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像力?


為什麼全世界的幼兒園,幾乎每天都有讓孩子塗色(在一個固定的造型裡面按自己的想法塗顏色)的安排?還有照著原型圖搭建樂高,會不會限制住孩子的想象力?

樂高/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象力?


大腦的神經一定要活化才會連接

孩子玩塗色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塗色可以讓孩子“從做中學”、認識顏色;

另一方面,塗色可以練習手眼協調。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手臂的小肌肉精細工作沒有發育完成,常常會塗出格子外,但是沒有關係,他的大腦是一直不停從經驗中學習的:剛剛太用力了,顏色塗出格子,嗯,好,下一遍我就小一點用力。

每一個孩子,都會如此這般地在塗色的過程中調整眼手的配合。這個微調的過程很重要,因為大腦的神經一定要活化才會連接成迴路,活化越多次,重複越多次,連接就越強,迴路就越粗壯,以後做起同樣的事情就越得心應手。

如果在剛剛出生的嬰兒面前揮舞一條繩子,他就會伸手去抓;但是,他抓不到,因為他的動眼神經上的髓鞘還沒有包裹完成

,所以眼睛還不能聚焦。慢慢的他會進步,但還是會用力過度、超越目標;

這也沒有關係,因為原本突兀的動作會逐漸變得自然平順——寶寶每伸手一次,大腦的運動皮質區都會收到:小手沒有命中目標,送回大腦的反饋,調整下一次伸手的長度和力量。所以,讓幼兒幫格子著顏色,是非常好的手眼協調訓練。

顏色塗出格子,更加與創造力、想象力沒有啥關係,因為很少有老師會去限制他的用色。反過來說,教導他顏色應該塗在格子裡面,並沒有什麼不對,就像我們訓練孩子大小便要尿在便池“格子”裡面一樣。難道隨地大小便也能說是有創意嗎?


樂高/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象力?



現在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服從管教、不守規則,有可能是父母在他小時候誤會了“培養想象力”的意思。再有創新能力的人,也必須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而且規範需要從小學習,因為他必須先懂得做人,再努力當一個創新者,父母千萬不可以搞錯這個先後順序,否者就是害了孩子。

那麼,樂高又該不該按照原型圖去搭建呢?

同樣的,大人不必替孩子瞎操心。孩子拿到新的樂高,一定會先按照原型圖紙搭建,因為他必須從搭建的過程中學習新樂高玩具的各種排列組合玩法。每次搭建成功,他都會拆掉重來,搭建幾種變化以後,他不會再願意“看圖說故事” 了,而是自己去創新。這是因為,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已經熟練的技巧之上,不熟練,就無法得心應手的去變化。

樂高/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象力?


就連張大千,也得去千佛洞臨摹

喬布斯在1996年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樂高/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象力?





他的意思是說:你一定先照著別人的畫,把技術弄熟了,懂得欣賞了,才能從別人的好點上更上一層樓來發揮。

中國的張大千先生正是臨摹的藝術家

他在1940年去了敦煌千佛洞,臨摹石窟壁上的佛像和飛天,一直臨摹到抓到壁上佛像精髓之後,才成為超越那些北魏的畫家,創作出張氏的佛像和飛天。我們的小小張大千,當然也得等到臨摹純熟了,才能把手上的樂高玩出圖紙以外的花樣來,所以,樂高,先按照原型圖搭建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樂高/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還是會限制住寶寶的想象力?



這個道理,也反映在孩子睡前常常要父母念同一本繪本的現象上,雖然這本繪本他早就已經能背出來了,但他還是要父母念,因為每一次看到這個字,聽到這個音,他的大腦就會把這個信號跟別的信號重新組合一次,更加深他的神經迴路連接,使他從每次的重複中,都得到新的信息和知識,所以他才百聽不厭,唸到書角都捲起來了,還要聽同一本書。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父母不必擔心太多,隨他高興去玩,每個玩的動作都是創新,父母多加干涉就失去遊戲的樂趣,變成功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