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10月20日,公眾號“小聲比比”發表了一篇文章《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文章中稱,知名旅遊網站馬蜂窩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竟然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從競品網站抄襲過來的,佔到馬蜂窩官網聲稱總點評數2100萬的85%

作者梓泉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在點評方面,馬蜂窩的抄襲非常嚴重。而且我們說的抄襲是百分之百搬運,比如Yelp上一個英文點評我直接機翻過來,或者是我大眾點評上一個點評,我直接全文複製下來,這才算抄襲。”

作者在馬蜂窩網站發現7454個抄襲賬號,平均每個賬號從國內外網站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另外還有點評內容與點評商家脫節,點評賬號自我身份矛盾、時間錯位的現象。

抄襲的點評內容繫馬蜂窩內部員工所為。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面對質疑,馬蜂窩回應:

1、點評內容在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

2、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

3、已對這部分賬號進行清理

4、但是所描述的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

小公舉認為:

互聯網創業公司在起步時,會大概率的出現“抄襲複製抓取其它平臺數據,作為自己平臺的基礎內容”等違法行為。不管量多還是量少,都屬於抄襲,侵犯知識產權,抄襲一生黑啊。

馬蜂窩所說的整體數據量是指“網站數據總和”,包含了“攻略”、“點評”、“圖片”等。

而作者指出來的點評內容指的是2100萬的“點評數據”,馬蜂窩的回應屬於偷換概念,以此矇騙對互聯網不熟悉的小白群眾。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從整體運作模式上看,馬蜂窩無疑是優秀的。平臺擁有大量原創UGC內容,吸引了大量旅遊者創作,培養了用戶的內容創作習慣。

但是這次,馬蜂窩抄襲事件,讓這個遺落在角落裡的互聯網巨頭,暴露在了大眾面前。

2017年12月12日上午,馬蜂窩旅行網宣佈完成了1.33億美元D輪融資,換算成人民幣是8.8億人民幣。

距離上一輪融資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年,和其他風口行業相比,馬蜂窩的那一次融資,是雷聲小雨點更小,圈內幾乎沒有報道。

和巨頭攜程相比,馬蜂窩是一個邊緣大型互聯網旅遊公司,屬於那種有名氣流量大卻不紅的公司。這些公司往往月活數千萬,成立十年以上,沒有IPO,爭議度小,盈利模式單一,商業前景不樂觀。

馬蜂窩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01月:螞蜂窩網站上線;

2010年03月:正式成立公司投入運營,註冊用戶數15萬;

2011年04月:上線首款APP客戶端旅行翻譯官;

2011年10月:獲得今日資本500萬美元A輪融資和200萬美元無息貸款;

2012年06月:開始商業化,半年收入超千萬,主要來自廣告及佣金分成;

2012年10月:註冊用戶數超過400萬,PC端用戶數在3年內增長40倍;攻略累計下載量6000萬次;

2013年04月:獲得啟明創投領投的15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4年06月:註冊會員數突破5000萬;

2015年02月:獲得高瓴資本、Coatue、CoBuilder、啟明創投的C輪融資,累計融資逾億美金。

2015年09月:螞蜂窩用戶數1億,其中80%的用戶來自移動端(螞蜂窩自由行APP);月活躍用戶數達8000萬。

2017年12月:獲得鷗翎投資、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淡馬錫、元鈦長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資1.33億美元。

2018年2月:螞蜂窩宣佈更名為“馬蜂窩”

截止到2018年初,馬蜂窩擁有1.2億用戶,月均活躍用戶數達1億,其中 85% 來自移動端。每月用戶撰寫優質遊記超過 13.5 萬篇。自由行業務交易額2017年全年預計突破90億元人民幣。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兩年過去了,馬蜂窩的用戶數其實只增長了2000萬。每輪融資需要花費兩三年以上時間,相當漫長。

雖然在PC時代獲得了大量用戶,也轉型進入了移動互聯網。但根據獵豹發佈的數據,馬蜂窩的滲透率在同行中只能排名第六,遠遠被攜程、去哪兒、途牛、同程等OTA平臺遠遠甩在身後,甚至被飛豬超越。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根據獵豹全球智庫2017年發佈的數據顯示,馬蜂窩的周活躍滲透力排名旅遊類APP第六名,和第八名貓途鷹相差無幾,而去哪兒的周活躍滲透率是馬蜂窩的20倍。

