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貧富差距: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我曾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資歷、智商、背景都差不多的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差距越來越大?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杳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不是因為洛克菲勒長得帥,而是因為他對商業有著遠超時代的認知。


認知的貧富差距: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 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


那什麼叫作“認知”呢?認知是基於一個綜合情況而做出的精準判斷。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

所謂的認知升級,就是在複雜情況下,做出了超乎常人的不一樣的判斷。所以,決定人和人差距的就在於認知。

關於認知升級,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但很少有人說具體該怎麼做,因為難度實在太大了。認知升級,不同於學習一樣技能,它更像一種“三觀”的顛覆,你要不停地否定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以前的可能是錯的。

但人的思維最擅長的是自我肯定,當你有了一個想法,我們就會不斷地強化它,很難再去接收反對的意見。

所以,我想跟你分享認知升級需要注意的三點。

第一,嘗試接收不喜歡的信息。

第二,永遠去實踐。

第三,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01 嘗試接收不喜歡的信息

中國香港有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叫蔡瀾,經常有些餐館的老闆讓他給提提意見,但是每當蔡瀾提出一個意見,馬上就會聽到各種藉口和反駁。

比如,蔡瀾說,今天這道菜做得鹹了。馬上就有人說,“哎呀,這邊的客人口味就是比較重,”或者“今天的食材沒有以前新鮮。”蔡瀾就很怒,說:“你們讓我提意見,說了你們也不聽,那讓我來幹什麼?”


認知的貧富差距: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 蔡瀾 先生


不同的人面對信息,有不同的態度、方法和能力。所有這些因素,決定了認知的起跑線。

每當這種自己不喜歡或者觸犯自己利益的信息一來,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維護自己的臉面,捍衛自己的權威,把別人的嘴捂上。但這種自負的態度造成了我們認知上的盲區,使我們對很多新的現象和機會視而不見。

對於這種自己不喜歡的信息,我們能做的唯有保持一種空杯的心態,首先不要去反駁,嘗試接收意見。

在拉勾網的工作中,我們有一句通俗的話——一秒鐘變小白,即把自己已經有的經驗、成見忘掉,才能吸收新的信息,完成認知的提升。

02 永遠去實踐

我們常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首先這個問題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值得懷疑。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個道理誰都懂,但該不努力還是不努力。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更新“未知”的衝動,但是在“已閱讀過的信息”“已學習過的技能”上,我們是不願意去看第二遍、去改進的。這種動機上的不足,繼而會養成習慣性厭倦,就是一看到看過的東西就煩、就自動忽略。

任何不能應用的道理,都是認知上的“耍流氓”。坐而論道,就像趙括談兵,沒有任何意義。

我建議,你所看到的道理都要馬上找場景去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效果,就直接拋棄;有了效果,就會對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繼而指導你的行為,最終內化成你的認知。

只有能被執行的道理,才叫作認知;不能被執行的,只能叫炫耀。

03 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以前我和負責推廣的同事聊,我告訴他要隨時關注行業新的動向,去找同樣是做推廣的人交流,不要總守著原來那幾個老渠道。不是因為他們聰明,而是他們有不一樣的認知。

同樣,前天一個朋友問我他去哪家公司更合適。我就跟他說,與其看公司,不如看領導。只有你未來的 leader(領導),在所做的事情上有一個強大的認知,才得以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能夠帶領團隊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讓你得到正確的認知。如果認知錯了,那就是將帥不行,累死三軍。

我們都知道,2016 年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第 74 屆雨果獎。很多人後來討論,說郝景芳本是在國務院工作,為什麼能把社會底層的人物刻畫得那麼生動。

原來,郝景芳曾租住在北京北五環外的城鄉結合部,樓下就是嘈雜的小巷子和大市場。正是疊加了這兩個完全不相干的認知,讓她寫出了科幻名著《北京摺疊》。

傅盛在他的“認知三部曲”開篇寫到,“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所以,完成認知的升級尤為重要。

請記住這三點:

第一,嘗試接收不喜歡的信息。

第二,永遠去實踐。

第三,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