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停戰期間的「拉新」反擊戰——蛟河紅色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國共停戰期間的“拉新”反擊戰——蛟河紅色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拉新戰鬥574高地

國共停戰期間的“拉新”反擊戰——蛟河紅色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東山烈士陵園現景

國共停戰期間的“拉新”反擊戰——蛟河紅色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拉新反擊戰第三十三談判小組中共代表成員

蛟河市拉法鎮是長春到圖們鐵路、拉法到哈爾濱鐵路的交會點,長期以來一直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新站,是蛟河境內拉法鐵路上的另一個小站。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蔣介石注意到了這裡的重要性。“拉法、新站必須派重兵固守。”——因其說的這句話,拉新之戰爆發了。

日前,蛟河市黨史研究者潘喜清向記者講述瞭解放戰爭中發生在這裡的這場意義重大的戰鬥。

國民黨“違約”進犯拉法新站

時間回溯到1945年。

這一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國民黨蔣介石開始與人民爭奪勝利果實。

國民黨政府憑藉其與蘇聯政府簽定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部隊,不允許我黨我軍在東北有接收權,並派重兵向東北進犯。隨後,國民黨第十三軍由美國軍艦運抵秦皇島,佔領山海關。

5個月後,國共在重慶正式簽訂停戰協定,國民黨政府堅持將東北排除在外,繼續向東北增兵,形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蘇聯紅軍撤出瀋陽後,國民黨軍隊佔領瀋陽,並繼續大舉向遼西進軍。

在我黨的努力下,1946年3月27日,國共經過談判,在重慶達成《關於派遣執行小組前往東北調處停止衝突的協議》。軍調處執行部派遣執行二十七小組赴瀋陽,調處東北停戰。但僅過去4天,國民黨政府公然破壞協議,他們繼續向營口、本溪、四平街等地大舉進犯,我東北民主聯軍被迫自衛反擊,四平保衛戰全面開始。5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主動撤出四平。按照中央“變陣地戰為運動戰”的指示精神,陸續主動放棄長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撤至第二松花江以北。

國民黨軍隊進佔四平後,杜聿明指揮部隊兵分三路進攻,新六軍、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第七十一軍八十八師先後佔領公主嶺、梅河口等地。5月23日,國民黨軍進佔長春,28日佔領吉林。就在國民黨軍進佔長春的當天,蔣介石偕白崇喜飛抵瀋陽,親臨東北指揮內戰。蔣介石看重拉法的戰略地位,立即命令杜聿明派兵固守拉法。5月30日,蔣介石又在長春再次命令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拉法為戰略要點,必須以一個加強團固守。”

6月5日,美國代表馬歇爾與蔣介石、周恩來在南京商談,終於達成東北暫時停戰15天的協議。蔣介石在6月6日發表聲明稱:“餘刻已對我在東北各軍下令,自6月7日正午起,停止追擊、前進及攻擊,其期限為15日……”然而,就在停戰令下達的當天,廖耀湘按照蔣介石的旨意,命令部隊佔領新站、拉法,並構築防禦工事,準備作為以後進攻東滿和北滿的據點。

東滿戰場上的重要轉折點

面對國民黨軍一而再再而三的違約和大舉進犯,我東北民主聯軍並非坐視不理。1946年6月5日,東北民主聯軍第一、二師分別進駐蛟河、奶子山待命。

7日午後,停戰協定生效,國民黨軍隊仍繼續向蛟河進犯,炮擊蛟河縣城,造成人員傷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獲悉後,即電令一、二師:“堅決消滅拉法、新站之敵。”當晚,即組織臨時指揮部,對反擊戰進行周密部署。

潘喜清告訴記者,拉法東西各有一座高山(574高地和466.2高地),易守難攻。新站位於拉法以北6公里,當時是個擁有千戶居民的較大街鎮,四周築有3米高的土圍牆,周圍是稻田地,地形開闊,同樣易守難攻。

“國民黨軍進佔後,以第二六四團的一個營控制拉法,第二六三團控制新站,並組織兵力控制拉法東西兩側高地。可謂佔了地利。”潘喜慶說。面對不利條件,我軍臨時指揮部認為,敵人兵力較少、工事未牢,可以攻打,此戰既能夠削弱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挫傷其銳氣,更能鼓舞我軍的士氣。

我軍決定:先攻拉法,再克新站。以我軍戰鬥力最強的一、二兩團先攻下拉法,然後再集中兵力奪取新站。作戰方案上報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並得到批准。

7日下午,一師一、二兩團接受任務後,迅速行動。第二團第四連為前衛,於黃昏時接近拉法西山高地,在敵人工事前做好隱蔽。

8日凌晨2時,第四連向高地發起攻擊,迅速解決了第一、二道塹壕內的敵人,第三道塹壕內的敵人倉促應戰。第四連在二營輕重機槍的掩護下,經過20餘分鐘戰鬥就佔領了西山,全殲敵一個加強連,打死打傷敵軍160餘人,俘虜敵軍30餘人,繳獲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5挺,其它槍支百餘支。接著我軍又打退了拉法村內敵軍的兩次反撲,鞏固了西山陣地。

