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劉鄧大軍在新蔡與國民黨浴血奮戰 強渡汝河挺進大別山

71年前刘邓大军在新蔡与国民党浴血奋战 强渡汝河挺进大别山

到達汝河北岸的我軍將領

71年前刘邓大军在新蔡与国民党浴血奋战 强渡汝河挺进大别山

戰士們通過汝河浮橋

□河南日報記者趙慎珠

1947年夏季,中原大地硝煙瀰漫。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解放區軍民取得了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7個旅(112萬人)的重大勝利。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6月一舉突破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8月7日甩開敵人,開始挺進大別山。8月23日,他們到達汝河北岸時,突然遭遇國民黨的重兵圍堵。危急關頭,劉伯承司令員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響亮口號,鄧小平政委強調:“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怕任何犧牲,堅決打過去!”

8月24日下午4時,3萬大軍200多輛軍車全部渡過汝河,勝利進入大別山區。

李達上將後來回憶說:“劉鄧指揮部在進到汝河北岸時,遇到前有阻師後有追兵的險情。這是戰略進軍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點。”劉伯承元帥也常常提起汝河之戰:“我們能否在短短几個小時內強渡汝河,關係到整個躍進行動的成敗,從而也關係到整個戰局。”

這一戰役,就發生在新蔡縣餘店鎮楊灣村。

深秋,記者來到新蔡,重走汝河岸邊,聆聽70多年前那場戰役的艱難險絕,再次感受到子弟兵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一片深情。

◎狹路相逢

出新蔡縣城向西南行駛,一路坦途,自餘店鎮政府再行駛,途經蛟停湖滯洪區,許多道路因建設滯洪區而修建,曲折如蛇形,異常顛簸,拐了30多個彎,才到達汝河岸邊的黃劉營村。

新蔡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鄭連峰說,汝河三岔口北岸的黃劉營村附近,就是當年劉鄧大軍司令部所在地。從前河道相連,這裡離渡河處大約1000米左右。上世紀70年代,汝河取直時,在黃劉營西岸築埂,楊灣村一分為三,一部分留在汝河西部,稱老楊灣;一部分遷到汝河東部,稱新楊灣;一部分遷到渡河處南岸,稱高楊灣,行政區劃歸正陽縣。

一眼望去,取直的汝河河床最寬處大約100米,水面平靜。兩岸樹木茂盛,雖已是霜降,依然綠意盈盈,景色如畫。

71年前的汝河之戰,就在這裡運籌帷幄。

那一年,黨中央審時度勢,把握有利戰機,毅然決定轉入戰略進攻,打到外線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將中國革命推向新的高潮。為了實現奪取中原的戰略目標,中央軍委制定了兩翼牽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勝利渡過黃河、沙河之後,劉伯承、鄧小平向全軍指戰員宣佈了躍進大別山的任務。為了加速前進,他們埋藏和炸燬一些笨重武器和車輛,提出“走進大別山就是勝利”。

8月19日,劉、鄧率指揮部從新蔡縣楊埠渡過洪河。劉鄧大軍三路前進,8月23日,東路第三縱隊到達淮河北岸;西路第一縱隊到達汝河北岸;中路第二縱隊主力在新蔡東南渡過了洪河,劉伯承、鄧小平率野戰軍指揮部第六縱隊抵達汝河北岸黃劉營村附近。

看著眼前一條波光粼粼、並不算太寬闊的汝河,許多人興奮得喊起來:“大別山!大別山!跨過這條汝河,離你就不遠了!”

汝河,在一般地圖上很難找到,在1:50000的軍用地圖上,它也只是一條細線。汝河寬約60米,河床深陷,兩岸陡峭,南岸尤甚,夏秋兩季水深流急,若沒有渡船根本無法通過,而渡船已被當地民團搜砸一空。

擔任先遣任務的第六縱隊第十八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後續部隊掃清障礙,開闢進軍道路。他們分頭尋找船隻,蒐集渡河工具。

汝河上空,國民黨軍的紅頭偵察機正在盤旋低飛。原來,國民黨第八十五師吳紹周部3個旅,已經先於劉鄧大軍,佔領了汝河南岸汝南埠周圍10公里的河岸與鄉村,並派出200多人,搶佔汝河南岸大雷崗村。

先遣隊找到一隻船和秸稈紮成的筏子,開始渡河。有的戰士撲進河裡,開始泅渡,有的索性抱了根木頭跳下水。渡過河的五十二團一營,冒著排炮的轟擊和飛機的俯衝掃射,閃電般奪取小雷崗支撐點。

