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关东军为何不南下,一直死磕东三省?

颜丶颜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在14年抗战中,关东军虽然并未大规模全建制的南下,但是,日军始终没有停止从关东军中抽调兵力。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南下,发动对热河和长城的进攻,就是以关东军为主力。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所谓蒙疆兵团,也是由抽调的关东军组成。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被抽调到日本关东军的人数更为庞大。因此,到了抗战末期,日本关东军虽然编制数量和人数变化并不大,但是精锐部队和所有重武器几乎都被抽调一空,日本关东军也因此空前虚弱。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时,能够势如破竹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作为日本陆军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极盛时坐拥上百万兵力,更拥有最先进的装备。但是,日军这支所谓“皇军之花”,却从未全建制大规模南下,始终驻扎东北,直至日本全面投降。为什么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始终死磕东北呢?

第一,日军一直有“北上”的念想,试图北上占领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在苏德战场最危机的时刻,斯大林不但没有抽调苏联远东军区的兵力,反而在兵力极度几个紧张之时,增兵远东。斯大林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位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趁机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

斯大林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日本保持如此精锐和庞大军力的关东军,除了防范苏联之外,日本也的确一直有趁机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的野心和计划。1939年5月,日本与苏联在诺门坎发生的战斗,其中未必没有日本关东军向苏联试探的原因。

第二,为了维持占领东北三省这一块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殖民地。东北三省是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之一,不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比之资源匮乏,地域狭小又地处海岛的日本本土,东北拥有太多的优势,因此,日本为了占据这块儿最理想的殖民地,一直驻扎着最精锐的日本关东军。



而面对苏联在远东地区驻扎的上百万军队,日本其实也与苏联有着同样的担忧,日本也十分担心苏联百万红军突然南下进攻。为了能够防御苏联可能的进攻,他们被迫驻扎了兵力相当的关东军作为防范。因此,互相忌惮,又毫无互信的日苏双方,被迫在远东地区各自驻扎百万规模的兵力对峙。

第三,抗战14年期间,并不是每一个时期,日本关东军都是百万大军的规模。我们通常印象里的日本关东军,是在1942年时的关东军,此时的关东军是日本战斗力最强,装备也最为先进的部队,拥有31个师团,11个坦克旅团和两个航空师,规模高达120余万人。



但在这之前,日本关东军的规模并不庞大。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的日本的关东军,人数只有16000余人,哪怕加上在乡军人和武装侨民也不过2万余人。而此后,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关东军的部队也只有10万余人。为了防守东北、镇压各地的抗日活动,日本关东军并没有足够的余力大规模南下。

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面对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咄咄攻势,日本关东军不断被抽调,重型武装武器装备也几乎被抽调一空。到二战末期,日本关东军虽然仍有70余万,但是不过是一个空壳罢了,这70余万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已经不堪一击,自然也无南下的可能和必要。




第四,东北三省的抗日活动,牵制了大量日本关东军。为了镇压东北三省从未断绝的抗日活动,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一刻起,日本关东军就从未停止在东北三省内与抗日队伍的战斗。虽然张学良率东北军不放一枪撤入关内,但是东北人民却从未放弃过反抗。从抗日义勇军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的抵抗从未停止。而这些抗日活动,也极大的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兵力。


鸢飞九天2018


在抗战时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万人,即使到了二战末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吃紧,也有近70万的关东军不南下,一直死磕在东三省。究其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日本关东军事是日本陆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老牌部队。它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因侵占我国的辽东半岛并改名为“关东州”,而被命名为“关东军”。在小鬼子的陆军中,关东军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有“皇军之花”之称。它极盛时有120多万人,即使二战末期也有近70万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9年,日本选择了“北上”战略企图与法西斯德国东西夹攻苏联,但在诺门坎战役被苏军狠揍,从而放弃了“北上”战略,选择了“南下”战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被调往到太平洋战场,并且后来基本成为了美军的炮灰了。1945年,苏军百万雄师进攻东北,70万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于8月22日,近60万的关东军投降。



