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豫东调大戏《打金枝》,听听这是谁唱的?

中国不少地方戏均保留有传统剧目《打金枝》,其大意讲唐代宗时,汾阳王郭子仪八旬寿辰,七子八婿前去拜寿,惟三子郭暧之妻昇平公主恃贵不至,郭暧心下愧忿,回去怒打公主。公主哭诉于帝,郭子仪亦亲缚其子上殿请罪,代宗非但不加责罚,反而温语相慰,还给郭暧升官进阶。最后,在代宗和沈皇后的共同劝解下,小夫妻重归于好。此剧唱词轻快诙谐,情节简洁紧凑,结局皆大欢喜,故为百姓所喜闻乐道,在民间广为流传。

豫剧豫东调大戏《打金枝》,听听这是谁唱的?

此事新、旧《唐书》不载,《资治通鉴》载之,而史料的进一步来源,则为晚唐人赵璘所作的《因话录》,原文如下:

郭暧尝与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锡赉以遣之。尚父杖暧数十而已。

赵璘外伯祖柳并曾在郭子仪帐下任掌书记,据《因话录》所载,郭子仪对柳并颇为信任倚重,关系也比较密切,曾以汾阳郡王之尊,礼事柳并之母。柳并是赵璘外族长辈,其母赵夫人多半也出自赵家本族。赵璘凭借这层姻亲关系,故能多所获闻,在《因话录》中记载了多条郭子仪事迹,甚至涉及到郭子仪跟爱姬之间的秘闻琐事,自然也包括昇平公主和郭暧琴瑟不调这件事,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豫剧豫东调大戏《打金枝》,听听这是谁唱的?

关于郭暧,《旧唐书·郭子仪传》谓郭子仪共八子,暧排第六。《全唐文》中杨绾所撰《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谓郭子仪妻王氏生六子,暧排第四。殆郭暧以嫡子论,排行第四;嫡庶共论,排行第六。郭子仪除八子之外尚有七婿,而戏曲《打金枝》中讹作七子八婿。郭暧之卒年,《册府元龟》卷一百十谓:“(贞元)十六年九月壬寅,驸马都尉郭暧卒,罢九日宴会”,则郭暧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九月七日(公元800年9月28日)。《新唐书·郭暧传》载“(暧)卒,年四十八”,可推知郭暧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

关于昇平公主,据《新唐书·公主传》和《旧唐书·后妃传》,其母为代宗崔贵妃,其外祖母为杨贵妃之姊韩国夫人,而戏曲中谓其为沈皇后之女,显系附会。又唐代宗之沈皇后于安史之乱中陷于东都洛阳叛军之手,久无音讯,自代宗时遣使求访,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皆毫无所闻,故郭暧与昇平公主发生家庭矛盾时,沈后绝无可能主持后宫。《旧唐书·郭暧传》谓“昇平年亦与暧相类”、“昇平公主元和五年十月薨”,则其年龄大致与郭暧相同或略小,约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享年五十七岁。

二人结婚时间,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载:“永泰元年…七月…甲午,昇平公主出降驸马都尉郭暧”,可知为公元765年七月四日。此日,二人在长安光顺门行册礼。是时郭暧年13岁,昇平公主约12岁。另据《资治通鉴》系年,郭暧跟昇平公主琴瑟不调之事发生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之前,当时二人年龄至多不超过15岁,可谓皆少不更事,故郭暧敢讲“我父嫌天子不作”这样“无君无父”之话,昇平公主能做“奔车奏之”这样不计后果之举,二人的幼稚言行与其当时年龄相吻合。

豫剧豫东调大戏《打金枝》,听听这是谁唱的?

戏曲《打金枝》谓郭暧因昇平公主恃贵不为父亲行祝寿礼而动手打她,里面花旦振振有辞道“父王你想,咱家是君,他家是臣,这寿可拜不得!” 而在最早出处《因话录》中并未表明二人因何缘故琴瑟不调,且只是口角,不曾动手。戏曲里这段增饰情节,从史实角度来看,诚然不足为信,但另一方面,却也颇可觇见一时之风气:《新唐书·王珪传》载唐太宗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 尽管李世民在大臣王珪的奏请下,令公主对舅姑执盥馈礼 ,然而现实执行的情况想必不佳,故唐高宗才又在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颁布诏书指出当时公主面对舅姑仍存在严重违反礼法的行为,并责备此乃“以贵加于所尊”(《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二) 。唐玄宗时编纂的《大唐开元礼》更明文规定公主拜见舅姑时须早起沐浴更衣 。然而到了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昇平公主的异母兄长唐德宗却又一次下诏称:“爰自近古,礼教陵替。公主郡主,法度僭差。姻族阙齿胄之仪,舅姑有拜下之礼。自家刑国,有愧古人……俾亲执枣栗,以见舅姑。敬尊宗妇之仪,降就家人之礼”(同上) 。可见如何摆正公主和舅姑的位置在唐代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公主因其高贵出身而在婚后生活中仍然保有相当强的优越感,有唐一代,放纵跋扈的公主屡见不鲜,结合当时风气来看,昇平公主不拜郭子仪之事,未必不会发生。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昇平公主婚后17年,她又犯下过错,“坐事,留之禁中,暧亦不令出入” (《旧唐书·郭暧传》),情况看似比较严重,郭家也受到不少连累,当时“郭家大震恐,奸人幸其危惧,多论取夺其田宅、奴婢,郭氏惧不敢与争”(《册府元龟》卷一三四)。随后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朱泚之乱时,陷于贼手的郭暧与昇平公主设法逃奔奉天追随车驾,德宗嘉其忠诚,总算尽释前嫌(《旧唐书·郭暧传》)。