天黑透了,敵人集中火力轟擊北岸,炮聲隆隆,火光沖天,汝河沿岸從油房店到汝南埠一帶,連綿15公里,村村被放了大火,房子、草垛在燃燒……

中原局、野司直屬隊和六縱2個旅的3萬人,孤懸在汝河北岸,一場激戰,一觸即發。

夜已深。劉伯承、鄧小平等趕到了楊灣村,迅速進入離渡口100多米處的小草房裡。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李達,在桌子上鋪開一張地圖,報告最新情況:“汝河南岸有3萬人,企圖攔住我軍主力;後面追擊我們的羅廣文兵團整編第五十八、四十八等3個師,離我們只有25公里的路程了。敵人企圖在洪、汝河之間與我軍主力決戰。”

一直凝神靜聽的劉伯承,抬起頭,巡視著每一張焦急的面孔,說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大家明白這句話嗎?情況確實是嚴重的,我們已經聽到追擊的敵人的炮聲了!如果讓後面的敵人趕到,把我們夾在中間,不但影響戰略躍進,而且有使全軍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因此,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採取進攻的手段,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衝過去!不管敵人有多少飛機大炮,也不論白天黑夜,我們一定要前進,一定要實現毛主席的戰略計劃!”

鄧小平接著說:“橋斷了,再修!敵人不讓路,就打!現在沒有別的出路,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怕任何犧牲,堅決打過去!”

很快,“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像電流一般傳遍整個部隊,激勵著每一位參戰人員。

◎強渡汝河

架橋!

敵人的飛機幾乎貼著河面輪番轟炸,很快就把浮橋炸斷。戰士們從附近村子扛來門板、蘆葦、秸稈,再架!架好了敵人又炸,敵人炸了我們再架。但全村能用的架橋料已經基本用完,怎麼辦?先遣隊指揮員肖永銀下令,依靠群眾,徵用民房木料。當地群眾聽說這件事後,120多戶人家捐獻出120多根樹木、檁條,30多副門板,30多車麥秸稈。在當地黨組織的帶領下,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把收集來的材料運到黃劉營、楊灣村的汝河岸邊。

漆黑的夜空被戰火照亮,戰士們神速般架通了一座能通行車馬的堅固浮橋。無數戰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過,踏過浮橋的隊伍衝向敵陣,團長、營長、連長同戰士們一起端上步槍與敵人近戰,他們打下一個村莊,又衝向另一個村莊。

8月24日清晨,東方泛起了微微的亮色,突擊隊打開了一條長5公里、寬4公里的通道,血路殺出來了!

浮橋貼著水面隨波起伏,劉伯承拄一根斷木作柺杖,跟著衝鋒戰士踏上浮橋,鄧小平緊挨在他身旁,兩人大踏步走過浮橋,又走向陣地。

許多戰士發現身後站著的首長劉伯承、鄧小平,群情激昂。

大軍過河後,是一片平坦開闊的崗地,崗地外盡是大坑凹,加之高粱、玉米、芝麻、棉花等高稈秋作物長勢正旺,形成南進部隊的天然屏障。

上午8點左右,有幾段浮橋被炸坍,險惡的形勢已經不允許重新捆綁加固,一排排戰士跳進水裡,用肩膀扛起門板,讓部隊通過。人、馬、車輛、輜重踏碾在身軀托起的橋樑上。下午4點,3萬大軍、200多輛軍車全部渡過汝河。

當晚,六縱主力與中原局、野司指揮部在息縣彭店鎮會合。連續30多個小時沒有吃飯休息的指戰員們,終於可以喘口氣了。劉伯承高興地對六縱政委杜義德說:“這一仗打得好!我們能突出敵人的重圍,主要靠我們向敵人採取了堅決的進攻,迫使敵人(進攻)變成防禦,主動變成被動。打仗就是這樣,在關鍵時刻只有勇猛才能戰勝敵人!”

2017年,85歲的楊萬喜榮獲“50年以上黨齡榮譽紀念章”時,還向人們講述當年的情景。那天,他正在村裡放牛,一名穿灰軍裝的人問他:“小傢伙,能否幫忙找些漁船、門板?”看那人態度和藹,這個十幾歲的放牛娃,一口氣跑回家,把一副門板摘了下來,還把藏著的兩條漁筏子,都給了那個人。

楊萬喜的家,原來在汝河北岸,屬新蔡縣餘店鎮楊灣村,汝河取直後,搬遷到了正陽縣境內。楊萬喜說,戰鬥結束後,他找到了他家的那副門板。他珍惜這副門板,從汝河北岸搬家到汝河南岸時,一路都帶著它們。2018年2月,楊萬喜把門板捐給了正陽縣檔案館。

