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规划

一、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制约面积稳定或扩大的问题

“十三五”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不可能进一步增加,预计维持在“十二五”水平。这是因为,随着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和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等因素影响,全省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采用最严格的“占补平衡”措施,占的都是好耕地,补的多为质量差的荒地或废弃地。考虑到河南小麦生产在保障全国“口粮绝对安全”中的特殊重要地位,预计河南“十三五”小麦实际播种面积也不会降低,大体会稳定在8050万~8100万亩。

2. 制约单产提高的问题

“十三五”制约河南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问题,一是河南小麦主产区大体可划分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3种产量水平,其面积约各占1/3,高产区在较高产量水平上高点爬坡,中低产区受生态、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难度增大。二是极端天气增多,气象灾害和病虫草害危害加重。据调查,河南小麦因病虫草害和非生物灾害每年造成的减产损失在 10%~30%;同时,根据河南省日前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来看,近几年育成突破性品种难度很大,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民种麦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加之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机械作业费用增加,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今后小麦生产成本将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种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小麦持续增产。

3. 制约土壤肥力提升的问题

河南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在较高的复种指数下,耕地土壤的高强度利用以及小麦、玉米连作单一化种植方式,加之多数麦田连年旋耕,化肥长期大量使用,导致部分耕地土壤质量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养分失衡、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传病菌积累,连作障碍加重。即使实施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行动,土壤肥力提升仍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预计“十三五”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 水资源约束的问题

河南省属于严重缺水省份,干早年份缺水量更大,而且季节性和区域性分布严重不均,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25%-50%,水资源分布呈现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特点(图 2-2-1),导致多数地区小麦生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从灌溉条件来看,河南省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为 34.43%,其中平原区比重为24. 34%, 而丘陵区和山区的比重分别高达53%和 67%(表 2-2-1)。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无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大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三五”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规划

5. 人工及投入因素

据河南省农调队分析,2015年河南小麦生产成本为567.0 元/亩,与 2010 年相比,5 年间增加了 113.2 元/亩,增幅为 25%,年均增长 4.6%,其中,物质费用 243.3 元/亩,5 年增加了 68.2 元,增幅为 39%,年均增长 6.8%; 生产服务支出 158.5元/亩,5年增加了44.9元,增幅为39.5%,年均增长6.9%;人工成本165.2 元/亩,与5年前基本持平。考虑到目前全省小麦生产多以个体农户为基本单元,经营规模小,加之农资价格和农机作业费用上升幅度快,小麦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农民种小麦效益持续偏低,势必对农户小麦生产投入造成一定影响。

二 、小麦生产发展的面积、单产和总产

1. 种植面积规划

考虑到河南小麦生产在全国夏粮生产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实际,“十三五”河南省小麦年种植面积预计稳定在 8200万亩左右,其中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到 2020年建设的 6000 万面水久性高标准粮田全部为小麦主产区。“十三五”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发展面积的年度观划为,2016年和 2017年稳定在 8190万亩左右,2018 年之后稳定在 8200 万亩左石(表2-2-2)。

“十三五”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规划

2. 单产规划

“十三五”,预计河南省小麦单产在“十二五”年均单产 405.9千克/亩的基础上增加34.1千克/亩,平均亩产达到440 千克,增幅为8.4%;比 2015 年平均亩产增加 9.8 千克,增幅为 2.4%。其规划依据为,“十二五”河南小麦单产增幅为 5.1%,并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三连增”,“十三五”要在如此高的起点基础上再获增产难度很大。另据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小麦单产每 10年增加 50千克/亩,河南小麦单产平均每9年增加50千克/亩。在规划“十三五”河南小麦单产时,既考虑到 2020 年河南省将全面建成 6000 万亩高标准粮田,小麦的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考虑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会占用部分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占补平衡”的土地多为低产田。而且,“十三五”期间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而优质小麦的单产水平- -般与普通小麦基本持平或略低。因此,该单产水平规划是比较符合河南实际的。

