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这趟行程,距离上次日本首相访华已经过去了七年。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这七年乃至更早的时段,中日关系可谓起起伏伏、历尽波澜。终于,在双方的努力下,中日关系重新走到了今天的“关口”——安倍晋三走了,那么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无法搬走的邻居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周恩来总理给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了精当的概括:“两千年的友好,五十年的对立。”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1972年,周恩来会见田中角荣

正是这“五十年”,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了看不见的“坎”。

不是我们“小家子气”,靖国神社前披着旧军服“耀武扬威”的右翼分子、钓鱼岛“国有”的闹剧……哪一样都让中国人心里觉得,日本——和别的国家不一样。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靖国神社门前身着旧日本军服的右翼分子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不仅是一衣带水、“无法搬走”的近邻,更是亚洲乃至世界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国家。

有分析指出:安倍积极寻求实现访华的背后,与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退出TPP、对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友们施加更大经济压力的政策密切相关。

当然,中日关系的改善有中、美、日三国互动的背景因素。但事实上,回望中日两国寻求关系改善的努力,其实远在特朗普当选前便已开始。

2014年,安倍晋三曾借助APEC峰会的场合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谈。美国因素之外,中日也有更多自身动因不断改善和加强双方的合作。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2014年APEC会议期间,安倍在北京一烤鸭店观看师傅片皮

一言以蔽之:中日关系何去何从,对双方至关重要,更为世界所瞩目!

向“原点”寻求智慧

在26日习近平主席与安倍首相进行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坚持和平友好大方向,持续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无独有偶,安倍首相在会谈中也表示:日中互为邻邦,应当按照互利合作、互不构成威胁的精神,根据两国间四个政治文件确认的共识推进双边关系,并为国际和地区和平和维护自由贸易作出贡献。

双方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四个政治文件——可以说,这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点”。

这“四个政治文件”是:

1972年恢复邦交时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双方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2008年双方发表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25日,李克强总理与安倍首相共同出席的,便是纪念第二份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这四份文件,从法律上巩固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石。

谈到中日关系,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何在实践中做到这点,双方不妨多向两国关系的“原点”寻求智慧。

尽管仍面临种种困难乃至分歧,相信双方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加以克服,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双方“要重信守诺,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行事,建设性地处理矛盾分歧,维护好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日经济合作展望:从第三方市场到“一带一路”

即便在中日关系的低谷期,双方也保持了“政冷经热”的基本态势:在2002年、2006年和2011年,中日贸易额分别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和3000亿美元。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图片来源:张季风:《中日经贸关系70年回顾与思考》

而与之相应的,是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期间,2001年至2006年每年一次参拜靖国神社;2010年,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抓扣中国船长;2012年,所谓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两国关系几乎跌至“冰点”。

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在2007年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如今,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的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前景尤为世人瞩目。

安倍走了,下一步,中日关系怎么走

据报道,这次随同安倍首相一同访华的,还有约500名日本商界领袖。安倍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促进两国证券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协议文件,加强经济合作的寓意不言自明。

此外,与以往较少提及“一带一路”形成对比的是,安倍在这次访问中提到:“‘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日方愿同中方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包括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这意味着,未来双方在海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将有更大可能化竞争为合作,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赢。

诚然,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仍要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毕竟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双边关系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也许多年后回望,此刻,会被历史标记为中日关系正向前进、行稳致远的拐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