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可能永久性削弱“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吸引力

以下商品都有什么共性:手机、健康果汁、唇膏、大豆、维生素、帝王蟹、复古运动鞋、汽车?

答案是:这些产品大多都产自美国,被中国市场大规模消费。但是,为了反击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开始对越来越多的美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上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知名度、销售量和消费状况正在遭受负面冲击。

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可能会导致两大始料未及的后果。第一,目前,中国消费者对西方产品(及任何其他产品)的消费量达到历史最高点,而美国企业将失去进入中国市场向中国消费者兜售货物的机会。第二,针对某类产品的关税可能会使一连串美国产业遭受打击。

全球贸易在最近150年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几乎世界各地都呈现出经济增长贫困消退的形势,这绝非偶然。

目前华盛顿某些人传播的理念——---贸易是零和游戏,有赢家就必有输家,自由贸易会伤害美国经济——---显然是错误的。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短期内中国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一定伤害。中国的工人、农民、企业和出口商都会受到实实在在的打击,会出现营业额下降。

不过我们不打算在此详述关税和贸易战给全球造成的广泛影响,或者会给中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我们要分析的是美国企业可能因此丧失的机会,以及关税战已经对美国的工人和农民造成了哪些影响。

对美国企业和品牌来说,目前正是抓住中国消费者和中国企业的最佳时机,从这个角度来说,眼下这场贸易战来得太不是时候了。贸易战会打乱几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并且有可能永久性地削弱“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吸引力。

中国的消费者经济

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之间的争端本来只限于两国之间,但是目前这场贸易战却正在升级为全球性问题,并且可能预示着全球贸易及支撑全球贸易的各种体制将经历彻底重组。但是美国并不会从中受益。

有些人不熟悉中国从世界工厂进化成世界消费市场的过程,以下这些数据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惊。

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超过3.5亿,这一数字有望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增长到5.5亿。中国有6.5亿人在网上购物——是美国网络购物人数的两倍——有7亿多人的可支配性收入可以支撑这种消费性经济。

城市化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未来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将可能有10亿中国消费者赚取大量的可支配收入,并且网上消费者的数量会接近9亿。

数字商务的不断发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普及,快速发展的新零售商业模式,在这些因素的助力下,中国的超级消费者们正在推动美国和其他外国品牌的发展,给他们带来巨大利润,同时也改变着世界对买、卖和零售的看法。

新零售诞生于中国,并正在走向全球。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网易和苏宁等巨头实现了线上线下物流和技术的结合,得益于此,中国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到世界各地各种品牌的商品,而五年前这甚至是不可能的。在中国的零售业、技术产业和物流业巨头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外企业做到了十亿中国消费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73%的受访美国企业2017年在中国有盈利,74%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这一比例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

对于那些在美国国内及其他海外市场销售业绩平平甚至出现滑坡的企业来说,中国是他们的希望,是销售增长的助推器。

比如,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超过美国本土。星巴克在中国迅猛扩张,中国现在是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2018年星巴克在中国增开了500家门店,且还和阿里巴巴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美国维生素和各种营养保健品、化妆品、护肤品、食品和饮料、母婴产品及服装鞋类产品制造商都经营得不错。在未来四年时间里,美国的跨境电子商务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在中美贸易战升级之前,有人估计,中美贸易占比有望达到美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的40-50%。

在去年“双十一”消费节期间,阿里巴巴的总销售额达250亿美元,其中30%以上的交易涉及外国产品,而美国、日本和德国产品则占据前三名。

如苹果、耐克等价格尚可接受的美国奢侈品牌卖得很好,但许多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品牌也很抢手。

选择替代品

中国消费者目前属于世界上最老练最识货的消费者。正是由于这种对产品的识别力,中国消费者发现了并非常享受美国的产品和品牌,逐渐成为其忠实买家。

中国的数字商务巨头们某种程度上一直在致力于开发“制在西方,售在东方”的商业模式。就在当下,不仅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越来越容易掌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就连一般的农民、企业家和中小型企业也能更容易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兴趣。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农民、企业家和各种规模的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商品却因为价格竞争败下阵来,或被挡在门外,或受到出于国家利益制定的品牌和采购政策的冲击,这时受到伤害的不只是某个美国品牌,而是整个美国整个企业界的生态系统。