根據艾媒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APP排行榜——綜合旅遊類,馬蜂窩排名第五,落後於第四名飛豬旅行。

馬蜂窩月活躍人數973萬,遠遠比不上攜程擁有的6400萬月活人數。而且攜程的月活人數和2017年相比,足足漲了1000萬,相當於漲出了一個馬蜂窩。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呢?
  • 馬蜂窩有哪些優勢及劣勢 ?
  • 馬蜂窩商業模式又是什麼?
  • 螞蜂窩是如何運營的?

今天,小公舉這篇文章將以7000字的篇幅,回顧馬蜂窩的運營史。部分內容參考自第三方諮詢機構、知乎用戶、微信自媒體,經潤色修改。

1

和攜程去哪兒比,馬蜂窩錯過了什麼?

馬蜂窩的兩位創始人前新浪員工陳罡和前搜狐員工呂剛,最初是兩個旅遊愛好者。而馬蜂窩最開始也並不是商業項目,而純粹是出於喜好搗鼓起來的業餘社區。

自2006年開始,這個社區網站就倡導螞蟻和蜜蜂的團結互助精神,並以此起名為“螞蜂窩”,用戶以遊記的形式,分享旅行路書、攻略、經歷等。2010年陳罡和呂剛從原公司離職,正式開始將馬蜂窩作為一個商業項目來運營。

從一開始,馬蜂窩就希望把最美好的留給用戶。在馬蜂窩網站的首頁,最顯著的位置永遠不是廣告,而是用戶上傳的精美圖片、遊記。

馬蜂窩通過把社區氛圍、旅行文化、產品功能、社交互動、旅遊決策和交易等各種用戶體驗系統性地融合,獲得了穩定的用戶流量。

為了激發用戶的分享,馬蜂窩推出了系列措施:

  • 進行個性化的界面創新
  • 優化用戶閱讀攻略
  • 撰寫遊記和行程的體驗
  • 通過旅遊點評、旅遊問答,馬蜂窩以“所有人幫助所有人”的方式解決用戶的疑問並提供決策參考
  • 通過等級制度、虛擬貨幣(蜂蜜)、分舵、同城活動以及晾曬旅遊資產般的“足跡”等,馬蜂窩激勵用戶分享和互動……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2009年底,馬蜂窩的在線註冊人數有了一定規模:

在線註冊超過10萬人。有人告訴他們,願意給馬蜂窩天使投資200萬。於是,位於北京大望路SOHO現代城的一處80平米的1807公寓成了馬蜂窩的第一個窩。

幾個員工幹了一年,每天做運營攻略,去論壇貼推廣馬蜂窩。2011年,馬蜂窩獲今日資本獨投的500萬美元並200萬美元無息貸款。

2011年,馬蜂窩獲今日資本獨投500萬美元,並獲得200萬美元無息貸款,2013年獲得啟明創投和今日資本15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5年初馬蜂窩宣佈完成C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高瓴資本、啟明創投等共同參與,華興資本擔任財務顧問。該次融資之後,已累計融資近1億美元。

2014年馬蜂窩自由行開始試水盈利,全年整體交易額達到9億元人民幣,這些份額裡面機票、酒店、自由行和當地遊佔了絕大多數,另外還有租車、保險和旅遊周邊的一些業務。

根據馬蜂窩自己公佈的數據,85後用戶佔了40%,日韓等目的地的自由行人群比例佔6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80後、90後自由行人群中,超過60%都是女性,47.59%的女性每年會有1—2次出境自由行,14.85%的女性每年有3—5次出境自由行。”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2014年的馬蜂窩

漸漸的,馬蜂窩將其商業模式從B2C調整成了C2B模式。所謂C2B,就是通過技術對用戶的評價進行處理和挖掘,把平臺裡的餐廳、景點、酒店、交通等信息變成結構化的數據,為B端合作伙伴服務。

