滩林场的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的模式,开展了半荒漠地区抗逆树种选择、盐池县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积极推广流动半流动沙丘草方格固沙种树(灌木)种草治沙技术;同时,在乔灌草合理配置、杨树沙柳深栽、营养袋反季节造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涌现出一批防沙治沙典型

在荒漠化防治中,宁夏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王有德、白春兰、王恒兴等一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治沙带头人,激励了更多人投身防沙治沙事业。这些榜样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推动了宁夏的防沙治沙,也是全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

今年,宁夏再次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以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依托,践行生态立区战略,不懈推进国土绿化事业,让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人民增福,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宁夏:从风沙加强区变风沙阻滞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