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避問題不失幽默 畢井泉「率真」答食藥安全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不避問題不失幽默 畢井泉“率真”答食藥安全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並不經常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27日在媒體前展現出“率真”一面。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日舉行的發佈會上,畢井泉一一回答了記者關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猛問”,不避問題也不失幽默,直率且真誠。

舌尖安全:滿不滿意問問家人

“說句老實話,我給我們的同事也經常講,食品安全滿不滿意,回家問自己家裡人,問問你身邊人,問問我們的親戚朋友,現在買的肉、買的菜放心不放心。”

面對中國食品安全現狀的問題,畢井泉說,“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差距和存在的問題”。

數據支持信心。2016年食藥監總局組織抽檢了25.7萬批次食品的樣品,合格率96.8%,與2015年持平;對1300餘家大型生產經營企業抽樣檢驗,合格率分別為99%和98.1%;近幾年亦無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食品安全事件。

風險帶來差距。如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的風險,環境汙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屬超標的風險,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食品添加劑的超範圍、超限量使用的風險等。

對此,國務院近些年開展了食品安全城市的創建活動,成為推動地方政府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重要抓手。畢井泉介紹,現在參與城市已有67個,群眾對創建工作的支持率達到95%,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7年,我們將在參加創建的城市中開展“創建放心肉、放心菜超市”活動,要讓老百姓能夠實實在在地買到放心肉、放心菜。”

藥品命名:“消癌平”能治得了癌症?

“有一個藥名叫‘消癌平’,那麼你消的是什麼癌症呢?如果吃了這個藥都能夠把腫瘤消掉了,那外科醫生也不用做手術了,科學家也不用研究抗癌的藥物了,回家吃‘消癌平’能治得了癌症嗎?”

被問及《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的問題,畢井泉馬上舉例說明其制定的必要性。該《原則》由食藥監總局成立科技組、專門研究中藥古代方劑命名的特點和規律起草而成,日前已結束徵求意見。

他說,藥品名稱是藥品標準的一部分,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些中成藥名稱存在著誇大和暗示療效、誤導消費者的問題。比如消癌平,“這種名稱,你們說不改行嗎?”

他表示,將認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規範中成藥的命名。“對於命名不規範的情形,我們將結合標準提高再註冊等工作逐步規範,對確需修改的名稱,也會給予一定的期限來逐步過渡。”

食藥謠言:塑料做紫菜能有市場?

“歷史上曾經有過‘紙餡包子’的虛假新聞報道。但是我要說的是,像‘塑料蔬菜’這種謠言,我看這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你吃了第一口發現是塑料,還會吃第二口嗎?”

就近期網上熱傳的“紫菜是塑料製成”的謠言,畢井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幽默地表示“不解”:你們說用塑料做紫菜這樣的謠言卻還能有市場,“好像還有視頻?”

隨後他話鋒一轉,講起了治理措施:第一,食品安全法有明確規定,對造謠者要給予治安拘留的處罰,要嚴厲打擊。第二,食藥監總局曾組織媒體建立闢謠聯盟,記者朋友要找專家及時分析,看看這種案例有沒有可能。第三,要提醒消費者增強判斷意識,不要盲目傳播這類謠言消息。

他特別提醒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一定要客觀、公正,建議儘量不要使用“毒食品”“致癌”這樣渲染性的字眼。比如說“殭屍肉”,“我們哪位女士先生能夠從活豬、活牛身上咬塊肉吃呢?”畢井泉笑說,“不能這麼形容我們所要吃的食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