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大公,就在七夕這天送TA暫停業務一年

2018年8月17日,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情人節,在這一天,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對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資信”)高調“示愛”,宣佈暫停其評級業務一年,大公資信稱將在監管指導下按要求逐項對照徹底整改。

愛大公,就在七夕這天送TA暫停業務一年

大公資信成立於1994年,具有中國政府特許經營的全部資質,是中國認可為所有發行債券的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的權威機構,2002年開始大打民族品牌,在評級界做的風生水起,儼然已是老大哥的地位,相比於其他評級機構,大公資信給予的評級更受投資者青睞。直到2018年的七夕,評級老大哥轟然倒塌,形象瞬間瓦解。暫停業務的消息一出,各媒體和公眾號關於大公資信的質疑和吐槽如潮水般湧現,將大公資信的黑歷史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之勢呈現在大家眼前。這個曾經被稱為業界標杆的評級機構,頃刻間變成了一手收黑錢、一手出報告的奇葩存在。

I.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並售賣數據系統

交易商協會公告稱: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評級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

就單單在提供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就已經違背了信用評級的獨立性原則。還有消息稱,大公資信在為部分企業提供評級服務的同時,會向企業售賣一套名為“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系統”的數據管理諮詢系統,有人爆料這套系統的費用是970萬元,後續每年收取系統服務費80萬元,相比於一份40萬元的評級報告,這套系統才是大公資信進行服務的重點吧?

據說監管部門已查證目前有26家企業購買了大公旗下的諮詢軟件,同時購買了大公資信的上調企業信用評級服務,嗯???對,沒有看錯,是購買了“上調企業信用評級服務”,言簡意賅,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II.捉摸不透的信用級別

2018年8月1日,交易商協會發了《2018年第二季度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該通報就2018年二季度5家發行人付費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資信、上海新世紀和東方金誠)市場表現及合規情況進行了總結。根據通報,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續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開發行主體共計1744家,AA級、AA+級、AAA級佔比分別為37.67%、32.57%、26.61%;AA+及以上發行人佔比59.17%,同比上升3.85個百分點。分機構看,各家所評AA+及以上發行人的佔比均同比上升,其中大公資信和上海新世紀升幅最高,分別上升8.06個百分點和6.49個百分點;次之為東方金誠,上升5.46個百分點;聯合資信和中誠信國際分別上升4.78個百分點和3.02個百分點。

通報還稱,個別機構評級穩定性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級別向上躍遷情形顯著,

大公資信2017年年初所評AA+主體在1年期內向AAA級遷移的比率達18%,上海新世紀的該比率為13.07%,其他評級機構該比率均在7%以內。

大公資信評級遷移的比率大大高於其他家,以目前正處於風口浪尖的新光集團為例,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自從17年下半年就由於主體流動性問題被機構投資者質疑,新光集團發行的多隻債券早已被市場視為垃圾債(說好聽點叫“高收益債”),2018年8月17日“15新光02”的中證估值收益已達到61.29%,中債估值收益率已達到131.70%,新光集團其他債券的中債估值收益率也已經突破100%。儘管如此,大公資信和聯合資信依然給予了新光集團主體AA+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而鵬元資信給予新光集團的評級仍維持在AA,評級展望為穩定,與大公資信和聯合資信的評級形成倒掛。

早前更有市場傳聞,獲得恆豐銀行100億元授信和鄒平政府力保後的西王集團,還是被大公資信調低了主體評級,背後原因就是西王集團拒絕了與大公資信近千萬元的其他交易。

這太平盛世,這郎朗乾坤,為何連信用評級都讓人捉摸不透呢?

III.大公資信對美國主權評級調整為負面

今年1月16日,大公資信發佈《美利堅合眾國主權信用評級報告》,大公資信決定將美利堅合眾國(以下簡稱“美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由A-下調至BBB+,評級展望負面。大公資信認為美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長期負向作用使美國中央政府償債來源繼續惡化,且這一趨勢因政府大規模減稅呈加速之勢,對債務經濟模式的愈加依賴將持續削弱中央政府償債能力。

美國主權評級關注點如下:

1、美國政治生態和信用生態對經濟基礎的長期負面影響導致中央政府償債來源持續惡化,這一狀態將會長期存在。

2、大規模減稅直接減少中央政府償債來源,進一步削弱政府償債基礎。

3、用增加債務收入彌補減稅帶來的財政缺口勢必加劇中央政府信用風險。

4、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將導致中央政府償債能力持續下降。

嗯,美帝真的不行了,以至於2018年二季度GDP增長率為4.1%,為2014年以來最佳,也是“08金融危機(The Great Recession)”以來第三高季度增長(全程保持圍笑並公允看待大公資信評級報告)。

大公資信這次同時被證監會和交易商協會暫停業務一年不是空穴來風,本次事件可能是監管機構對信用評級行業趨嚴監管的開端,因為它與之前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被暫停業務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

2016年6月21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稱,因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在“雲峰20億元債券違約事件”中未盡職責,不配合調查,對該所發出公開譴責處分,並作出暫停相關業務一年的處罰。

2017年1月6日,證監會及交易所公告稱不受理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自2017年1月6日起(協議簽署日)承接項目的公司債券發行申請,之前簽署的不受影響;歷經2個月的整改,於2017年4月7日,證監會恢復瑞華承接證券業務資格。

在整頓期間,瑞華在2017年1月6日之前簽署的項目並不受影響,然而大公資信這次並沒有相關豁免權,雖然有大公資信人士稱:目前所有存量項目和已簽約項目以及跟蹤評級項目可以正常進行,暫不受暫停業務的影響。但該消息並未獲得主管機關證實,相信大部分已簽約尚未申報的項目發行人都會做出更換評級機構的決定,擔心主管機關是否受理申請文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會擔心市場上的投資機構是否依然會公允看待大公資信出具的評級報告,從而影響投資決策。從受理審核和未來證券發行兩方面來考慮,為了萬全,發行人最終還是會更換其他評級機構。

某評級機構業務承攬人員發了條朋友圈稱:大公資信被暫停業務一年,情有需要更換評級機構的發行人、渠道券商聯繫我,我們絕對按照市場價格合規收費,不推銷也不研發所謂的“級別諮詢軟件”。

真是“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難道其他評級機構出具的評級報告就真的真實公允毫無水分嗎?大公已被停業,其他評級機構應該做的是立即進行自查,合規開展業務。信用評級市場的監管時代已然來臨,別成為第二個大公資信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