在二战末期,日本太平洋战场吃紧,在东北70万的关东军不南下,一直死磕在东三省,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苏联的威胁,1939年关东军发动了诺门坎战役,被苏军狠揍了一顿,当时苏联很生气,但碍于当时德军才是苏军的大敌,而没有撕破脸,但日本深知苏联一旦腾出手一定会收拾自己,并且此战也显示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让日军也很忌惮,因此他们不仅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军队防范苏军,而且还修建了许多要塞和地堡来防御。

二是当时日本将中国东三省视作其粮食基地和资源基地,并且还有近百万的日本侨民,为了保证这个战争后方基地以及日本侨民的安全,必须要在东三省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足够数量的军队来维护稳定。三是想南下也南下不,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的主力被调往到太平洋战场,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在二战末期,看似关东军有70万人,其中至少有25万人直接从日本侨民中抽调而来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并且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甚至直接抽调伪军的武器战备,战斗低下,想南下也南下不了呀!



在1945年,近60万的日本关东军投降后,这些俘虏被苏军带到了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这些曾经凶神恶煞的小鬼子被调教成了温顺的小绵羊,并且爽的一批,最后无数人留在那片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这也算报应吧!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日本有句话,叫“宁丢本土,不丢满州”。

为什么?日本本土四岛,火山喷发,地震频发,台风海啸,土地贫瘠,几乎什么资源都没有。而中国东北,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森林煤矿,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日幕府时期,就一直想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妄想侵占我东北地区。甲午战争后,更是妄想让清政府割让东北,因为东北是清的“龙兴之地”,怎么都不肯,加之那时还是沙俄的势力范围方才作罢。

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日本开始大量获得东北利益,修铁路,开工厂。以保护侨民,资产和路权的名义,在东北驻军。这时叫东北驻屯军,是关东军的前身。兵力2万多人。

九一八后,日本国内大量部队涌入东北,关东军成了侵略中国的集兵之地,高达一百多万。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关东军大量部队入关南下,成为侵华日军主力。所以关东军不是没南下,而只是调走一批,再从本土调入一批,关东军番号未变而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入侵东南亚,又是从关东军中抽调大量部队参战。

到战争后期,日本战争资源逐渐枯竭,关东军编制上虽还有70万之重,但老兵已经很少,大部份是从国内新征召的新兵,甚至不少少年兵。其战力与最初的关东军己有了云泥之别。在苏联军队进攻东北时,如摧枯拉朽般,一败涂地。



所以关东军只是一个驻军名称,铁打的营盘流水兵,不是死磕东北。


净月暖阳


关东军,最初是日本驻扎在大连的3个师团,总兵力不到3万人,关东军的成就还是拜张学良张少帅所赐,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枪不放,他爹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硕果累累的东北拱手相让给了日本,次年2月整个东北相继沦陷。关东军受于张少帅所留下的“礼物”,由最初不到3万人的部队瞬间发展到了百万人的精锐部队部队,从此嚣张跋扈,还多了个“皇军之花”的称号,张少帅可以说“功不可没”。

日本窥视东北已有多年,从日俄战争开始就想把东北占为己有,东北肥沃的土地不仅可以解决日本岛国资源匮乏的问题,特别是粮食,还可以为日本提供战略物资保障,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关东军一直重兵盘踞东北,不容有失,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苏联人的威胁,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日本人记忆犹新,见证的苏联人的实力;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东北抗联、尽快把东北殖民化,以达到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关东军早已派不少部队入关参与不少战役,例如参与了九一八事件的熊本师团和京都师团,七七事变后都被调入华北战场,一直充当侵略中国的先头部队,都参与了南京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都有关东军的身影。所以说关东军没有南下,这个问题是不成立。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南下作战的部队节节败退,日本兵源严重不足,1943年下半年后,关东军主力全线调往太平洋战场作战,但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在海陆空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南下作战的关东军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大都龟缩回了日本本岛,从此一蹶不振,此时的关东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以致于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乱中组建的70万的关东军犹如待宰的羔羊,不堪一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还有一部分关东军仍在负隅顽抗,最终被苏军一一消灭殆尽,关东军也就此灭亡。



