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马谡固然有错,面对张郃五万大军,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

遥想当年马弓手


先要明确一下,马谡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站在蜀汉的角度总结是:违亮节度。具体便是舍水上山、举止烦措。

站在曹魏的角度总结是: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因此,马谡的败因一是不据城,二是舍弃了水源地,逆推便可确认所谓诸葛亮的节度。


街亭又称街泉亭,顾名思义,以城中有泉而名。易言之,诸葛亮原本的布置应当是拒守街泉亭城,如此依托城池,又有水源补给,很难发生大规模溃败。

从全局看,诸葛亮一次北伐的目标便是断有陇右,而塞绝陇道,隔绝关中救兵至关重要,如游楚所言: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


按理说,如此重任非诸葛亮本人莫属,故毛伟人总结街亭之战,亦称亮宜自临阵。然而,此时汉军仍然面临另一个重大课题,即:攻克祁山。

祁山与襄阳、合肥并称曹魏国之巨防,又当汉军入陇要道,是一等一的军事要地。故而一次北伐,诸葛亮身攻祁山,此地不克,则汉军粮道不畅,骨鲠在喉。街亭之战发生时,祁山守将高刚面临汉军的强大压力,已坐不专意,打起投降的算盘。

明确大局,诸葛亮对马谡的节度安排也便一目了然——街亭之战就是拖时间,拖到诸葛亮解决祁山,亲帅主力来援。一言以蔽之:守住就是胜利。在此大前提下,依托城池布防自然是最优解。


然而,马谡显然没有理解孔明的良苦用心。虽然史书对于马谡移防的考量未加解释,但从动机判断,依托城池利于守,依托山势利于反击,加之马谡熟读兵法,恐怕认为张郃军远道而来,自己以逸待劳,准备打一场防守反击,冀获大利云云。只能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综上而言,马谡如果依托城池,照本宣科,现下的几个败因即都不存在,在王平等人的辅佐下,拖住张郃恐怕是个大概率事件。


蒋翰禹


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北伐大业最为严重的一次失败,正是此次失败,导致了魏国调集重兵防守于魏、蜀交界,自此之后,蜀军虽数次北伐,但比之第一次的良机,再不复有。

那么,当年面对张颌五万大军,假如诸葛亮没有用马谡,而是换作其他人镇守街亭,蜀军还会败吗?

小哥认为,只要换作其他经验丰富的战将,街亭虽不能大胜,但断然不会败。

(街亭之战地图)

街亭之战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挟七擒孟获的威势,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从汉中出发,一举突破魏军防线,越过祁山,直指当时曹魏所据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应亮,整个关中震动。

魏明帝亲自前往长安督军。



街亭之战前昔两军心态

司马懿率军二十万,直奔街亭,派张颌领五万兵为先锋。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安排此次作战任务的呢?

第一:马谡领两万五千精兵,镇守街亭道。(马谡自告奋勇抢任务)

第二:派王平作为马谡的助手,协同镇守街亭。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 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

第三:高翔领军一万,镇守柳城。

第四:魏延驻扎在街亭右侧,接应马谡,相当于第二防线。

第五:赵云、邓芝各领一军出箕谷,扰乱司马懿军心。



马谡街亭保卫战

马谡来到街亭,王平观察了一下地形,建议他“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为长久之计。 ”但是马谡不以为然,他认为“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 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王平跟随诸葛亮多次作战,诸葛亮也教了王平很多兵法知识,他见马谡如此安排,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在街亭道口安营扎寨,伐木造栅栏,安置鹿角,魏军即便有兵十万,都是无法通过的。

但是马谡不同意,王平无奈,最后领五千兵去山侧下寨,和马谡军呈犄角之势,若有战,互相援助。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司马懿夺街亭

