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当我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却能来这儿工作时,不知有多少人吃了一惊。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读职业高中。3年职高项目结束,我申请进了一所应用科学大学,1年后又决定休学。之后5个月,我去了德国,提高自己的德语,接着申请了这个项目,到这里工作。”

谈起自己的教育和项目经历,诺米 (Noemie) 相当认真。她来自瑞士法语区的纳沙泰尔市,6个月前通过纳沙泰尔政府的一个项目,来到瑞士中心实习。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纳沙泰尔、日内瓦、苏黎世

性格开朗的她很快融入了中国的新环境,微信、外卖各种手机软件用得十分顺手。工作上,她也非常负责,有自己的想法,且执行力强。被问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职高时,诺米坦率地说,她想获得更多职业技能,职高显然更适合自己。

现在实习结束,她去了日内瓦的瑞士联合银行 (UBS) 工作。这个项目将持续18个月。

有着类似路径、经历却又截然不同的是瑞士中心的另一位夏季实习生菲利普(Philippe) 。他来自瑞士德语区的苏黎世,来中国实习前是瑞士普华永道 (PwC) 的一名学徒。

与诺米类似,菲利普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职业高中;不同的是,有点类似体育生的他还接受了专业的体育训练。职高的前2年,60%的时间他在课堂里度过,40%在足球场;到后2年,40%的日子他还在训练,但其余时间学习的场所已从学校转到普华永道。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菲利普所在的职业高中

本次夏季实习结束后,他会回到普华永道,同时继续求学,为未来进入大学做准备。

如果将求学比作在森林里探路,中国的教育体系某种程度上为这座森林设计了2条路:一条通往“学术”,一条指向“职业”。在大部分人眼中,踏上“职业”是没能上岸“学术”的无奈之选,因此一条路上往往摩肩接踵,而另一条避之犹恐不及。

相比这种单一而稳定的路径体制,瑞士的教育体系则更显平衡和灵活。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为代表的瑞士高校改变了美英两分(前十强)天下的局面,展现着瑞士强大的学术教育和科研能力,而支撑起瑞士教育另半边天、成为瑞士教育主流的还有他们的职业教育。

在这里,“学术”与“职业”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只是适合之别。同选择“职业”的诺米和菲利普,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决定。事实上,2/3的瑞士年轻人在念完初中(即完成义务教育)后都选择了职业教育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VET),这一比例多年来维持稳定。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2015年瑞士高中入学人数(数据来源:瑞士联邦数据统计局,2017年)

其中绝大部分的VET项目属于双轨制,即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做学徒,比如菲利普所接受的职高教育。

多元的学习路径组合、以劳动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塑造、还有三方参与的供需格局形成了瑞士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让诺米和菲利普坚定自我选择的同时,又不断探索其他的可能。

“职业”到“学术”的灵活转换

许多瑞士学徒会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职业这条路径,是因为到15岁已经厌倦了上学,而职业培训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然而,完成学徒教育,工作了一两年后,他们又受到启发,回归高等教育和培训。

瑞士职业教育的“透气性”便体现在这里。如果感觉现阶段的自己与当前的环境不适,可以按下暂停键,出去“透气”过渡,之后再延续向上轨迹。除了纵向的升级,也可以横向的转换,实现从“职业”向“学术”的改变。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瑞士教育系统-路径图(从下至上义务-中等-高等教育,从左至右职业-普通教育)

对一名职高学生而言,如果毕业获得联邦VET文凭 (Federal VET Diploma) 后想继续深造,他可以有3个选择:循着常规轨迹,进入高等职业教育 (tertiary-level professional education);参加联邦职业会考 (Federal Vocational Baccalaureate),通过后便可申请各类应用科学大学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在通过会考的基础上,准备大学能力测试 (University Aptitude Test),从而打开2所联邦理工学院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或10所州立综合大学 (cantonal university) 的大门。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2016年三种考试/文凭的通过人数(数据来源:瑞士联邦数据统计局,2017年)

诺米曾经便是选择了2号路线。“瑞士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如果你上的是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任何大学;如果上的职业高中,也仍然有机会上大学,一些6个月或1年的项目可以实现这种过渡,比较难但是可行。”

总体而言,这种教育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让你发挥个性,根据自身定位找到适合的学习路径。

“软硬皆施”的技能塑造

瑞士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劳动市场高度关联,一方面是为培养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劳动市场对专业岗位的需求。这种紧密的联系是瑞士青年的失业率在欧洲地区保持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2015年,25-34岁完成双轨制项目的年轻人的就业率为89%,这一比例高于奥地利、法国或德国,也高于瑞士非职业教育的就业水平,甚至高于瑞士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率(88%)。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2015年奥地利、法国、德国、瑞士四国25-34岁仅受过高中教育人群的就业情况

职业项目的毕业生中,33%取得了工商行政和法律文凭,同等比例的人取得了工程、制造和建筑文凭,另有14%在卫生保健和9%服务。这样的比例关系恰好反映了瑞士的优势产业领域和相对应的市场需求。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2015年瑞士职高毕业生获得的文凭类型(数据来源:经合组织,2017年)

这些大类中,大约有230种不同的职业项目可供选择。除了针对性的专业“硬”技能,这些项目也覆盖了通用型“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学徒的沟通、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是各类项目的培养目标之一。

所以,如果有机会遇见瑞士的学徒,你会发现:他们可以很完美地用英语向你展示工作,而英语并不是瑞士的官方语言,很可能已是他们的第三甚至第四外语。

“三分鼎立”的平衡体系

瑞士的学徒市场存在两方力量:供应方(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和需求方(年轻人寻求学徒岗位)。供需的变化会对学徒市场产生影响,因素包括:供应方面,劳动市场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波动、公司的意愿度和接收能力;需求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的志愿意向等等。

在维护供应的平衡方面,三方角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邦政府机构 (Confederation)、州政府 (Cantons) 分别是统筹管理、监管落实的两方,包括企业在内的专业组织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则是负责设计与开发项目的第三方。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如果将这三个角色嵌入学校的场景内,那联邦政府机构类似校长,州政府是教务主任(26个),而企业等有如班主任(约占瑞士企业总数的40%)。

企业的高度参与是瑞士职业教育模式的一大显著特点。对瑞士企业来说,教育培训年轻人不仅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是投资未来的人才。在多向的共同动力下,瑞士的学徒市场保证了供需的稳定,也强化了质量。人力资源的均衡和针对性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企业精进技术、持续创新。


瑞士2/3的学生当学徒:教育的选择与平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项目实践

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部分,是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贡献者。个体有机会接受更多元的教育资源后,也能在标准化的课堂模式之外,获得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创造不尽相同但都受到尊重的社会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