赛门军略


关东军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直驻扎在东北三省,即使在太平洋战争告急的情况下,关东军在东北仍然有七十万人。关东军一直不南下,原因我认为有下面几个。

一、东北三省广袤富饶,日本一直想将东北彻底变成日本的地盘。日军占领东北之后,源源不断移民到东北,就是想彻彻底底控制东北。日本只是一个岛国,最缺乏便是资源,而东北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后面一系列战争,东北提供的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苏联在北方陈兵百万,日本感到巨大的威胁。苏联和日本其实一直在互相提防,他们都害怕对方突然进攻,因此时刻都得抵挡对方。


三、东北虽然长期被日本控制,但却从来没有放弃抵抗。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在东北袭扰日军,破坏日军的重要设施,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在东北有很大日本侨民,因此关东军还需要防御东北抗日联军的进攻。


麦地传奇


东北太富庶了,可以说在二战时期,东北就是日本的战略纵深,那是豁出命都要保护的地方。

东北首先一定要维持好治安,你以为日本人在东北就安稳啊!各路抗联和义勇,甚至土匪都多的是,这给了东北的日军很大的牵制。而且你更不要忘了,中国的正规军打到东北的可能性可能不大,但是北边还有个苏联呢!苏联在提防日本人北上,日本人也怕苏联南下啊,诺门罕战役打得一塌糊涂你还不防着苏联人?什么,你说有《苏日互不侵犯条约》?那这个条约你信吗?

日本人是不是浪费兵力呢?现在看还真不是,你别忘了压垮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不是原子弹而是苏联撕毁条约进攻中国东北,你想想如果日本人在东北的实力不够,苏联会不会提前几年就发难呢?


国史拾遗


在抗战中,日军高层指挥并不统一,而且更多是被下层带着走,所以经常会出现令人诧异的作战方式。

1、关东军挑起了九一八

现在已经比较清楚的是,驻扎在海外的关东军总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抵御俄国。

所以就有了下克上,不听东京的命令,直接发动了九一八,进而扩大化,占了整个东北。

(九一八事变)

在1933年,更是宣称热河是他们的领土,直接攻击热河,并攻击到了关内。算上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日军基层就用的这种蚕食策略,迫使东京予以默许。

2、抗战中的没计划

攻击中国,日本并没有完整的战略部署与执行。卢沟桥僵持,就大举增兵卢沟桥。在北方战场占据优势后,派兵加入淞沪战场。

(抗战)

在武汉战役后,进入僵持状态。又要迫使国府投降,就开始了围困战略,厦门、广西、越南、缅甸都要占领。

而随着行为的扩大,和美国的冲突就不可避免,那就对美国开战了。

3、关东军在等谁

日军在占领东北过程中阻力并不大,真正带来影响的是抗联,让日本在东北兵力急剧增长。

在抗战开始后,关东军部队部分南下作战,但更多的是防备苏联。

之后,更是引起张鼓峰、诺门坎战役,虽然被打疼了,但打的心还在;虽然签了条约,但谁都知道条约就是一张纸。

(诺门坎战役)

在苏德战争开始后,日本人又搞了关东军特大演习,就是准备北上。

因为陷入太平洋战争,精锐就消耗到了那里。

总结:

日本人关内战场、关东军、海军的太平洋,基本都是各有战略,而且前线军人更有想法。直接将政治玩成了战争的延续,不完蛋才怪。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们仔细看了一下日本侵华历史,日本对华政策的蚕食,而不是速取。是诱降,而不是武力速胜。那么后来的形式的演变使日本侵华使用武力,而日本认为中国不堪一击,使用60万人足够。这样组织了三个派遣军,华北派遣军20万,华中派遣军30万,华南派遣军10几万。当华中派遣军打倒武汉时,开始诱降蒋介石,诱降国民党。国民党许多地方政府成为日本管辖区的治安政府,管理当地治安。也就是伪军,伪政府。所以这时候满洲的关东军日本不用。主要是防止苏联南下救中国,因为苏联的空军已经大规模的进入了中国长江流域,对日本作战。中国的东北地区必须保证日本的存在。因为日军的粮食生产大部分来自东北地区和台湾地区。而台湾地区日本认为是安全的,菲律宾的美军和英军和澳大利亚军队,不敢动。当时的日本处于旺盛期,美军还不敢冒犯日本。当日本军队在中国被死死拖住,耗尽了所有时,美军看到了机会。但是东北地区日本的关东军是处于备战状态,随时随地准备对苏联作战。


宝树白石34222787


要搞清一个知识点,即关东军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庞然大物,也并非始终是“总军”级别,这支部队的所辖总兵力是不断变化的,也恰恰反映了二战日军的编制扩大历程。关东军正式成军始于1919年,前身是1905年所设之“关东都督府陆军部”,下辖陆军一个师团、六个独立守备队(大队级)以及炮兵队和宪兵队。



(九一八事变时司令本庄繁中将)

日军常备师团的非战时编制只有12000人,因此这时候的关东军兵力是有限的。无论是1928年炸死张作霖时期还是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期间,就这么点兵力,16000人上下。

勘误,“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关东军的主力第2师团并非特别调来,而是恰好轮值,因为日军为了培训各个常备师团,对关东军所辖这个师团采取轮换制,仙台师团赶上了而已,并非什么传说中故意调来的“耐寒”部队。





(伪满洲国成立司令武藤信义)

这个时候的关东军只是一个“军”的级别,并且只以一个师团为基干,老大称为“关东军司令”。到发动侵略东北的战争时,由于各地东北军、义勇军纷纷抵抗多达30万人,关东军吃不消,拼命要求东京增加援兵,到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时,关东军已经扩充到四个师团、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二个骑兵旅团,总兵力超过10万人,才有能力发动对热河及长城沿线的进攻,以及镇压各地的抗日势力。

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关东军下辖(第1、第2、第3、第12)四个师团、两个独立混成旅团、两个骑兵旅团和5个独立守备队(旅团级)、一个飞行团。



(南次郎)

“七七事变”爆发后,关东军曾抽调部队南下增援,仅到达平津地区就有关东军的两个独立混成旅团,进攻山西时又抽调第2和第5旅团及两个支队组成的“蒙疆兵团”协助板垣第5师团的进攻(比如有名的堤不夹贵支队),司令官是东条英机。上述南下的总兵力接近30000人,约占关东军此时总兵力的30%,所以说“死磕”东北也是不准确的。台儿庄大捷后,新任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司令东久迩宫亲王深感兵力不足,再次向日军大本营请援,关东军又从第2师团等部抽出约10000人加强第二军。

1938年初关东军开始升格为“方面军”级别(名字不换),开始增设第三(多田骏)和第四(中岛今朝吾)这两个军的番号,至1938年7月调整完毕,兵力已达9个师团。升格的主要因素第一是警戒苏联,因为日军高层始终担心苏联会出兵助战;第二是东北抗日主体已演变成“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力和凝聚力远甚之前的松散义勇军,日本人把“满蒙”看成维持战争的生命线,当然要玩了命的维持“治安”。



(诺门坎战败时司令植田谦吉)

当年7月发生“张鼓峰事件”,你说苏联战略试探也好,说牵制关东军不能南下也好,总之东京大本营神经的不行,发疯般向东北增兵。至1939年“诺门坎战役”后达到高潮,关东军又新设了两个军的编制以及若干独立警备队,主力部队增加到12个师团。(诺门坎战败,司令官植田和参谋长矶谷双双被撤)