司马懿率大军入街亭,探子报街亭早被魏军守了,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大叹诸葛亮果然厉害,自叹不如。但是听闻守将是马谡的时候,司马懿就评价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后来,司马懿派张颌领一队人马,挡住王平的部队,自己亲自率军攻打马谡,先断马谡军水源,在将马谡驻扎的孤山四方围定。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除去分给张颌和其他部将的军马,他此刻至少也有17万大军。蜀军在山上看到漫山遍野的魏军,个个惊惧,马谡命军冲阵,无人敢前,马谡无奈,斩杀两员将士震慑诸人,士兵才硬着头皮冲下山决斗魏军,但是根本没用,因为位居“端然不动”。

因为司马懿断了马谡水源,“山上无水,军不得食,”所以马谡军没过多久就有人叛变,而司马懿则在山下放火烧山,一时间蜀军投降者无数,最终马谡痛失阵地。马谡一路狂奔,后面张颌紧追不放,直到逃到魏延的地盘,魏延放过马谡人马,拍马来战张颌,张颌调转马头奔走。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懿重兵而来,马谡愚蠢的选择在山上扎营,导致了街亭失守。

司马懿得了街亭,分析局势,诸葛亮失了街亭必然引兵退走,决定分兵追击,自己亲率十五万大军赶赴西城县,而诸葛亮正在西城县搬运粮草,所率不过二千五百人马(五千人,分一半运粮),司马懿率军围城,随后发生了著名的“空城计”。

根据《三国演义》对于“街亭之战”的描述,如果按照常兵法,马谡当道安营扎寨,那么纵使敌人有十万军也不足为惧,攻击不足,死守有余,但是马谡偏偏在孤立的小山头驻军,等待别人来围攻,就这个驻军方法,导致了魏军轻易围山,断其水,后来更是用火烧山,马谡军不攻自乱,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说,假如派赵云、魏延、王平或者姜维这些有实战经验的将军驻守街亭,以张颌的五万兵马是断然无法占领街亭的。

街亭之战战后分析

魏明帝评价街亭之战

"亮怀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猛锐踊跃,咸思长驱。"并称赞张郃说:"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

诸葛亮战后分析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本文内容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本文图片为互联网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古梁镛


若说谁可拒敌张郃,王平足可胜任。因为,张郃与王平的两次交手中,结果王平均略胜张郃一筹。

马谡与张郃的真实兵力对比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尽起倾国之兵,也仅有5万余人。因为,蜀汉总兵约为13.2万人,而防御的重点:汉中防北、南中御南,兵力分别为3万、2万,再除去各郡县驻守的常用兵力外,刘备所能动用的极限兵力也就是5万,而且此战中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诸葛亮北伐时动用的主要是汉中兵力,李严镇守的江州3万兵力需要防守东吴,所以不能动用。虽然,自刘备病逝后,蜀汉通过了3年的修养生息,但是国家战斗力依旧难以恢复到当初的巅峰状态。

可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总兵力绝对不会超过4万,如果再减去5千—1万的粮草兵,真正的战斗兵员只有3万—3.5万的样子。当时,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是分兵两路。即:第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兵,据守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大军,因为兵力太少容易被破,所以兵力至少应该在3千—5千;第二路,诸葛亮自提大军出兵祁山,并先后占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诸葛亮闻报曹魏遣大将张郃率领一军出兵街亭,欲与曹真夹击蜀军。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合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因此,诸葛亮委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前去街亭阻挡张郃的兵马,为自己建立祁山根据地争取时间。而此时,蜀国新得三郡,人心未附,需兵力镇守,若每郡至少3千兵力,再减去赵云一路疑兵数,诸葛亮手中的机动兵力仅有2万左右。同时,以诸葛亮谨慎的行事风格,通过细作探报的情报,也绝对不会令马谡的兵力和张郃的兵力太过悬殊,毕竟街亭是关乎第一次北伐成败的关键。此外,马谡也是自己看重之人,他也不允许其失败。如果分给马谡1万大军,诸葛亮作为进攻主力则会名存实亡。所以,综合衡量之下,能派给马谡的兵力最多会有5千。

