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I FEEL SICK

重 症 青 年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单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其实一点也不脆弱。不然你以为数亿年的进化都是吃素的?

但时代让我们病,我们不得不病。

这些时代病,随便一个都还挺麻烦的。

1

新媒体ED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新媒体编辑 新媒体重度使用者

症状:一种常见的新媒体勃起功能障碍。难以被热点唤起热情,厌倦被刷屏,或者明明get了一个大热点,却每次都无法制造出和别人一样的爆款,甚至连满意的阅读量都无法维持。

病因:患者长期追热点用力过猛,并对热点产生过高期待。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少玩手机

2. 调节内心平衡,尽量消除脑海中“错过一个热点就错过一切”之类的想法

3. 转行

2

股市心梗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股民,尤其是散户

症状:经常因A股、大盘、下跌等字眼引起内心窒闷,在看到绿色(尤其是大面积绿色)之后,难以喘息,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患者通常将大幅身家投入股市,试图以此实现赚钱甚至财务自由,但遭遇股市气候突变,钱和梦想都打了水漂,严重落差下引起病发。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不炒股


3

微代甲亢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微商,代购,职场新人

症状:对成功、财富等极其狂热,并且认为自己一定是能成功的天选之子,行动迅猛,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熬夜伤身、放弃底线来追逐目标。

病因:整个社会对成功、财富的极力追捧,对微商成功路径等过度包装,加之患者自身对个人能力估计过高。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远离厚黑学、速成类成功学

2. 在智者的协助下客观评估个人能力

4

美妆妄想症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多为年轻女性

症状:迷信各类变美法则,无法抗拒一切护肤、美妆安利,认定相应产品或办法能让自己变成理想中的美人。

病因:审美过于单一的环境,“颜即正义”的错误舆论引导,明星网红等错误示范,共同激发了患者对颜值的焦虑,进而迷信各类变美方法论,并产生幻觉。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远离颜狗,接受多元审美的熏陶,放下对网红脸的执念,对自己的美好多一点认同

2. 多看客观中肯的护肤、美妆、整容扒皮内容

3. 多学技能多读书

5

物价过敏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穷人或自认贫穷的人群

症状:对日常商品价格比如菜价、车费、外卖配送费等异常敏感,哪怕是以“分”计量的价格浮动都能引发内心强烈波动。为了省钱不惜四处薅羊毛甚至占小便宜,有时甚至会因此被人带进坑里。

病因:患者长期处于收入增长与物价狂飙的落差中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心理脱敏,接受物价持续增长的事实

2. 努力工作,勤勉加班,多赚钱

3. 少剁手,学会记账,把开支降到最低

4.自己学会爬虫比价,通过靠谱渠道薅羊毛,比如品牌官网、购物节、粉丝折扣等

6

追星消化不良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饭圈人士

症状:对爱豆投入真情实感,却经常遭遇打脸、“欺骗”、戏弄等,导致自己在“自己粉的爱豆跪着也要舔完”和“果断脱粉”之间挣扎。

病因:患者在爱豆身上投射了太多zqsg,甚至是过多的个人愿望,一旦爱豆没按照预期发展或者言行失格,便引发症状。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将认可的爱豆的品质,转化成完善自身的动力

2. 平等对待爱豆,不把爱豆代入老公/老婆、儿子等角色

3. 白嫖,少花钱

7

乙方成瘾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转去做甲方的乙方人群

症状:始终摆脱不了乙方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满悲观,常用OS和道具包括“你说了算”、“你说的都对”、职场塑料五件套等。严重者被领导认为消极怠工,不求上进。

病因:患者因长期处于甲方爸爸的主导下,自动放弃了话语权,即使转行成为甲方,也因身在执行岗、职级较低等原因,自觉将自身置于乙方位置。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购买印有“I’m your father”的T恤长期穿着,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2. 争取参与工作决策,找回甲方尊严

8

朋友圈感冒

90后: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有病!

高发人群:把朋友圈当成最重要社交圈的人群

症状:容易被朋友圈的风吹草动扰乱心智,尤其对朋友圈的自拍美照、旅行美食晒照等毫无免疫力,时常产生“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潇洒我却要加班吃外卖”的疑问,并逐渐变得自怨自艾,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病因:朋友圈普遍使用滤镜,同时患者对自己的人生和处境认可度低,认为别人的人生才配得上自己。

——(并没有什么egg用的)处方笺——

1. 多见狗肉朋友,少看朋友圈

2. 客观看待各类朋友圈滤镜

3. 与自己和解

针对这些病症,天后王菲给过一剂良药。

王菲出道之初,有段时间为了迎合市场,改名成王靖雯。后来决定做自己,又改回本名王菲,并且出了本写真集《faye to face》,里面写道:“要恍惚地面对世界,笔直地面对自己。她应该正常地爱与不爱,千万别在乎名声,那让人深度虚伪的东西。在浮出水面之前,她和我们一样挣扎。”

在一个声音和欲望过剩的社会,挣扎不是什么令人难堪的事,虚伪也不能一夜之间就消失。要保持健康,最好的办法,的确是该对世界的喧嚣淡漠一点,对自己真实一点。·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