总地看来,昇平公主在成年以后并非骄纵跋扈之人。譬如她在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郭子仪正妻王氏逝世后,曲尽妇道,据《汾阳王妻霍国夫人王氏神道碑》,时年23岁的昇平公主“降天人之贵,从主妇之仪,手制衣衾,亲临祖载,自宫徂野,徒行号擗” ;又在大历末年为诸戚做表率,带头毁掉自家拥堵泾水的石硙,以便百姓灌溉农田 (《新唐书·公主传》)。郭暧与昇平公主日后感情亦好,生活颇有情趣,大历十才子常集其门下,宴集赋诗 (《旧唐书·李虞仲传》)。昇平公主为郭暧生有三男二女(《全唐文》卷七三八),其长女即为宪宗时郭贵妃,后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因为郭后的关系、郭暧和昇平公主身后分别被追封为太傅和齐国昭懿公主,可谓赠谥美显,生荣死哀。

尽管在戏曲舞台上,昇平公主和郭暧夫妻是故事的主角,矛盾冲突就围绕他们展开;可在历史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却是唐代宗和郭子仪君臣,昇平公主和郭暧婚姻的缔结,以及婚姻冲突的圆满化解,都是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完成。一般来看,这则故事只会增加人们对唐代宗“宽仁”和郭子仪“忠谨”的印象,然而若考索史料并设身处地,则会发现历史的印象与真相之间尚存距离。

昇平公主和郭暧,是李唐皇室和功臣勋贵的结合,若把这桩婚事放到安史之乱后期的大背景中看,就不难发现其历史含义。公元762年八月,唐代宗即位不久即将郭子仪解除军权,此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史朝义还占据洛阳。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结束;十月,吐蕃进逼,代宗奔陕,并不得不起用已赋闲一年多的郭子仪,郭子仪临危受命,克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京,赐郭子仪铁券并图形凌烟阁。公元764年正月,唐代宗为抑制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命郭子仪以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出镇河中;九月,郭子仪辞受太尉职;十月,仆固怀恩叛变,引回纥、吐蕃、党项等族大军南犯,郭子仪出镇奉天,坚壁退敌;十一月,郭子仪辞受尚书令职。公元765年七月,昇平公主出降郭暧;十月,仆固怀恩引少数民族联军卷土重来,郭子仪拉拢回纥共击吐蕃,迫其退兵(参见《旧唐书·代宗本纪》、《旧唐书·郭子仪传》、《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可见昇平公主出降郭暧前后,大唐帝国正危机四伏,战祸不断。册礼何以会匆匆选择此间隙?这和郭子仪当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史官曾盛赞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旧唐书·郭子仪传》),这话虽反映了郭子仪的卓越功勋和皇朝对他的特殊优宠,但若绳之史实,则所谓的“不忌”、“不疑”,皆非实情。郭子仪不但屡受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忌恨,而且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更都曾解除其军权(同上)。如果说德宗时郭子仪年已耄耋,享“尚父”之尊号,罢除军职,还于理可通;那么肃宗后期和代宗前期,正值天下扰攘,社稷丘墟之际,郭子仪却连遭闲置,则如何理解?代宗自陕还都后,慰劳他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同上)。这“用卿不早”的苦衷,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功臣之疑虑。然而在公元765年的情形下,郭子仪是唐代宗必须倚重的对象,此时一面是仆固怀恩、吐蕃、回纥的虎视眈眈,一面是已被封汾阳郡王,赐予铁券,并绘图凌烟阁的郭子仪,在恳辞太尉、尚书令后,对他实在赏无可赏。于是一桩体现皇帝拉拢和示好的姿态、利于巩固君臣关系的政治联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郭暧和昇平公主行大婚册礼时,13岁的郭暧远未弱冠,12岁的昇平公主亦未及笄,如此年龄即使在对早婚习以为常的唐代,也显得异于常轨,这亦体现了在当时紧张的政治、军事氛围中,代宗要和郭子仪加强凝聚,增进互信的迫切愿望。唐代宗有十八个女儿,当他与郭子仪联姻以后,郭暧立刻成为最受宠爱的驸马,《旧唐书·郭暧传》谓其:“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

面对郭子仪的负荆请罪,唐代宗能说出“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样看似通情达理的话,除了本身“宽仁”的个性以及事涉郭子仪须特殊对待外,郭暧年龄尚小童言无忌也是重要原因。尽管如此,代宗对昇平公主说罢便“泣下”,这显示了皇帝内心深处并不平静。倘若郭暧说这话时已经成年,那么故事的结局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毕竟如此大不敬之辞在历代皇朝都是被治以重罪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郭子仪来说,皇帝对此事可以装痴作聋,而他却万万不能。皇帝的宽容大度是一种姿态,郭子仪也要体现自己的姿态,他“杖暧数十”,表面是忠谨之举,实质是聪明之举,于此可看出郭子仪是多么善于为臣,或许这可为他虽受猜忌却最终免于鸟尽弓藏,得以安享富贵寿考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