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苏东坡,他的风光霁月给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层光环

上周,接连举办了《四月春膳》和闲雅小品丛书两场分享会。在现场,有很多读者问:怎样才是一个吃货的标配呢?

我举了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苏东坡和吃紧紧相连,且不说他曾写下的《老饕赋》、《菜羹赋》、《东坡羹颂》、《猪肉颂》、《酒子赋》、《蜜酒歌》和许多诗词,单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就有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玉糁羹”、“东坡芽脍”、“东坡饼”、“东坡酥”等等,除了一些食品是牵强附会、打着苏东坡的名字赚钱外,其他也无非是一些很平常的菜肴。比如“东坡肉”,无非就是红烧肉嘛,但是一旦与苏东坡的名字挂上钩,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是历史故事,人们就会牢牢记住。

老饕苏东坡,他的风光霁月给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层光环

这些菜肴,并非什么海参、熊掌之类的所谓“高档次”之物,它实际上是与苏东坡的乐观豁达、不惧逆境的精神紧紧相连的。它告诉我们,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怎么吃和怎么对待吃。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他:“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才气横溢、少年得志,他二十岁时与弟弟一起考中进士,自己名列第二。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了苏东坡的卷子,回家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是何等气度,又是何等心胸,也可见苏东坡的文才是多么出色。

老饕苏东坡,他的风光霁月给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层光环

只可惜苏东坡因为母亲病故,不得不回家丁忧守丧,当时没有留京做官。待他回到京师,先从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做起。等他周游一圈回来后,情况变化了,宋神宗继位,力图富国强兵,于是提倡激进改革的王安石进入权力中心。由于苏东坡与一批朝廷官员反对激进改革,纷纷受到排挤,多数被外放。

就这样,苏东坡开始了一生仕途坎坷的经历,他时而被拔擢到接近权利的顶峰,时而又被甩至瘴气充斥的荒岛。但在政治的漩涡中,他不曾随波逐流,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品格操守,光明磊落,光风霁月,超越于党争、利益之上,以至于搞得两边不讨好:新党上台,他认为新法侵害百姓利益,于是遭到打击;旧党执政,他力主采纳王安石变法中的合理部分,因而仍被排挤。

新法实行时,由于受到一帮小人的构陷,苏东坡的诗作被送到皇帝那里,罪名是污蔑皇帝和攻击新政。于是,苏东坡被关进人称“乌台”的御史台监狱。幸亏连神宗都不相信苏东坡有谋反之意,在恰值国丧之时,关押了四个月零二十天的苏东坡被放了出来。

在“乌台诗案”后,东坡被贬谪黄州,此时他已经44岁。朝廷给了他个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衔,实际上是被监视居住。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抵达黄州之后,当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房屋一间、地无一垄,于是他和家人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开垦了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他也因此有了“东坡居士”的新名号。他给秦观的书信中曾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用大竹筒别贮用不尽着,以待宾客。”相比当地的百姓,他还有微博的收入,但也要精打细算、节俭度日了。

老饕苏东坡,他的风光霁月给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层光环

经过一年的种植,苏东坡体会到农人的不易,所写的诗文与一般的田园诗境界迥异,而是充满了桑麻稼穑、耕作收获的辛苦和喜悦,如:“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沛然例赐三尺雨,造化无心怳难测。……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他还偶尔醉卧田间,支砖为枕,真的与农人同呼吸共命运了。

就是因为苏东坡的乐观主义,他走到哪里都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都能发掘出当地特色美食。看看他的诗文就知道了,比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菘养土羔,老楮生树鸡。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等诗句早已脍炙人口,咏之足可下酒。

现在名头叫得极响的“东坡肉”,工艺、配料自然是极其精细,做好后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它当初的诞生却非那般美妙。“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宋时羊贵而猪贱,当地人不会烹制猪肉,所以价格极其便宜,所以东坡居士发明了“东坡肉”,才得以每天早上都能煮上两大碗,吃得肚圆,以至于今天看到的东坡小像都是微胖的。

老饕苏东坡,他的风光霁月给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层光环

我们都觉得苏东坡在黄州吃着“东坡肉”,日子过得蛮逍遥自在,实际上他带领全家开荒种稻,所得也仅够果腹而已。元符三年八月,苏东坡这样自况:“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进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写下如此《猪肉颂》,乃因苏东坡达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