据美国蒸馏酒委员会估算,2001至2017年之间,美国出口中国的蒸馏酒类增长了1200%,本来增长率会在未来五年大幅度提升。

为了回应美方对数百种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做法,中国对美国产威士忌包括波旁威士忌征收25%的关税。

这件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中国消费者不会因为贸易战不再饮用威士忌,他们很可能会转而从加拿大、日本或苏格兰等地购买更廉价的威士忌。单就波旁威士忌而言酒,其他烈性酒可能会成为替代品。

更严重的是,贸易战不仅会导致几个季度或几年内销售量下滑,而且还会造成更长远更严重的负面影响。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被牵扯进贸易战的某类产品将会破坏相关的支撑产业,与这些产业相关的工人、农民,甚至是美国品牌和整个美国经济都会受到牵连。

目前的总体状况如下:在关税的重压下,美国威士忌品牌除了被迫在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涨价外还不得不在中国提价,但是即使涨价也无法完全弥补关税造成的损失,相关企业只得无奈承受这些损失。这会带来以下问题:

美国威士忌企业几乎一夜之间丧失利润空间和盈利的可能。

中国消费者会寻求品质相当、价格更便宜的其他同类产品,从而减少对美国威士忌的需求。

需求下降意味着,为全球各大市场生产的美国威士忌会在仓库内积压,相比定向出售,这需要耗费更多资金对产品进行安置和存储。威士忌行业的性质是需要产品陈酿,需要更长时间的、非季节性的规划。如此一来,会有大量的威士忌酒滞销和/或无人问津。

需求下降还有可能迫使威士忌公司裁员,并不再招收新员工。

这会削弱当地经济,缩小税基,增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压力,给企业员工及其家庭造成生活困难。

由于需求下降产品滞销,威士忌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因为企业的生产规模必然随着需求下降而缩减,且无法预见未来两年至十年内产品的销售状况。

农民则会面对双重灾难。由于威士忌企业对粮食的需求下降,农民手中的粮食将不如从前畅销,粮食价格也会下跌。如果他们希望把粮食销往海外以弥补损失就很有可能会发现行不通,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对美国粮食加征了关税。

农民的利润将遭受损失,有人可能不得不宣布破产,或者美国政府得提供补贴以避免农民破产,如此一来地方、州以及联邦政府都会进一步承受压力,而这些补贴最终要由美国纳税人来买单。

企业遭受的整体损失加上裁员会导致某种品牌威士忌产地和酿酒原材料产地的经济陷入萧条,甚至还可能导致农场倒闭、新的税收压力以及进一步裁员。由于大多数酒企都归属大型控股公司,公司同时还经营葡萄酒、烈性酒和各类啤酒,这些控股公司也会因为威士忌酒的需求下降而受到冲击,促使经济问题进一步扩散。

所以,贸易战对美国威士忌酒业带来的后果是:失去一个有可能带来10亿美元销售额的客户群体,在全球化跨境零售业领域中陷入孤立,给当地经济造成一连串破坏。

这会使我们陷入什么状况?美国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作出反应。他们大声呼喊,要让政府知道,虽说关税和贸易战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是也许首当其冲的是美国企业。

在目前及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中美双边贸易及文化和政治关系,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维持好双边贸易关系对两国有百利而无一害。虽然这种关系从来都不是毫无瑕疵的也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是需要再次明确的是,这些事情本来就做不到完美无缺。

美国企业、金融机构、政客、工人和农民应该趁现在还来得及,马上行动起来,阻止贸易战,并积极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

作者:迈克尔•扎库尔(Michael Zakkour),汤普金斯国际(Tompkins International)亚太区执行副总裁。 潘小乔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