那副深褐色的門板,多處殘損,只有門閂兩側,被磨得發亮,留存著一段無法磨滅的記憶。楊萬喜說,他想讓更多的人記著那場戰役,讓更多的人記著,今天的日子來之不易。

◎挺進大別山

秋陽燦爛,風吹過,汝河岸邊暖意融融。在黃劉營我軍指揮部舊址處,乘著一隻渡船,搖搖晃晃到了河對岸。下河埂,沿河邊荊棘小路,步行約800米,到達劉鄧大軍的強渡汝河處。

汝河南岸,樹木鬱鬱蔥蔥,高大的楊樹在秋風中搖擺著葉子,嘩嘩作響;北岸,除河沿有些樹木外,其餘的改作農田,農民早已播種上了小麥,田野間冒出了一層新綠的小芽兒,周邊一片祥和。

改道後的汝河,不似從前那般湍急,碧如藍天,靜若處子。鄭連峰說,汝河河床如今有50米左右,河面寬20多米,最深處6米,南岸的河沿,距離河埂高度有20米左右,相當陡峭。不難想象,當年大軍渡河時,該是何等慘烈。

我軍強渡汝河後,敵人又向南岸的小雷崗、大雷崗發起攻擊,企圖截斷我軍南下的部隊。我軍越戰越勇,敵人再告失敗。

汝河之戰勝利後,我軍於8月25日拂曉解放了息縣縣城,掃清了渡淮的最後一道屏障。26日,劉、鄧率六縱隊抵達淮河岸邊,與先期到達的二縱隊會合。下午,淮河水位開始回落。次日凌晨兩點,劉伯承親自查勘水情,果斷決定徒涉。27日清晨,劉鄧中路大軍5萬多人馬剛剛渡完,淮河水位陡漲,隨後趕到的國民黨軍只有望河興嘆。

當天,劉鄧大軍全部進入大別山區,開啟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我軍解放戰爭史上,提到戰略反攻,必然提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而提到千里躍進大別山,必然提到汝河之戰。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當事人不斷撰文回憶這段歷史。杜義德回憶說:“汝河之戰,是我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作戰,也是一場最激烈的作戰。”

81歲的村民餘桂香老人,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劉鄧大軍。當時,她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姑娘,那天早晨,她看到士兵在河堤上吃著小米飯,饞得直流口水。一位40多歲的解放軍大叔端著飯碗走到她面前說:“來,小妮,我給你倒點兒。”說著,就把她的木碗倒得滿滿的。餘桂香老人說,自己捨不得吃,端回家給了弟弟,弟弟那時才5歲,兩三口就把小米飯吃了個精光。

這時,她家門口的狗突然叫了起來,她出門一看,那位解放軍向自己家走了過來。他進了屋,解下身上的乾糧袋,遞到她爹手上說:“老鄉,這些糧食留給孩子吃吧,大人吃野菜可以,孩子不吃點兒糧食怎麼行啊。”說完,解放軍大叔放下乾糧袋就走了。她爹捧著乾糧袋,望著老兵的背影,流淚了。

餘桂香老人說,大軍渡過汝河後,她爹就幫助部隊打掃戰場。當時死的人很多,他們的任務就是掩埋犧牲的戰士。在那些犧牲的戰士中,她爹一眼就認出了那個送糧食的解放軍。他身上中了七彈,血把衣服都染紅了。她爹把那位解放軍的屍體抬回來,摘下家裡的兩塊門板,把他安葬在了汝河岸邊。每年清明,她爹都要去看看那位犧牲的戰士,燒燒紙,說說話。她爹臨終前特意囑咐兒子,每年清明節,別忘了看看解放軍大叔。餘桂香老人有些哽咽地說,後來弟弟也去世了,她的三個侄子就逢年過節到墳前憑弔這位解放軍。

寒來暑往,清明時節,更多的人會到汝河岸邊祭奠烈士,表達對他們深深的敬意。

71年轉瞬即逝,餘店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蛟停湖滯洪建設項目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工程,滯洪區群眾依託豐富的水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生活越來越富裕。行走在汝河岸邊的一個個村莊,滿眼綠色,樹木蔥蘢,流水潺潺,村民沿河而居,二層小樓舒適美觀。長眠於汝河兩岸的英烈們,看到今天的繁榮,一定會感到欣慰!

曾經暴躁不羈的洪河與汝河,經過多次治理,變得平靜溫婉,似兩條巨大的絲帶,環繞新蔡縣城東流而去,3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點綴其間,如一幅水墨畫。

當年,這裡的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助大軍渡河;和平年代,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正打贏一場脫貧攻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