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幾度春秋走過尖峰疊翠,人潮往來時間不言不語。每一個浙師人心中自有一番浙師風情,而歲月將舊時的故事交織成滿滿的回憶。

四十年風雨漂泊,再回首,“七七屆”校友俞樟華最難忘懷的是在大學做課代表的時光。八人一間的宿舍,擁擠但很溫馨;教學設施簡陋,卻無法阻擋源源不斷的求知慾。一個教室便是一處探知求學的芳草地,一磚一瓦留下的是青春無悔的絕美印記。

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本文作者俞樟華。


俞樟華,全國優秀教師,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特邀理事。出版專著有《史記新探》《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史記藝術論》《王學編年》等多部。

我是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俗稱“七七屆”。考試在1977年年底,入學已經是1978年春天,到浙江師範學院報到的時間是3月8日。當我下了火車被學校的大卡車拉到校園時,感覺眼前有些荒涼和簡陋,心想難怪入學通知書上要我們帶上鋤頭來上學。

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現在田家炳教育學院前面的花園,原先就是我們的宿舍。8個同學一間,有些擁擠,但大家並無怨言,和睦相處,也其樂融融。教學樓主要是現在的五號樓,最東邊的教室稱為新東大教室,是為解決我們中文專業3個班的上課而新修建的。我們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所以以後有同學回母校時,必定要再去看看這間教室。

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當時除了教學設備簡陋之外,書籍也很少,師資也緊缺。有的老師剛從“牛棚”裡解放出來不久,就登上了講壇;有的老師不太會說普通話,方言味很濃……儘管有許多不足,但是鬧過“書荒”的七七屆同學,並不計較這些東西,而是一門心思投入到緊張的大學學習之中。無論什麼課,都不會有無故缺課的現象;如果考試只考了六七十分,根本不好意思說出口。用“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來形容當時同學們的學習情景,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在4年大學生活中,值得回憶的東西很多,最難忘的是做課代表。我大一時做寫作課的課代表,大二開始做古代文學的課代表,經常與任課老師接觸,得到過很多“私下”傳授,受益匪淺。當時的寫作課,有一個月的校外寫作實踐,我被任課老師安排與李順林等幾位同學去搜集新四軍時期的文藝作品。出發前,為調查工作的方便,我們還專門到省委宣傳部開了張介紹信。當我們到餘姚一個山區鄉里時,他們的招待所剛造好,還沒有啟用,我們因為有宣傳部的介紹信,就破例住了一個晚上。

見證·四十|入學時,通知書上竟寫著要帶鋤頭

幾十年過去了,當時被“招待”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我們的調查,主要集中在寧波四明山地區。我們爬山涉水,跑了許多地方,訪問了一些老革命,蒐集到了許多新四軍編印的報刊,然後整理成一本新四軍文藝作品集。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可惜當時的老師和我們同學都缺乏這方面的文獻意識,沒有很好地保存它,以致後來想把它整理出版時,已經找不到原稿了,因此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在母校讀了4年書,畢業後留校工作,一晃40年了,我見證了母校的日新月異,發展壯大,也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現在退休了,過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四十年風雲際會,我們與浙師共同成長!從懵懂走向成熟,從淺薄走向深厚,在鬧中取靜的老校區中砥礪前行,在資源豐富的新校區中張揚個性......

無論你是畢業四個月,或一年,或三年,甚至四十年,師大一直靜默在風雨裡等你,

等你前來擷取這份獨屬於你的浙師回憶。


作者 |俞樟華(系我校人文學院教授,全國優秀教師)

圖片 | 新聞中心圖片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