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1.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汉武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阶级矛盾激化,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长期的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耗严重,统治阶级奢侈贪婪,徭役频繁,赋税日增,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武帝晚年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调整了统治政策,在“轮台罪己诏”中对过去进行了深刻反省,诏书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轮台罪己诏》节选

并且明确表示要改变内外政策,与民休息。诏书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整顿吏治,实施与民休息政策。汉昭帝和宣帝时期继续推行武帝晚年的政策,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史称“昭宣中兴”。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元帝继位后,追求享乐,不问政事,社会矛盾再度激化。官僚和豪民富商争相兼并土地,或至数千百顷,广大农民“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成为流民,有的沦为奴婢。土地与奴婢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生活淫侈,政治腐败,以致“百姓饥谨,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哀帝时大臣龚胜说当时社会“

百姓贫盗贼多”,原因是“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另一个比较了解民情的官吏鲍宣总结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走投无路,被迫铤而走险,纷纷起义反抗。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公元前29年(建始四年)终南山地区农民起义,同年东郡茌平(今山东茌平)农民起义,公元前22年(阳朔三年)颖川(今河南禹县)铁官徒申屠圣起义,杀死地方官吏,夺取兵库武器,自称将军。转战九郡。公元前18年(鸿嘉三年),广汉(今四川梓潼)郑躬领导起义,众至万人,发展到四县坚持斗争达一年之久。这些起义震撼了西汉的统治,为了挽救西汉政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但因遭到大官僚大贵族的反对而未能实行。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2.王莽改制

王莽出身于外戚大官僚家庭,元帝皇后王政君是他的姑母。他的父亲死得很早,从小生活比较贫寒。《汉书》说他谦恭、节俭、勤身、博学,当然他也很会投机钻营。在汉成帝去世以前,他就当上了大司马,汉哀帝即位后,他被免了职。哀帝死后,他再度出任大司马,在任大司马期间,他曾积极赈济贫民,组织救灾,提倡节俭,网罗人物,禁止随意杀死奴隶。自愿捐献官田,所以取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和支持。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就由大司马到安汉公(前1年)到摄皇帝(5年),一步步向皇帝的宝座迈进,终于在公元8年将刘氏的招牌一脚踢开,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王莽像

王莽当政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改制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①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新莽时疆域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新朝地图

②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又称”六筦”)。

所谓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也可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

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③改革币制。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繁频改革。公元7年(居摄二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公元8年(始建国元年)废刀币和五铁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次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二十八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公元14年(天凤元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个货布却值二十五个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极不合理。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得大批农民破产,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国宝金匮直万

上图为:国宝金匮直万,中国古钱天字第一号国宝。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上呈方孔圆形,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呈长条方形,书“直万”二字,意思是此钱一枚可值一万钱。现存世仅见两枚,完整的只有一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王莽货布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王莽货泉

④改易官名、地名。

王莽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

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

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及皇帝的舆服等。

另外对地方官制、官名和郡县地名、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变更,对周边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名称也屡加变动。

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救运动,他企图通过改制,限制当时已相当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使封建关系得到适当调整,缓和当时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巩固新莽政权。但由于改制触及了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莽又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改革;同时,由于王莽用人不当,贪官污吏利用改制“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再加上王莽改制措施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使本来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一场酝酿已久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王莽时期的青铜卡尺


3.新朝的灭亡和东汉的建立

在王莽当政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接连发生,后来逐渐汇合为三支大规模的起义队伍,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是活动在

湖北地区的绿林军

山东地区的赤眉军

河北地区的铜马军

王莽统治时期,荆州地区连年灾荒,广大农民生活无着,纷纷逃离故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饥民们在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兄弟领导下发动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不久,附近的起义军马武、王常、成丹等部也加入进来,队伍发展到七八千人。绿林军到处攻打地主武装,夺取地主的粮食财物,赈济贫民,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公元22年(地皇三年)绿林山一带瘟疫蔓延,绿林军死亡极多,于是他们分作两支离开绿林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江陵,称为“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入南阳地区,叫做“新市兵”。同时,平林(今湖北随县)人陈牧、廖湛也聚众数千人,号称“平林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与平林兵汇合。绿林军的战斗沉重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克利夫兰馆藏明人周臣的《流民图》。查此卷原本共绘流民二十四人。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克利夫兰馆藏明人周臣的《流民图》。查此卷原本共绘流民二十四人。

刘姓宗室痛恨王莽篡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也有人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反对王莽。南阳人刘縯率宗族、宾客七八千人在春陵(今湖北枣阳)起兵,其弟刘秀率宾客在宛(今河南南阳)响应。他们与新市兵联合作战,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连败王莽军,王凤、刘秀领导的一部起义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

起义军势力不断强大,王莽十分恐慌,急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征调各州郡精兵42万人,迎击起义军。王莽军先以10万人围攻昆阳,起义军将领王凤自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城,刘秀率13人突围,调集各县起义军回救昆阳。刘秀集结起义军数千人,集中兵力,先击王莽军一翼,取得胜利。又率军突入王莽军的指挥中心,莽军大乱。城内义军乘机杀出内外夹击,莽军大败,死伤以万数。王寻被杀,王邑狼狈逃窜。昆阳之战摧毁了王莽军队的主力。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昆阳之战

王莽统治时期,除了绿林,赤眉起义军外,还有许多起义军,其中在河北就有数十支。他们大者数十万人,小者数万人,各立名号,互不统属,最著名的有铜马、大肜、青犊等。另外,一些官僚、地方豪强也打起了反对王莽的旗号,各据一方。刘秀到达河北后,一方面利用起义军使者的身份,收编了许多起义队伍;另一方面又以恢复刘氏天下为号召,广泛招纳豪族及官僚地主武装,镇压与他对抗的起义军,从而稳定了河北,军队发展到数十万人。刘玄见刘秀势力迅速扩大,便派人封刘秀为萧王,让他速回长安。刘秀不应命,与刘玄公开决裂,于更始三年(25年)六月在鄗(今河北柏乡)千秋亭称帝,改元建武,七月攻下洛阳,定洛阳为国都,建立了东汉政权。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汉更始帝刘玄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光武皇帝刘秀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长安已残破不堪。关中地主乘机组织武装,割据一方,隐匿粮食,与赤眉军对抗。赤眉军困难重重,建武二年(26年)底,樊崇率领赤眉军离开长安东归,此时东方形势大变,刘秀已占据洛阳。在潼关以东布置重兵。准备迎击赤眉军。当赤眉军20万人行至崤底(今河南渑池南)时,中了刘秀军队的埋伏,双方激战,樊崇兵败投降,后被刘秀杀害、刘秀消灭赤眉军后,又采取分化瓦解和各个击破的策略,经过十多年战争,逐步消灭了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中国通史——西汉王朝(三)

潼关天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