與此同時,一團攻下了拉法東山高地,其後三營從東北二營從東南向拉法村內守敵猛攻。二團在鞏固西山陣地後,也向拉法村內敵人進攻。一、二團進入村內將敵人分割包圍,拉法之敵在東北民主聯軍的猛攻下,潰不成軍,至拂曉大部分被殲。

9日2時,一、三、五團向新站守敵發起總攻。一團兩個連只用15分鐘就突破了敵軍的火力封鎖,迅速通過稻田、水溝,佔領了新站東南有利地形,擊退了敵人十餘次反撲。三、五兩團一度突入敵人陣地,但遭到敵軍反撲被迫撤出。

9日20時,東北民主聯軍再次發起進攻。以第二團接替第五團陣地,第五團進至新站西北截擊可能突圍之敵。國民黨軍在東北民主聯軍猛烈連續攻擊下傷亡慘重,大部分投降。但龜縮在街內的敵人利用住宅、房屋等頑固抵抗——這場巷戰進行了一夜。10日清晨7時,全殲敵軍,敵第二六三團團長韋耀東受重傷被俘。至此,拉新反擊戰結束。

據統計,反擊戰中,東北民主聯軍一、二兩師共殲滅國民黨軍第二六三團全部和第二六四團一個營共計1900餘人,其中斃傷1000人,俘900人,繳獲火炮10餘門,輕重機槍70餘挺,步手槍1200餘支及大量物資,取得重大勝利。

“拉新反擊戰是東滿戰場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的勝利對整個東北戰場具有重要意義。它揭穿了國民黨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妄圖搶奪東北抗戰勝利果實的真面目,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軍猖狂北犯和東進的囂張氣焰。”潘喜清說。這次戰鬥東北民主聯軍一、二兩師在拉法、新站戰鬥中創造以劣質裝備全殲美式裝備的一個加強團的範例,顯示了東北民主聯軍整團殲敵的實力。在保衛了東滿、北滿根據地的同時,極大地鼓舞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士氣,打出人民軍隊的威風,樹立戰勝敵人的信心。

談到此戰的意義,潘喜清表示,保住拉法戰略要地,就是保障了拉濱線、拉圖線鐵路暢通,使東滿、北滿根據地連成一片,為我黨創建、鞏固、發展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反擊戰的勝利有力地保障了黨中央“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方針的貫徹執行,迫使蔣介石改變戰略,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駐守在老爺嶺以西、松花江以南的國民黨軍隊,不敢再孤軍深入,貿然北進,為我東北民主聯軍擴充兵員,進行整訓贏得了時間,更為以後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談判桌上沒有硝煙的戰鬥

國民黨軍隊在我拉新反擊戰中的慘敗,觸痛了蔣介石。

從6月8日我軍攻下拉法後的3日內,軍調處執行部駐瀋陽執行小組蔣方代表在3日內提出四次備忘錄,要求執行小組召開3次會議,會上指責我方有意破壞停戰命令。

6月10日,蔣介石獲悉我軍又全殲新站之敵後,覆電杜聿明:“這是共軍破壞停戰,破壞和平。”並要求杜聿明向瀋陽執行小組提出交涉。

6月12日,杜聿明飛抵長春舉行中外記者發佈會,汙衊東北民主聯軍破壞停戰協定,並叫囂限我軍三日內撤出拉法,否則全部戰禍由共方負責。

對美蔣方面提出的抗議,我方毫不示弱。

6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發表聲明指出:東北停戰命令下達後,拉法蔣軍繼續向蛟河進攻,我軍是被迫反擊。6月14日,《中共發言人就目前時局在南京發表談話》中指出:“休戰至第五日中央社報道杜聿明將軍又公開限我軍於12日午12時退出拉法,否則將破約採取行動。這些顯然不是休戰以求和平,而係爭取時間,進行休戰,等待增援,以謀再戰。”

戰鬥結束後,美蔣代表與我方代表就拉新事件又展開了激烈的談判鬥爭。

6月17日中午,經東北民主聯軍的同意,美方代表德萊克中校到蛟河,以拉新事件誰開第一槍為題進行調查。我方代表指出,蔣軍於6日中午佔領拉法、新站。7日下午,百餘名蔣軍進至蛟河周邊,並炮擊蛟河縣城,我軍被迫自衛反擊,破壞停戰的是蔣軍而不是我軍。當天下午,美方代表到達拉法後,蔣軍的兩架飛機又轟炸蛟河、敦化、延吉等地,在蛟河上空投彈兩枚並掃射,打傷戰士4人,三位美方代表嚇得鑽進防空洞。在與美蔣談判期間,我方召開群眾大會,會上,縣長周化南控訴蔣軍進犯蛟河的罪行。蛟河當地群眾揀來帶有“USA”標誌的炮彈皮證實——這是7日下午蔣軍向蛟河進犯時打的炮彈。中方代表據此指出,破壞停戰的不是我方而是蔣方。美方代表啞口無言。

