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贫富差距:说格局、说心胸、说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

我曾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资历、智商、背景都差不多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差距越来越大?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无人烟的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不是因为洛克菲勒长得帅,而是因为他对商业有着远超时代的认知。


认知的贫富差距:说格局、说心胸、说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


▲ 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


那什么叫作“认知”呢?认知是基于一个综合情况而做出的精准判断。

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就是你和这些人最大的区别。

所谓的认知升级,就是在复杂情况下,做出了超乎常人的不一样的判断。所以,决定人和人差距的就在于认知。

关于认知升级,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但很少有人说具体该怎么做,因为难度实在太大了。认知升级,不同于学习一样技能,它更像一种“三观”的颠覆,你要不停地否定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以前的可能是错的。

但人的思维最擅长的是自我肯定,当你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就会不断地强化它,很难再去接收反对的意见。

所以,我想跟你分享认知升级需要注意的三点。

第一,尝试接收不喜欢的信息。

第二,永远去实践。

第三,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01 尝试接收不喜欢的信息

中国香港有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叫蔡澜,经常有些餐馆的老板让他给提提意见,但是每当蔡澜提出一个意见,马上就会听到各种借口和反驳。

比如,蔡澜说,今天这道菜做得咸了。马上就有人说,“哎呀,这边的客人口味就是比较重,”或者“今天的食材没有以前新鲜。”蔡澜就很怒,说:“你们让我提意见,说了你们也不听,那让我来干什么?”


认知的贫富差距:说格局、说心胸、说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

▲ 蔡澜 先生


不同的人面对信息,有不同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认知的起跑线。

每当这种自己不喜欢或者触犯自己利益的信息一来,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维护自己的脸面,捍卫自己的权威,把别人的嘴捂上。但这种自负的态度造成了我们认知上的盲区,使我们对很多新的现象和机会视而不见。

对于这种自己不喜欢的信息,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一种空杯的心态,首先不要去反驳,尝试接收意见。

在拉勾网的工作中,我们有一句通俗的话——一秒钟变小白,即把自己已经有的经验、成见忘掉,才能吸收新的信息,完成认知的提升。

02 永远去实践

我们常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值得怀疑。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该不努力还是不努力。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更新“未知”的冲动,但是在“已阅读过的信息”“已学习过的技能”上,我们是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去改进的。这种动机上的不足,继而会养成习惯性厌倦,就是一看到看过的东西就烦、就自动忽略。

任何不能应用的道理,都是认知上的“耍流氓”。坐而论道,就像赵括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我建议,你所看到的道理都要马上找场景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效果,就直接抛弃;有了效果,就会对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继而指导你的行为,最终内化成你的认知。

只有能被执行的道理,才叫作认知;不能被执行的,只能叫炫耀。

03 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以前我和负责推广的同事聊,我告诉他要随时关注行业新的动向,去找同样是做推广的人交流,不要总守着原来那几个老渠道。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他们有不一样的认知。

同样,前天一个朋友问我他去哪家公司更合适。我就跟他说,与其看公司,不如看领导。只有你未来的 leader(领导),在所做的事情上有一个强大的认知,才得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够带领团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让你得到正确的认知。如果认知错了,那就是将帅不行,累死三军。

我们都知道,2016 年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 74 届雨果奖。很多人后来讨论,说郝景芳本是在国务院工作,为什么能把社会底层的人物刻画得那么生动。

原来,郝景芳曾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和大市场。正是叠加了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认知,让她写出了科幻名著《北京折叠》。

傅盛在他的“认知三部曲”开篇写到,“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拐弯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跨界越来越普遍。所以,完成认知的升级尤为重要。

请记住这三点:

第一,尝试接收不喜欢的信息。

第二,永远去实践。

第三,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