“十三五”,河南小麦单产分年度规划: 2016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为 423千克/亩,2017年为430千克/亩,2018年为433 千克/亩,2019 年为436 千克/亩,2020 年为 440 千克/亩。考虑到不同年度偶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各年度规划的小麦单产可能会有变化。河南小麦单产分区域规划力争实现的增产目标:豫北地区 1000 万亩高产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 530 千克增加到 2020 年的 550 千克,年均增加 4 千克;豫东北、许昌、漯河、周口等 2000 万亩高产田,单产由目前的 500 千克稳定提高至 520 千克,年均增加 4 千克;商丘、驻马店、开封 2 000 万亩水浇地小麦单产由目前的 460 千克左右提高到 485 千克左右,年均增加 5 千克;南阳、平顶山、郑州等地 I 000 万亩水浇地,单产由目前的 380 千克提高到 400 千克,年均增加 4 干克;信阳500万亩稻茬麦由目前的亩产 320 千克提高到 350 千克,年均增加 6 千克;郑州、洛阳、平顶山、三门峡等地1600万亩早地小麦由目前平均单产 250 千克左右提高到 260 千克,年均增加 2 千克。

3. 总产规划

依据“十三五”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小麦总产将突破 3616.8 万吨,比 2015 年增产 115.8 万吨,增幅为 3.31%。分年度规划,2016 年全省小麦总产为 3466 万吨,2017 年为 3521 万吨,2018 年为 3550 万吨,2019 年为 3580 万吨,2020 年全省小麦总产争取突破 3600 万吨大关。

三、小麦生产发展的重点

1. 面积和布局角度

按照国家发改委对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批复,至 2020 年,分布在河南省95个县市的7500万亩小麦生产核心区平均单产达到 450 千克,总产达到 3375 万吨的生产能力。《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 12012126 号)明确提出:到 2020 年集中打造 6000 万亩“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周年两熟平均亩产达到 1 250 千克,目前已完善建成高标准粮田 3805 万亩,计划 2016-2020 年再建成高标准粮田 2630 万亩,力争高标准粮田建成区 80%以上面积小麦平均亩产达 500 千克以上。从区城布局角度分析,“十三五”河南小麦生产发展重点是,中部和北部高产灌区产量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着力改善品质,提高种麦效益:位于北纬33°地区着力扩大稻茬小麦面积、主攻单产水平提高;无水浇条件的豫西和豫中北部丘陵早地麦田因生态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可能小幅减少,重点保稳产。

2. 单产角度

“十三五”,河南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望实现均衡增产。其中,位于河南省北纬33°地区包括豫中南部的南阳、信用、驻马店、周口、平顶山、漯河、许品、商丘 8 个市 72 个县(市、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4500万亩,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该区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多,且地下水位较高,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投人,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到 2020 年亩产可提高 25 千克左右。生产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灌溉设施配套、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较高的河南省中部和北部高产灌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约2500 万亩,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修整田间水利设施,加强高产粮培技术攻关研究和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到 2020 年亩产可提高 20 千克左右。豫西和豫中北部无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麦田,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但受水资源短缺等条件制约,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该区通过推广抗旱节水稳产品种和精秆地膜覆盖、少(免)耕等抗草节水栽培技术,持续培肥地力,增强抗灾稳产性,到2020年小麦商产可提高15千克以上。

3. 品质角度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淮优质强筋小麦生态区,豫南信阳市和南阳、驻马店两市部分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小麦生态区。另据调查,目前河南全省小麦加工企业2100 多个,占全国的 24%;年加工能力6000多万吨,占全国的 30%;年面粉产量 4800 多万吨,居全国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 25%。“十三五”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将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目标要求,着力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生产与产后加工,预计全省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小麦面积稳定在 2000 万亩左右,弱筋小麦发展到 300 万亩左右,其中,2016-2018 年全省已规划在豫北和豫中、豫东地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 1000 万亩,在淮南发展优质弱筋小麦 200 万亩,之后稳步发展,以着力提高河南小麦市场竞争能力和附加值。

4. 资源角度

依据河南省人增地减、资源匮乏、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要求以及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从资源角度出发,“十三五”河南小麦生产发展的重点是:坚持控量提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减量替代,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坚持减量控害,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秸秆还田“切不碎、撒不匀、翻不深、压不实、烂不快”问题,持续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水抗灾能力,实现河南小麦生产能力稳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小麦生产技术储备

1. 小麦品种方面

“十三五”,预计河南省可完成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力争推出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优质高产、增产潜力大且稳产性好的年应用面积1000万亩以上的突破性品种 2~3个。通过种质资源和重要农艺性状挖掘与育种方法创新,届时现有育成品种类型趋同、性状相似、遗传同质化的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新品种对小麦生产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2. 栽培管理技术方面