美蔣代表談判失敗後不死心,以拉新事件是誰破壞停戰協議為題,再次要求進行談判。經我方同意,7月初,成立了國民黨、共產黨、美國聯合第三十三執行小組,繼續進行談判。談判中依然以拉新事件是誰開第一槍為題爭論不休,共持續了4個多月毫無結果。10月下旬,蔣軍在南滿向丹東地區大舉進攻,中共代表提出抗議,終止談判。美蔣妄圖以拉新事件指責我方破壞停戰協定的企圖未能得逞,談判不了了之。

中國共產黨通過談判進一步揭露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挫敗了美蔣方面妄圖以此汙衊中共破壞停戰協議的詭計。拉新之戰,我黨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贏得徹底的勝利。

地方的支援是勝利保證

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為拉新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潘喜清介紹說,在國民黨軍隊進犯拉法、新站後,蛟河縣工委、縣民主政府被迫暫時轉移。

為確保幹部家屬的安全,由縣保安司令部參謀長王有臣帶部分戰士,將50餘名機關女同志和幹部家屬轉移到了延吉解放區。當得知我軍要攻打拉法後,他們又火速返回蛟河,帶領全縣人民支援拉新反擊戰。

在反擊戰鬥中,民眾自發成立了救援隊,每個居民組出兩三副擔架。他們抬著擔架隨軍衝上前線,冒著槍林彈雨將傷員送到蛟河野戰醫院。據不完全統計,拉新反擊戰中,蛟河民眾共組織擔架300餘副,搶救傷員200餘人。

拉法、新站附近的村屯及街道廣大群眾,在縣工委和縣民主政府的號召下,累計籌集50萬公斤糧食和若干物資。當地群眾特別是婦女晝夜磨面為前方做乾糧、攤煎餅、燒開水,同時兼顧照顧傷員,解除了部隊的後顧之憂。

鐵路工人獻計出力,有力地支持了戰鬥的勝利。老爺嶺隧道是國民黨軍運送兵員最快捷的交通要道。6月4日,反擊戰打響前夕,新站機務段火車司機吳志學機組奉命配合東北民主聯軍將裝有炸藥的7節車廂運送到老爺嶺隧道中,引爆後阻斷了國民黨軍的挺進之路。6月7日晚,為了運送圍殲新站守敵的增援部隊,敦化機務段蛟河駐在所火車司機張業發機組(成員包括楊俊生、王志明)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敵機追蹤掃射轟炸的危險,把由敦化開來的40輛載有4000餘名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的軍列,由蛟河運送到拉法站外,為奪取勝利贏得了時間。

戰事膠著,我軍傷員越來越多,蛟河地區鐵路工人及家屬紛紛將房子騰出來,成立了臨時野戰醫院。新站鐵路工人還冒著生命危險,開動火車往返於戰場和醫院之間轉運傷員。為壓住敵人的優勢炮火,減少戰士攻堅傷亡,鐵路工人們提出用軌道摩托車運送大炮、彈藥和物資等。戰鬥結束後,新站區委書記渠剛生還組織幹部配合部隊到群眾家借棺木,安葬犧牲的烈士。

戰後,縣工委、縣民主政府舉行了拉新反擊戰中被俘排長以上國民黨軍官遣返大會,300餘名軍民參加。縣長周化南代表全縣人民講話,號召:“不願內戰、要求和平的國民黨軍官要團結起來,反對自相殘殺的內戰!為推進和平民主,建設新中國做貢獻!”這一切,在廣大軍民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8月,為紀念在拉新反擊戰中犧牲的英烈,縣工委、縣政府決定在蛟河東山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碑。

東山烈士陵園是否有人維護,如今幾何?潘喜清告訴記者,2013年蛟河市政府出資300餘萬元擴建陵園,面積達到2.2萬平方米,並將市裡各鄉鎮掩埋的烈士遺骸也遷葬至此,烈士遺骸從以前的300餘具增加到如今的600餘具。當地共青團組織基層幹部培訓班,在東山烈士陵園重走革命路、上傳統課,這裡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紅色文化基地。

專家簡介:潘喜清,男,中共黨員,1950年9月9日出生,現為蛟河市黨史研究者。1968年參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政治處幹事。1985年轉業,任蛟河縣委史志辦公室黨史科科長,參與編寫《中國共產黨吉林省蛟河縣組織史資料》(1945年-1987年)第一輯,《蛟河黨史資料》若干冊。1989年到2002年曆任蛟河市委辦公室綜合科科長、蛟河市計生委副主任。退休後被聘為蛟河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主持編寫《中國共產黨蛟河歷史》(1921年-1949年)第一卷,被省委黨史研究室評為“全省黨史部門‘十二五’期間黨史成果”特別獎。2012年12月,主持編寫《中國共產黨蛟河歷史》(1949年-1978年)第二卷,也已正式出版。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溫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