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来都是不计成本的。昔有孟母三迁,为孩子寻找一个成才的良善环境;今有学区房,一路之隔,价格相错悬殊。当下,在夏令营市场上,以学校名义组织的短期海外游学十分火热。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元。学校为什么热衷于组织高价海外游学?参加这样的海外游学对学生来说,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提升?读此文,请捋清作者对待海外游学的态度。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

花几万元游学就能缓解焦虑?

选自2018-08-02 中青评论

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

花几万元游学就能缓解焦虑?

①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人没出过国。最近,杭州孙女士的儿子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我们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活动费用起码要3万元,抵得上我三个月的工资了。”孙女士这么解释之前没让儿子出国的原因。

②据报道,孙女士的儿子就读于一所民办小学。民办学校收费高,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这或许是全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出过国的原因。不过,如今在一些城市,中小学生在假期参与海外游学项目并不罕见。前几天,笔者在首都机场就偶遇了一队游学小朋友,乌泱泱地挤满了摆渡列车——一听,还是从邻省一座二线城市赶过来坐国际航班的。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③中国人初次出国的平均年龄正在迅速降低。作为第一代90后,我还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问新生中哪些人有出国经历,全年级举手的不过十几位,那时其他同学的目光里大概都是“羡慕嫉妒恨”吧。现如今,如果对00后大学新生作同样的统计,恐怕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④这个时代,已不是电影《中国合伙人》所表现的那样,第一代留学生带着不标准的外语口音,经历复杂的申请,经历与外国签证官周旋,然后跌跌撞撞地走出国门的时代了。青少年出国旅行,比他们的父辈在各方面的表现麻利得多。

⑤中小学生有条件出国留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教育领域的直观体现。无论冲着什么目的,出国游学无疑对孩子有着长见识、开眼界的作用。早些年,看到外国的小孩子爬长城,大家心里还会一番唏嘘,仿佛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孩子更是天之骄子。如今,中国孩子也能理直气壮地在卢浮宫、哈佛耶鲁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无疑离不开强大国力的支撑和居民收入的提升。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⑥出国旅行毕竟属于中高消费,农村孩子看到游学价目表,恐怕会瞠目结舌吧。海外游学项目虽然属于自由消费,却不排除有时候家长和孩子的“被绑架”因素。班上小朋友都出国了,不让自家孩子出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家长省吃俭用让孩子游学,未必心甘情愿,也谈不上什么攀比风,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跟上同龄人的节拍罢了。

⑦也许,在诸如像“冰花男孩”那样的留守儿童、农村孩子眼里,以上想法颇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但是,教育的差异性、一部分孩子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在组织游学项目时,有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提供五花八门的游学项目相比,不参加游学者的自信和尊严,无疑需要更细致的关照。无论如何,海外游学只是一道选做题,而远远还没有成为必答题。

⑧与“低价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游学项目的定价往往高于普通旅游团的正常价格。组织者大概会说,游学项目含有教育的内容,而且牵涉到对未成年的看护,运营成本高,体验价值大。这固然有一分道理,但是,所有的游学项目都物有所值了吗?一些普通旅游产品在暑期摇身一变,贴上“游学”的标签,很多家长缺乏识别能力,花了大钱却没让孩子获得应有的收获。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⑨游学项目介于旅游和教育之间,由谁来监管、怎样监管是需要细致研究的问题。同样,高价游学项目发起的主体、组织者也应当有严格的规范。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公立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广海外游学项目,不管有没有从中牟利,恐怕都是不太合适的。

⑩前段时间,在河南郑州民办初中“小升初”考试中,出现“博物院套餐”试题,引发媒体关注。一些家长抱怨没时间、没条件带孩子去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尚且引发如此争议,海外游学项目在教育公平方面的争议,恐怕一点也不会少。不管怎样,学校教育在评价学生素质表现时,应尽最大程度减少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时代警语】

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尚且引发如此争议,海外游学项目在教育公平方面的争议,恐怕一点也不会少。不管怎样,学校教育在评价学生素质表现时,应尽最大程度减少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相关链接】

海外游学的火爆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

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

暑假已过大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依旧十分火热。据悉,今年通过某旅游网站报名海外游学团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英国剑桥,受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影响,泛舟河上已成中国孩子必选项目,以至一条小河上人头攒动。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发人思考。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有家长在10天花了数万元之后抱怨,“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钱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显然更是因缺乏正确认识而随波逐流的结果。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据报道,中国的数学教材将于明年1月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推广“上海模式”教育。西方教育正在不断向东看,我们也应对自身的教育充满信心。

「时文选粹」海外游学,你怎么看?

海外游学需求大、市场旺,相应的监管需要完善。据了解,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已达上百亿元,利益驱动之下,海外游学市场不乏乱象。比如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机构发展良莠不齐,部分机构的宣传与实际不符,等等。家长和孩子在噱头的吸引下,本以为要全面接触海外名校,到了才知道就是去校园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名师课堂更是子虚乌有。规范游学市场,除了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还应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高标准提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作为很多海外游学的组织方,学校要多一份责任心,以促进学生学业、提升多维能力为导向,杜绝与游学机构的利益关联,避免被“产业链”的逻辑所捕获。相关部门也应严格规范监督,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

古人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游学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

来源: 2017-08-17 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