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将至,国企医院改制“碰钉子”了!

大限将至,国企医院改制“碰钉子”了!

据获悉,时间紧任务重的企业医院改制,最近接连发生群体性事件,多家企业医院医护职工集体维权,拒绝医院被改制,要求医院归地方政府。

随着企业医院改制年底大限的临近,各地企业医院和地方政府也加快了步伐,以期在年底前能完成中央政府交付的重大任务,然而,据获悉,时间紧任务重的企业医院改制,最近接连发生群体性事件,多家企业医院医护职工集体维权,拒绝医院被改制,要求医院归地方政府。

作为参与改制各方,投资方、企业医院、企业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如何理解并积极参与来避免改制碰钉子?陕西某县级卫计局领导给医院、投资方、医护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

改制是大势,不可能停下脚步

加快剥离国有企业举办的医院、学校、社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从2009年开始,企业医院改制就开始被中央提上日程,而到了2018年3月,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独立工矿区剥离办社会职能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大型独立工矿区企业办医疗机构应尽可能移交地方政府、专业化机构或企业管理,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应予以撤并,从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医疗机构提供补贴。

对于企业医院的出路,国务院、国资委相关文件给出了四种方案。

一是鼓励移交地方管理。鼓励国有企业将与地方政府协商一致且地方同意接收的企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按照政府办医疗机构相关规定管理。地方不同意接收的企业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企业可自行选择关闭撤销或其他改革方式妥善解决。

二是有序实施关闭撤销。对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整合。支持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资产转让、无偿划转、托管等方式,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创新升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四是规范推进重组改制。积极引入专业化、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有序规范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重组改制,优先改制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从很多企业医院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看,员工比较钟情移交地方管理,但实际上,移交地方政府很大程度受制于区域卫生资源规划,公立医院规模实际上是要严格控制的,而且说实话,大部分企业医院并没有资源优势(如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也缺乏知名医生,人员结构不合理,吃闲饭的比较多,还有一些人染上了“大企业病”等),加之国企办的医院普遍经营态势较差,想让政府接管这个“烂摊子”可谓是难上加难。除非该医院具有占地位置好等明显优势。因此,移交地方管理目前是比较难走通的一条道路。

而关闭撤销,显然不是大家所愿意的,但如果实在无路可走,其实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选择,很多时候置之死地才能后生。而第三条资源整合、第四条重组改制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从大健康产业角度去思考,其实路子很宽广。

不过,不管走那条路,都需要有一个新认识,改变一些旧观念。近年来,国企医院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并不少。从这些群体性抵制改制事件中,我们也许可以窥见阻力来自于何处并找到解法。

社会资本≠私有化,

私有化也不是洪水猛兽

据不完全的信息,最近的一次,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发通知,拟对下属的企业医院成都航天医院进行集团化改制,并与六大央企集团之一进行合作遭到了医院职工的反对。

资料显示,成都航天医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由原航天工业部712、713、7328三家县级医院合并组建而成,现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编医护800多人,开放床位670张。

据该医生透露,今年6月份,集团先后与四川省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卫生厅以及川北医学院等进行了洽谈。“当时有消息传出,地方政府有意接手我们医院,甚至传言医院要改名为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然而,谈判最终没有落地。”

当时的方案是与央企集团合作,实行集团化改制。全体医护人员对此并不满意,他们不希望被私有化,而是想让地方政府或高校参与改制,接手医院。

而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被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实现重组改制又有什么不好?也许在还没有看到她的好之前,我们在思考问题作出决定往往是一个既有的认识和观念在作祟,那就是“社会资本办医不好”、我们失去了“事业单位职工身份”、没有了“编制”。

也许除了这个,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对“公益性”的认识。

社会办医≠没有公益性

10月11日上午,洛阳市人民政府分别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洛阳市第二中医院签署产权转让协议,这标志着这两家医院正式回归公立医院序列。

2010年,洛阳市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随后洛阳市中心医院、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14家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由政府办公立医院改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

去年9月、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铁路医院)的相关工作也于近日启动。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当某新媒体联系到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员工,了解员工们如何看待“回归”时,他说,员工也都支持,原因是“公立医院现可以享受到政府带来的优惠政策,老百姓更认同。”而政府对于“回归”的理由是恢复公益属性。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这里说的是“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而且“毫不动摇”,并没有说政府办医就是坚持了公益性,社会办医就没有公益性。也许问题恰恰出在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医改,对类似“公益性”“基本医疗”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问题没有搞清楚。其实政府办公立医院并不等于就有公益性,社会资本办医也不必然等于没有公益性。所谓公益性就是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保护好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

也许才能避免改制碰钉子

2016年7月,湖南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发生了一起医护人员因反对“改制”而发生的集体活动。医院医务人员因反对医院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而罢工游行。

据该院一名管理者透露,当时的娄底一院在改制时也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公众没有参与,前期调查没做”;“不管改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没有召开职代会,也没有认真磋商”。

但实际上,坚持程序,和参与主体积极协商是非常必要的,但很多企业医院改制遭到抵制,程序不规范少数人暗箱操作是一方面,而本质上是员工现实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改制后,事业单位将不复存在,医护人员的编制也没有了。而与编制相关联的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养老医疗保障等很多现实利益都没有一个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来保障,也许才是员工抵制的根本原因。

国家财政投入将越来越合理

当然,在改制过程中,实行社会资本改制重组为什么会遭到抵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财政投入还在以保障公益性的名义,继续只向着公立医院,而没有走向“购买服务”,像宿迁、洛阳为什么会走回头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很多只有公立医院才能享有的国家财政投入。

当然,他们的借口就是“公益性回归”。

问题是,以这种办法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并不能解决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现实问题。不但如此,如果以谋求政府更多投入也许可能会失望,国家财政投入的思路已经明确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责任划分,而且将越来越清晰,考核越来越严格。财政投入逐步变为购买服务,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医疗服务已经变成购买服务,人头经费更多的由地方政府负责。因此,对钱想的太多可能会失望。

另一方面,公益性并不能与优质医疗服务划上等号。如果从突显公益性考虑收回,更是不靠谱。公益性与公立医院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医疗市场应该是有竞争、有激励、有约束、充满活力,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发力,应该做的是继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而不是偏爱公立医院,最终还是一个畸形的医疗市场。

时至今日,距离改革这一大限不足两个月了,因此,目前就到了出结果交卷子的时间,一些尚未完成的,肯定会“抓紧时间”,这就必然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在程序上出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但作为参与改制的各方,不管是投资方、企业医院,还是企业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医院改制是大势,不可能停下脚步,参与改制各方必须正视现实,互相尊重,形成共识,团结一致向前走。

你可能还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