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题记:1958年,北京市仅用了11个月零13天,就在北京东部建起了一座八万人体量的体育场。新场馆被命名为“工人体育场”,成了建国十周年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

工人体育场兴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五十年后,这座体育场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体育,转而成为了京城流行文化和夜生活的中心。


“北京城迹”第四期:工人体育场。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国安上港比赛第二天上午,工体恢复了宁静。 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摄

文|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编辑 | 胡杰

校对 | 陆爱英


本文约2998字,阅读全文约需4分钟

9月28日,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关键战役前一晚,北京下起了雨。工人体育场外围,稀稀落落有几个人冒雨在跑步。11号看台下传来了二胡和琵琶共奏的《牧羊曲》的悠扬之声。

弹琵琶的是六十多岁的老王,拉二胡的是跟他同龄的老吴。他们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辽宁,都住在附近的小区,也都因为孩子在北京工作搬到工体附近居住。

老王弹琵琶弹了几十年,怕打扰到邻居,刚到北京时天天骑着自行车转悠,想找个能弹琵琶的地方。他找到了工体,在这里认识了拉二胡的老吴。工体没有比赛和演唱会的夜晚,他们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俩人坐在台阶上,一人拉一人弹,一待就是一个小时。

这天虽然下雨,他们还是在看台入口的篷子下乐此不疲地拉弹了两个小时,比以往都要久。“明天有比赛,今天要多玩一会。”老王边弹边说。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工人体育场是周边居民活动的主场。有中超比赛的日子里,这里是北京国安队的主场。

9月29日晚,中超联赛第24轮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焦点战役在工人体育场进行。

这场比赛,位于东二环和东三环之间的工体涌入了48234名球迷,除了南看台上预留给客队上海上港球迷的位置,体育场的其他看台基本座无虚席。他们大多身穿绿色球衣,披着绿色围巾。每当国安队攻入对方半场,他们都会起立,屏息凝神,期待进球出现。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9月29日晚,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比赛现场。 新京报记者 党元悦摄

令近五万名球迷失望的是,第65分钟,上港队率先攻入一球,国安0:1落后。工体看台上的气氛紧张了起来。北看台上,原本有规律地唱着国安助威歌曲的球迷组织“御林军”开始嘶吼:“跟丫死磕!”

比赛逐渐接近尾声,国安的进攻机会越来越少,球迷的情绪愈发焦躁。零星的“京骂”声音传来,看台上不断有工作人员举起“北京球迷,懂球懂礼”的横幅,呼吁球迷冷静。

时间一点点流逝,北京国安还是输掉了比赛。这场比赛之后,他们已经落后排名榜首的上海上港10分,争冠希望愈发渺茫。

工人体育场,从1995年到2006年,再从2009年至今,一直是中超联赛北京国安的主场。这里拥有全中国最狂热的主场氛围,场均上座人数接近四万,在中超各球场中数一数二。

今年43岁的辛畅,是北京一家国企的中层员工,作为一个北京人,他从国安的前身老北京队开始就是忠实球迷。9月29日和上港的比赛,他因为工作的原因没能赶到现场。这是他为数不多没有在现场观看的国安主场比赛。以往的比赛,即使是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也没能阻挡他前往观赛的热情。当时,北京几乎全城水浸,路面交通接近瘫痪,但还是有21909名球迷涌入工体,观看了北京国安和杭州绿城的比赛。

那场比赛至今仍刻在辛畅的脑海里,成为他心目中国安球迷对球队情感的证明。“721雨夜,工体还能涌入两三万人,只有北京球迷能够做到。”

对辛畅来说,国安是自己的主队,在工体看球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国安的球迷多是像他一样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每逢国安的比赛日,他们从城市的不同角落涌向工体。“工体现在是北京城最大的四合院,也许你只有身处工体,才能在四面八方听到这么多纯正的京腔京味了。”辛畅说。在工体,他找到了久违的城市归属感。

夜生活的主场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国安和上港激战正酣时,苏林(化名)正在和朋友商量晚上去工体的哪家夜店蹦迪。她和她的朋友们,将和比赛结束后前往夜店消愁的众多球迷一起,成为北京夜生活的组成部分。