也就是說,馬蜂窩放棄了和攜程一樣的在線售票模式,轉型為非常小眾的供應商服務。小公舉認為,最主要是無法與早在1999年創立的攜程競爭,所以退而求其次,全力打造UGC形式的旅遊社區。

馬蜂窩錯過了C端,迎來了B端。

2

UGC運營模式

馬蜂窩通過UGC數據,可以提升酒店預訂決策效率。通過挖掘用戶評論和遊記等UGC數據,可以充分展示酒店相關信息,為用戶提供直觀和真實的參考意見,精準匹配用戶個性化需求,提高用戶酒店預訂效率,降低期望誤差。

馬蜂窩平臺酒店數量最多的類型其實

客棧青旅,佔比達到38.9%。這是和攜程去那兒完全不同,也證明了C2B模式的成功。

不過上個月,馬蜂窩在他們的官網、APP、微信菜單欄,同步上線了“11月大促”活動。在小公舉看來有點尷尬,因為這些產品(機酒攻略、跟團遊、當地玩樂、簽證、定製等)無一不和攜程、去哪兒重疊,未免尷尬。

實時數據顯示,其中賣的最好的三亞機酒套餐,月銷量僅300多,累計評價堪堪54個,和頭部OTA網站完全不能比。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馬蜂窩網站由以下幾個版塊構成:

1、目的地攻略可以對想去的地方直接進行搜索,最上面是熱門目的地,還有不同的版塊:當季推薦、主題精選和全球目的地。

2、旅遊攻略:頁面左上角進行了不同主題的分類“海外冬季目的地精選、國內冬季目的地推薦、奔向海島、主題推薦”,還有旅遊攻略導航,分為PDF和JPG兩個版本,排名第一的東京153萬下載量。大部分版塊都是推薦攻略,主要來源是自由行攻略和遊記,都是圖文並茂的那種。

3、自由行商城:頁面上存在很多的信息,最醒目的就是機票+酒店,涵蓋了大部分熱門城市。頁面其他組成部分元素很多:天天特價、超值機票、海島風情、郵輪度假、蜜月之選、本週推薦、主題推薦......如果對於推薦的不是很滿意,還可以刷新選擇換一批。

4、酒店:可以自由選定出行目的地,入住和離店時間,然後系統會自動匹配出合適的房源。如果不想去搜索指定的酒店,還有主題酒店和特價酒店可以考慮,而且推薦的酒店都是帶星級的,各方面都存在保障。

5、社區:主要分成四部分:問答、馬蜂窩周邊、蜂蜜兌換、結伴。

其收入主要是旅遊產品交易和廣告。

一方面進駐的商家銷售抽傭,另一方面靠自己的流量賣廣告。

1、馬蜂窩將流量變現的方式類似,在攻略遊記等頁面為用戶推薦目的地機票、酒店、門票等產品。

2、馬蜂窩的“當地人”是走的旅遊眾包路線,屬於私人導遊業務;馬蜂窩商店則包含了數碼產品,居家生活,旅遊度假等單品,大多數為代銷其他品牌,比如探路者的帳篷,小米移動電源,美亞的旅行箱,也有自己的品牌產品,但是數量較少。

馬蜂窩有很多被人吐槽的點(缺陷)

1、馬蜂窩景點較舊,沒有隨時代發展而更新,沒有全部排名。

2、一個老牌旅遊網站,搶得先機卻更新緩慢,已經沒有風向標的作用了。

3、馬蜂窩開始時就像一個論壇,是大家交流心得情報用的,自然主觀信息多而雜亂。

4、馬蜂窩遊記攻略看起來效率太低,動不動幾十屏的個人秀覺得浪費時間。

5、馬蜂窩對原創遊記根本不重視,發了就打水漂。

但是馬蜂窩的移動端數據很不錯。

微博名叫“馬蜂窩旅遊”,粉絲數量達到314萬。不過最近一年增長緩慢,10個月只漲了約20萬粉絲。

微博發佈的內容除了攻略和風景照片,還有搞笑視頻,並很注重和粉絲們的互動,經常會發布話題讓大家來進行討論。

公眾號粉絲數達到幾十萬,每天推送兩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原創,並且每篇閱讀量都破萬。主要是介紹全國各地好玩的景點和值得旅遊的國家。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2017年7月份,馬蜂窩和杜蕾斯合作了推出了一款名為“小黃盒”的紀念品,目前已在京東杜蕾斯旗艦店和淘寶馬蜂窩紀念品商店發售,首發20000餘份,售價99元。這個數量和價格對於一個億級用戶單位的企業,真的是小打小鬧。

