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前兩天某短視頻平臺網友錯指語文教材出錯,引得萬人吐槽,逗逗在這裡不得不說:“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里,一個個名人們帶著他們自己個兒牛逼哄哄的故事登場,什麼愛迪生啦,拿破崙啦,愛因斯坦啦,華盛頓啦,斑羚啦…他們(它們?)的故事陪伴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成長,貫穿了我們整個單薄而又無知的童年。

對,就是無!知!長大後的我們才知道,那些課本上的故事,那些我們寫進作文裡都要驕傲地昂起頭的故事,那些我們講給下一代聽的故事,原來都他喵的是假的!假的!假的!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且看課本上愛迪生救媽媽那一課,愛迪生的麻麻得了急性闌尾炎,大夫說屋子裡只有幾盞油燈,治不了治不了。

小愛迪生立馬想到了一個主意,利用反光的原理,讓醫生在明亮的反光下為媽媽成功地進行了手術。後來終於成了大發明家,不得了了不得!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然鵝,愛迪生7歲時是1854年,醫學史上對於闌尾炎手術的最早論述是在1886年,也就是說,愛迪生麻麻做闌尾炎手術那年,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被課本黑的最慘的應該當屬拿破崙,想想書上的圖上多矮!多矮!多矮!被英國人稱為“小個子科西嘉人”也就算了,現在還被中國人誤以為身高一米五冤不冤?

據曾伴隨拿破崙生活過的英國人Adrew Darling記述,拿破崙身高為5英尺7英寸(英制),來來,尺碼錶奉上!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這樣看來拿破崙足足有1.697米!18世紀法國人平均身高頂多為1.66-1.67米,這樣看來,拿破崙真不算太矮~

按現今中國男生報身高的法則,拿破崙大可以報自己1米72呀!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來,下一個,逆襲典範愛因斯坦。打小老師就告訴我們愛因斯坦小時候考試就考1分,後來還是成了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你現在不及格,好好努力一樣可以上北大!

來,讓我敲碎你的北大夢,好好給你介紹一下德國的分數系統。愛因斯坦讀書時,算數和代數確實只考了1分,但當地的分數系統是這樣的:1分是滿分,4分是及格,6分最差。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愛因斯坦考一分,其實是考滿分。

好的,天才還是那個天才,學渣還是那個學渣...

《華盛頓與櫻桃樹》一文中,華盛頓的老爸有一把大斧頭,華盛頓有一把小斧頭。

於是華盛頓就用小斧頭砍了院子裡的櫻桃樹,還主動向老爸認錯,得到了表揚。這個故事要素我們,犯錯要主動承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未來才能做成大事。

寓意是不錯,問題就在於,歷史學家們幾經考證發現:華盛頓童年所住的房屋位於弗吉尼亞州的拉帕漢諾克河邊的陡壁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裡曾種植過櫻桃樹

這條小故事只是傳記作家Parson Weems寫出來的,沒有任何考核依據,後來被廣為傳頌寫進了書裡,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道理確實貨真價實

大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關注了學渣樂園,就要關注一輩子謝謝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最後再說個動物的故事吧,在《斑羚飛渡》一文裡,一大群斑羚在獵人的追趕下,被逼到懸崖邊,眼見沒有退路,頭羊組織老羚羊當跳板,先飛躍到兩個懸崖間,然後小羚羊踩著老羚羊的背跳到對面的懸崖,老羚羊就此墜下山崖。

這篇文章學的時候,班上小姑娘都在忍不住地抽泣。長大後我們才知道:

斑羚根本就不是一種群居型動物啊!!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文章裡的斑羚是一種灰斑羚,它們沒有成群出現的習性,往往以個位數聚集在一起,形單影隻也是常態。成年的雄性斑羚往往老死不相往來,發情期更是暴躁無比。所以,作為一種如此缺乏社群聯繫的動物,就不要談什麼互相照應了。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故事是好故事,讚揚宣傳了自我犧牲的偉大。但最基本的事實情況無法保證。始終不是真理。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我們學習的“假”課文裡,有的矇混了歷史事實,有的則是虛構故事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和成長,領悟人生道理

小學新版教材究竟該不該改,該如何改,或將成為新時代教育圈的大問題啊。

更多教育資訊,請持續關注“逗你學”~

抖友呀,課本里辣麼多BUG你不找,偏偏抓著“Chua”不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