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蘇東坡,他的風光霽月給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層光環

上週,接連舉辦了《四月春膳》和閒雅小品叢書兩場分享會。在現場,有很多讀者問:怎樣才是一個吃貨的標配呢?

我舉了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蘇東坡和吃緊緊相連,且不說他曾寫下的《老饕賦》、《菜羹賦》、《東坡羹頌》、《豬肉頌》、《酒子賦》、《蜜酒歌》和許多詩詞,單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菜餚,就有 “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玉糝羹”、“東坡芽膾”、“東坡餅”、“東坡酥”等等,除了一些食品是牽強附會、打著蘇東坡的名字賺錢外,其他也無非是一些很平常的菜餚。比如“東坡肉”,無非就是紅燒肉嘛,但是一旦與蘇東坡的名字掛上鉤,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是歷史故事,人們就會牢牢記住。

老饕蘇東坡,他的風光霽月給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層光環

這些菜餚,並非什麼海參、熊掌之類的所謂“高檔次”之物,它實際上是與蘇東坡的樂觀豁達、不懼逆境的精神緊緊相連的。它告訴我們,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是怎麼吃和怎麼對待吃。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評價他:“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才氣橫溢、少年得志,他二十歲時與弟弟一起考中進士,自己名列第二。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他看了蘇東坡的卷子,回家對兒子說:“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這是何等氣度,又是何等心胸,也可見蘇東坡的文才是多麼出色。

老饕蘇東坡,他的風光霽月給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層光環

只可惜蘇東坡因為母親病故,不得不回家丁憂守喪,當時沒有留京做官。待他回到京師,先從大理評事、鳳翔府判官做起。等他周遊一圈回來後,情況變化了,宋神宗繼位,力圖富國強兵,於是提倡激進改革的王安石進入權力中心。由於蘇東坡與一批朝廷官員反對激進改革,紛紛受到排擠,多數被外放。

就這樣,蘇東坡開始了一生仕途坎坷的經歷,他時而被拔擢到接近權利的頂峰,時而又被甩至瘴氣充斥的荒島。但在政治的漩渦中,他不曾隨波逐流,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品格操守,光明磊落,光風霽月,超越於黨爭、利益之上,以至於搞得兩邊不討好:新黨上臺,他認為新法侵害百姓利益,於是遭到打擊;舊黨執政,他力主採納王安石變法中的合理部分,因而仍被排擠。

新法實行時,由於受到一幫小人的構陷,蘇東坡的詩作被送到皇帝那裡,罪名是汙衊皇帝和攻擊新政。於是,蘇東坡被關進人稱“烏臺”的御史臺監獄。幸虧連神宗都不相信蘇東坡有謀反之意,在恰值國喪之時,關押了四個月零二十天的蘇東坡被放了出來。

在“烏臺詩案”後,東坡被貶謫黃州,此時他已經44歲。朝廷給了他個黃州團練副使的虛銜,實際上是被監視居住。他知道自己的處境,寫下“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的詩句。抵達黃州之後,當地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房屋一間、地無一壟,於是他和家人在黃州城東門外的小山坡上開墾了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他也因此有了“東坡居士”的新名號。他給秦觀的書信中曾說:“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用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著,以待賓客。”相比當地的百姓,他還有微博的收入,但也要精打細算、節儉度日了。

老饕蘇東坡,他的風光霽月給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層光環

經過一年的種植,蘇東坡體會到農人的不易,所寫的詩文與一般的田園詩境界迥異,而是充滿了桑麻稼穡、耕作收穫的辛苦和喜悅,如:“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平生懶惰今始悔,老大勸農天所直。沛然例賜三尺雨,造化無心怳難測。……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明年共看決渠雨,飢飽在我寧關天。誰能伴我田間飲,醉倒惟有支頭磚。”他還偶爾醉臥田間,支磚為枕,真的與農人同呼吸共命運了。

就是因為蘇東坡的樂觀主義,他走到哪裡都能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都能發掘出當地特色美食。看看他的詩文就知道了,比如,“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黃菘養土羔,老楮生樹雞。未忍便烹煮,繞觀日百回”、“鮮鯽經年秘醽醁,團臍紫蟹脂填腹。後春蓴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勝肉”、“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等詩句早已膾炙人口,詠之足可下酒。

現在名頭叫得極響的“東坡肉”,工藝、配料自然是極其精細,做好後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它當初的誕生卻非那般美妙。“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宋時羊貴而豬賤,當地人不會烹製豬肉,所以價格極其便宜,所以東坡居士發明了“東坡肉”,才得以每天早上都能煮上兩大碗,吃得肚圓,以至於今天看到的東坡小像都是微胖的。

老饕蘇東坡,他的風光霽月給所有食物罩上了一層光環

我們都覺得蘇東坡在黃州吃著“東坡肉”,日子過得蠻逍遙自在,實際上他帶領全家開荒種稻,所得也僅夠果腹而已。元符三年八月,蘇東坡這樣自況:“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寫下如此《豬肉頌》,乃因蘇東坡達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