其自營淘寶店鋪,單個商品的銷售額只有幾萬元,如果是作為一個盈利性而非公益性的業務,這個淘寶店只能說慘不忍睹。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在我的印象中,馬蜂窩的廣告曝光率遠不如攜程去哪兒,沒有拳頭品,沒有足夠清晰的盈利方式,所以營收等業務數據增長比較緩慢。

3

馬蜂窩的優勢

馬蜂窩目前對於旅遊攻略的行程部分做的很好,很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國內遊有不少旅遊達人,他們的遊記寫的也很精彩。

目前馬蜂窩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酒店信息平臺。在馬蜂窩可以看到全球的140多萬家中文酒店信息。除酒店外,還有景點、門票、餐廳,甚至包括司機、導遊等等。

馬蜂窩至今主要推出了旅遊攻略、旅行翻譯官、旅遊點評、旅行家遊記和嗡嗡五款核心移動應用(APP)產品,且每款產品上線時在蘋果官方商店的排名都是旅行類榜首,嗡嗡更是入選了蘋果官方的新品推薦。如今,這些曾經引領旅遊行業潮流的APP,已經被集中於“馬蜂窩自由行”APP中。這個策略挽救了流量的問題。

馬蜂窩點評數據抄襲造假,起底馬蜂窩!

目前某應用中心中,馬蜂窩下載區域出現大量一顆星評論

陳罡表示,馬蜂窩在2015年實現了全年自由行業務交易額23億元,並在2016年二季度實現了單季度盈利。

80後和90後構成了超過一億的用戶群體,越來越願意自主安排度假行程。接近60%的馬蜂窩用戶是“妹子們和媽媽們”,她們一方面是馬蜂窩社區中旅遊攻略內容的UGC核心生產者,另一方面也是由攻略向消費轉化的主要人群。

購買流量、廣告支出、客源補貼等成本,使得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獲客成本畸高。同程創始人吳志祥曾透露過一個數據,出境遊的獲客成本為2000元。在旅遊這門低頻的生意中,燒錢補貼的玩法難以持續。

馬蜂窩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競爭力,在單位時間內給用戶輸入的有效信息更多,背後是其大數據方法和技術,讓用戶在馬蜂窩更快、更準確地找到可信的、有用戶口碑的信息。

由一億人組成的社群,每天都有用戶分享並傳播各個地方的攻略,這是口碑效應帶來的爭相循環。”

2016年商品交易總額超過40億,如今月活躍用戶達到8000萬,註冊用戶超過1億,每天產生遊記數量超過3000篇,每日新增數據達到2T,每日新增目的地旅遊問答19萬,累計點評數量超過3000萬。這是馬蜂窩轉型之後的成績,。

2015年是中國自由行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供給端與需求端都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自由行市場開始破冰,傳統跟團遊和商旅市場受到衝擊。

在這個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中,個性化、差異化、細分化的旅行需求越來越旺盛。傳統的業態更注重對B端旅遊資源的佔有,但是新型自由行市場更講究 “好貨好服務”。

在雜亂無章、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傳統貨架模式下無法生存的高品質、個性化旅行產品,得以在馬蜂窩平臺上嶄露頭角。

馬蜂窩每天產生的遊記數量超過3000篇,平均每篇遊記的寫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每日新增數據達到2T,每日新增目的地旅遊問答19萬,累計點評數量超過3000萬,2016年,馬蜂窩實現全年GMV超過40億。

4

創新業務

馬蜂窩品牌市場部中有一個神秘組織——「未知旅行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最早成立於2016年9月,他們會定期面向大眾發起以「未知」為核心的旅行實驗,旨在與全球旅行愛好者共同探索世界上與旅行相關的一切未知與可能。