苏林在广告行业工作,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大三时,她第一次跟朋友到工体的夜店聚会,就像是发现了一座秘密花园。在此之前,她常去离自己就读的大学比较近的五道口。去了工体的夜店之后,苏林觉得,“五道口的DJ就只是放歌的,工体的DJ是真的在打碟。”从那以后,她每个月都会去工体蹦迪两三次。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热闹非凡的工体夜店。 受访者供图


在工人体育场西侧的工体西路上,聚集着几家规模宏大的夜店。和不远处的三里屯一起,构成了北京城夜生活的中心地带。

苏林兴致勃勃地说起工体夜店的与众不同之处:“工体的舞池有好几个部分,舞台像是设计过的,别的夜店就简单一个舞池了。”

对苏林来讲,工体也不只意味着夜店。她同时也是一位乐迷,大学四年,在工体看过六七场演唱会。在她看来,工体是全北京氛围最好的演唱会场地。无论是韩国乐团BigBang,还是华语歌手周杰伦、张惠妹、陈奕迅和戴佩妮,她都没有缺席。

“工体的演唱会,就是一个大派对,舞美效果很好。”

而对歌手们来讲,在工体开演唱会,像是一枚奖章,上面刻着对自己歌唱事业的肯定。歌手能在工体开演唱会,就意味着站上了华语乐坛的中心地带。

工人体育场兴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五十年后,这座体育场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体育,转而成为了京城流行文化和夜生活的中心。

1958年,北京市仅用了11个月零13天,就在北京东部,建起了一座八万人体量的体育场。新场馆被命名为“工人体育场”,成了建国十周年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随后,这里见证了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时刻。从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体无一缺席。

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工体所见证的历史也超出了体育之外:香港回归祖国大会、国庆50周年文艺汇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和主题口号的发布……

1992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注册成立。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开锣,北京国安是首批参赛的球队。1996年,球队把主场从先农坛体育场迁到了工人体育场,直到2006年,因承办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需要,工体需要大规模升级改造,国安暂时迁往了西四环外的丰台体育中心。

工体升级改造的同时,周围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改变。从2003年开始,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之间的工体西路上,陆续落户了几家大型夜店。到了2009年,国安重新入主工体之时,“工体”的名字已经不再只是一座体育场,而和夜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喧嚣之外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国安和上港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早上六点,工体终于又恢复了宁静。

晨练的人们从周边的小区纷纷赶来,前晚的比赛没有打乱他们跑步、跳舞、打太极拳的脚步。

两个老大爷直接坐在看台入口的台阶上,摆上一副象棋,开始对阵。也有人走向了工体南路上的庆丰包子铺,吃上两个包子,喝上一碗粥,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八点多,工体北路上的车多了起来,为不同的写字楼输送人员。有上班族打着哈欠,快步往不远处三里屯SOHO的方向走去。九点多,工体东门对面的美甲店开了门,店里的小姑娘们打扫了卫生,上午还没有客人,她们就坐在墙边玩起了手机。十点多,工体北门的篮球公园里,两个20来岁的小伙子练起了投篮。

住在工体周边的居民们,对这里的喧闹早就习以为常。

国安和上港比赛那天,37岁的扬州人王铸像往常一样,早上十点多拉开了自己经营的修脚店的店门,一直营业到晚上十一点。与以往不同的,只是这天晚上的顾客里,多了几位球迷。

2009年,王铸先是把店开到了工体北边的春秀路上,附近的居民纷纷光顾,生意兴隆。两个月前,他把店铺搬到了正对工体东门的地方。在他看来,二环以外、三环以内,是北京最好的地段,而工体附近,又是这个区域里最繁华的地带。虽然店面变小了,房租变贵了,但他期待,搬店之后能有更多的客源。


工人体育场:足球、夜店、寻常生活|北京城迹④


王铸的修脚店,对面就是喧闹的工体。 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摄


忙于事业的王铸,和工体的娱乐活动基本绝缘。他没有去现场看过球赛、没听过演唱会,但球迷、歌迷他倒是接待了不少。工体周边美发店、火锅店和酒吧的服务人员也常常光顾,于是各家店铺在哪里、老板是谁,他如数家珍。

老王也起了个大早。买了早点之后,他专门骑着自行车绕着工体转了一圈。前一晚的比赛临时搭建的检票棚已经被拆卸运走,又是平常的一天,丝毫看不出昨晚比赛的痕迹。老王哼着小曲儿,心满意足地骑车回了家。晚上,他又能和老吴一起,到工体弹琵琶、拉二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