因此武汉会战期间,关东军确实没有抽兵南下,但集中用于“讨伐”抗联的部队高达30万人,这也是东北抗联最艰苦的时期,也足以证明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作用。但日军一度从关东军调来精干军官,比如武汉会战期间的冈村宁次和后来的横山勇。





(升为总军时司令梅津美治郎)

1941年6月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日本高层纠结于“北上”还是“南下”之时,关东军开始做进攻苏联的兵力集结准备,并举办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关特演”,按日军参谋本部的对苏作战计划,关东军需要增兵至25个师团(从本土调入7个、从关内调入4个,还需要从关内调动1个师团为总预备队),但是中国关内战场打的热火朝天,日军可以抽出的兵力有限。最要命的还是战略资源问题,此时关东军的储备粮食仅够16个师团使用二个月,汽油够用五个月,弹药尚不足一个会战份,日本人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看看地图很清楚,从苏联远东打到欧洲部分有多么的遥远,缺乏粮食和汽油的日军如何与装备远优于中国军队的苏联红军作战?况且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宣布钢铁和石油禁运,日美谈判正在进行中,所以日军大本营思来想去,给出了进攻苏联的三个先决条件:1、远东苏军大幅减少;2、德军攻陷莫斯科;3、日美谈判取得进展。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三个条件都未得到满足,于是日本人决定“南下”了,如果再得不到石油等资源,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都得趴窝。



(投降时总司令山田乙三)

实际上这一时期,日苏之间陷入“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怪圈,苏联人担心日本趁火打劫,日本人害怕苏联借机宣战,因此关东军增兵仍在继续,并且修建了大批要塞。到1942年10月,关东军正式升格为“总军”级别,增设下属的方面军建制,老大改称“关东军总司令”,兵力突破24个师团和若干守备队接近85万人,这是关东军兵力的峰值,我们通常认为的关东军兵力强大其实是这一时期,它既没有向太平洋战场大规模投入,也没有成建制增援关内,以对苏作战为第一要务。

然而从1943年初开始,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走下坡路了,同时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使日本彻底放弃了对苏作战,关东军主力师团大批调赴南洋;1944年为执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关东军又抽调第6军和第20军约20余万人南下关内战场,这已经是“死磕”华北和华中了;到1945年随着太平洋战场的惨败,关东军又被抽走13个师团和所有重武器部队,要么远赴南洋诸岛送死,要么转运回国准备“本土决战”。



(关东军向苏军投降)

此时的关东军虽经大力补充,却全都是新兵或超龄兵部队,师团番号基本都是30以后甚至100以后,尽管维持着24个师团约75万人的架子,其实外强中干,连武器装备都不充足,早已不是什么“皇军之花”了。

关东军也不算被苏军“歼灭”的,苏联红军进攻东北仅一周后日本即宣布投降,只来得及干掉了8万多人,大部分是投降的,所以才俘虏了59万余人遣送西伯利亚,死在冰天雪地6万多,也是活该。

(关东军司令部)


度度狼gg


不请自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日本二战时期军队的常设编制和非常设编制。二战时期,日军的常设编制是师团,而军一级编制均为非常设编制,会根据战略不同或战役需求进行临时拼装。


了解了上述问题,各位就应该清楚我要说什么了。1941年苏德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关东军确实很强悍,下辖: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上述皆为日本甲种师团。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日本防守东北的压力降低,加之太平洋战场的形式急速恶化,日本只能将甲种师团纷纷调去面对美国,到1945年苏联向日本宣战之时,关东军下辖师团已经变为如下新编师团:第39师团、第63师团、第79师团、107师团、108师团、112师团、117师团、第119师团、122师团、123师团、124师团、125师团、126师团、127师团、128师团、134师团、35师团、136师团、138师团、139师团、148师团、149师团。


所以关东军的名字虽然一直在东北,但其实质在太平战场爆发后就已经开始变化了。同时这种变化,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抗日力量与日军的实力差距有多大。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日军在中国大陆地区再无甲级师团存在,但是我抗日军民依然艰苦的抗击了近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