截止到2017年底,他們已經成功發起了 8 次活動了,其中還包括在知乎提問「我們能抵達的『世界盡頭』究竟在哪?」這個經典案例,該問題獲得 3400+的關注以及34w+的瀏覽。

此前他們曾推出過引發熱議的「1314 未知的旅行」、「Tripmon GO」等活動:去年9月初,馬蜂窩以「用未知旅行檢驗未知感情」為主題,藉助 27 個神秘的旅行產品,測試人們嘗試未知的勇氣;

10 月,馬蜂窩又快速推出未知第二季——TripmonGO,名字與大熱的 AR 遊戲 Pokemon GO 相像,玩法也有相似之處:當遊客到達馬蜂窩的指定地點,就能在 APP 中解鎖虛擬的精靈球,獲得「超值且炫酷的當地旅行體驗」。

馬蜂窩「未知旅程實驗室」的負責人王雪琳告訴我們,創建「未知旅程實驗室」的最初靈感就是來源於這句 slogan,他們放大了其中的「未知」二字,希望通過這系列的產品,與用戶一起完成更多、更酷、更有趣、充滿驚喜和挑戰的事情。

最開始提出「未知旅行實驗室」概念時,他們便帶來了一場覆蓋線上線下的大規模營銷 campaign,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強化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我們想要和年輕人一起創造很多有趣的事,而『未知旅行』的活動正好填補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空缺的互動環節」雪琳這樣說道。一年前,根據尼爾森等第三方調研顯示,相當高比重的人群對馬蜂窩的認知停留在「攻略」階段,但顯然馬蜂窩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他們更希望賦予馬蜂窩趣味性和冒險精神。

「未知旅行實驗室」這個 IP 的建立的確使得品牌更加貼近年輕人的品味和調性了,這也使馬蜂窩這個品牌不再只是優質內容的承載者,更是有趣內容的發起者和創造者。同樣,通過「未知旅行實驗室」馬蜂窩收穫的也不僅僅是品牌聲量的提升,這一次次「實驗」更能夠幫助他們瞭解受眾,給品牌的其他業務起到指導的作用。

從去年的「1314 未知的旅行」、「Tripmon Go!」、「測一測你的旅行標籤」、「造夢機器」,到今年的「分手急救包」、「尋找世界盡頭」、「愛是一場未知的旅行」和「尋找小黃盒」,「未知旅行實驗室」帶來了一次次驚喜和奇遇。除了與用戶達成互動效果外,他們還與不同的品牌帶來了風格迥異的 co-branding 合作。

2017年底,馬蜂窩宣佈成立了AI事業部,並計劃推出全球首款超智能旅行機器人“螞蜂1號”

“馬蜂1號”將是一款外形類似瓦力的智能機器人,咬合履帶及障礙感應能助其在不同平面暢行自如,動力來源主要為太陽能。GPS導航和數據處理中樞作為“大腦”為機器人提供方位判別和思維運作能力,使其在路線劃分和事件處理中更加靈活多變。攝像頭、LCD 顯示屏及智能麥克風等硬件設備則主要承擔交互功能。

原Google終極實驗室“Google X”首席AI專家戴永明也宣佈正式加入了馬蜂窩,任事業部總工程師,直接向馬蜂窩聯合創始人、CEO陳罡彙報。

不過,10個月過去了,目前還沒有關於該機器人的動態。

戴永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旅遊大數據作為馬蜂窩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經過多年積累,足以為AI研發提供強勁的數據支持。“馬蜂窩擁有豐富而專業的攻略,而陳罡一直在考慮如何利用科技將旅遊大數據更高效地應用到旅行場景中。”

到這裡,我們總結出馬蜂窩的三大核心優勢:UGC+大數據+自由行服務平臺,為自由旅行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馬蜂窩憑藉內容入口的優勢,以“內容+交易”模式的核心,用戶的“決策-交易-分享”形成的自然良性循環,構成了馬蜂窩獨特的生態體系。

這幾乎和現在的自媒體內容創業如出一轍。

UGC原創內容是馬蜂窩賴以生存的優點特色,但這個優點特色竟然是建立在“抄襲抓取造假”上完成的,難免令人心塞。

你怎麼看馬蜂窩自由行?在留言區評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