“十三五”河南小麦栽培管理除继续推广已有实用增产技术外,重点示范应用新集成的不同生态类型麦区规范化播种技术、强(弱)筋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农机农艺信息三融合技术,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数字化苗情监测抗逆应变栽培技术、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培肥技术、麦田间歌性灌溉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积极探索“互联网”与现代小麦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河南小麦产业质量与效益。

3. 耕作技术方面

“十三五”,河南省麦田耕作技术以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抗逆减实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示范推广“十二五”末已研制储备的“精秆高质量还田+深松(30厘米以上)或深耕(25 厘米)旋耕(2-3遍)把实(上虚下实)机械精细整地技术”。“一(年)深(松耕)两(年)旋(耕)节本整地技术”与“早地麦田深松或免耕蓄水保墒整地技术”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4. 植保技术方面

“十三五”,河南省专田植保技术方面重点示范应用的储备技术主要有小麦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机械化宽幅喷防作业统-防治病虫害技术、利用农用无人机喷洒专用植保药剂防治病虫害技术以及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等。

5. 防灾减灾技术

“十三五”,河南小麦防灾减灾技术重点示范应用小麦规范化整地播种抗逆减灾增产技术、小麦生物和非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气象灾害防控与灾后补教技术等。

6. 技术集成

“十三五”,河南小麦生产重点示范应用的集成技术主要是承担农业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研制的豫北灌区“高产稳产品种+土壤培肥+深耕深松+窄行精匀播种+ 春管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控”增产技术模式,砂姜黑土区“高产多抗品种+深松旋耕)把精+宽幅精匀浅播+播后浇蒙头水+增施有机肥和高氮高磷肥料+病虫害综合防控”增产技术模式等。

五、发展河南省小麦生产的政策建议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建立粮食主产区效益补偿机制

河南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核心产区,全省绝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生产粮食,由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风险性特征,种粮效益差,财政收入低,直接影响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尽快形成长期稳定增长的转移支付机制。同时,建议尽快建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

国家要维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配门协调和资置整合,把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受益对象,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机耕道和电力配套等设施建设。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奠定小麦稳定增产的其础。

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步加强对小麦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支持新品种创新,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和节本增效、轻简裁培、防灾减灾等重大实用技术的研究转化,分区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小麦增产技术模式。特别是豫南稻茬小麦和豫西、豫西北缺水地区小麦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研发。着力构建良田、良种、良肥、良法,良机、良态良储配套的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和农机、农艺、信息三融合的生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并解决竞争性课题过多和课题重复、分散等问题。根据我国粮食主产区内连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有效耕层土壤量减少、犁底层变厚,土壤结构紧实,保水保肥能力和抗道减灾能力降低,以及生产用种“多、乱、杂”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减产损失等实际,建议中央财政列专项对粮食主产区给予3年深耕一次的深耕(深松)作业补贴。对农民购买小麦良种和病虫草害防治进行全额补贴。

4. 分区推进,力促全省小麦实现均衡增产

一是豫北高产灌区。通过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推广集成技术,狠抓高产示范带动,建立精准灌溉与智慧节水灌溉试验区和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努力实现高产再高产目标,对全省夏粮增产和品质结构调整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豫东、豫中南和豫西南即北纬 33°补灌和雨养麦区。该区光、温、水资源条件好,增产潜力大,小麦种植面积大、商品高。但其生产条件差、产量水平低,应在增加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努力扩大畦田面积的同时,进行以改善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加大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力度,实现中产变高产。确保该区小麦多增产;

三是豫西、豫西北丘陵旱地麦区。应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重点推广抗旱稳产对路品种和旱地小麦增产技术保稳产,实现早肥地中产变高产,以及无水浇条件丘陵旱地低产变中产,真正实现“三区”整体推进,均衡增产。

5. 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

一是国家应将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国家要尽快出台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晒场、粮食烘干设备、农机停放与维修场所等建设用地问题的针对性政策,解决他们发展粮食生产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制度,鼓励政府参与成立农业担保公司,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贷款品种,降低贷款门槛,提高粮食生产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真正解决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资金短缺、信贷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和灾害风险分散等问题。

四是国家投入农田设施建设要优先把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真正构建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和粮食主产区区域发展三者共赢的国家粮食安全内生长效机制,以粮食安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作者:XXX;来源:《中国小麦生产“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