由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带有极大的突然性,当陇右三郡丢失后,曹魏才急忙遣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前去抵挡诸葛亮,接着又调派张郃率领一路偏师和曹真夹击蜀军,以化解陇右之围。正所谓:救兵如救兵火。所以,张郃所率偏师应该是轻装简从、倍道而进。同时,又以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来推算,张郃的兵力最多会有1万。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如果马谡能够听从王平的建议,于险道多设阻碍,虽以1比2的兵力对比,不用他人,仅马谡就能率兵抵住张郃的前进步伐。遗憾的是他要一意孤行,弃天赐要道于不用,反而选择山顶扎寨,结果被围断其水道,大军自乱,岂能不败。

王平两退张郃

《三国志·王平传》: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当马谡街亭兵败后,张郃正要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王平适时命令1千兵士擂鼓呐喊,张郃担心埋伏,因此不敢相追,王平这才收拢溃散的士卒,不慌不忙退走。因此,诸葛亮对王平大加称赞,加拜参军,统五部兼无当飞军统领,进而又擢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是王平和张郃第一次交锋,王平的谋略应该稍胜张郃一筹吧。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合攻平,平坚守不动,合不能克。

章武九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制造出了木牛流马,方便粮草运输。因此,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战争。期间,司马懿攻打诸葛亮的营寨,张郃攻打王平的营寨,结果王平坚守不出,张郃一点办法也没有,无奈只好退军。王平和张郃的第二次交锋,王平依旧略胜张郃一筹。

王平镇守汉中2万余兵力,退曹魏10万大军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0万余大军征伐汉中,且前锋已打到骆谷一带,而汉中的守兵仅有2万余人,诸将领闻信后,心下大惊,皆有退守汉城、乐城等待援军之意。这时,王平奋然而起,坚决反对,并提出亲自率领1千奇兵,绕道敌军身后,假意断敌归路,敌闻报后必然惊慌退走。接着,丞相费祎和涪城的援军陆续赶到汉中增援。很快,曹爽便得到探报,后路发现敌军,归路有被断的危险,同时汉中的援军已经到达,因此曹爽急忙率领大军败退而回。从而,又为蜀汉争取到了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良机。

由此可见,王平足可胜任街亭抵挡张郃之职。


祥子谈历史


前言:街亭之战,意义重大,按照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街亭失手后,魏国大军源源不断的涌入陇右,至此,诸葛亮北伐失败。此战,后人统一口径,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当负主要责任。换句话说,如果当初不是启用的马谡,而是其他大将,面对张郃的五万大军,是否可以守住呢?我的答案是换做其他大将,也未必守的住!

一,街亭之战的战略意义: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战略意图就是拿下陇右,凉州地区。实现“西和诸戎”的隆中对构想,只有拿下陇右才能虎视关中。以当时蜀汉的实力若直取关中,即使拿下关中也要面对关东曹魏大军,后方陇右凉州魏军的两面夹击,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诸葛亮部署两路大军进攻魏国,第一路赵云邓芝领军从斜谷道出发攻打扶风郡,第二路大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出汉中,攻祁山,这里就要说到,要想顺利拿下陇右,那就必须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通往陇右的必经之路有两条,拢山道,渭水道,陈仓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这样一来,拢山道就成了必经之路,意义重大,因此派了马谡镇守,没想到街亭失守,乱了诸葛亮的部署,魏国大军源源不断涌入陇右,诸葛亮计划失败只得退兵。

二,街亭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关乎街亭之战,双方兵力大致情况如下:蜀国诸葛亮大军二万五千人,守卫街亭的马谡,王平军队八千人,而魏国曹真大军约五万,先锋张郃大军两万人。

表面上看张郃大军是马谡军队的2.5倍,兵力上不足以攻击,占着地利的马谡军,况且诸葛亮针对如何防守街亭也是做了一番部署的。

三,街亭之战真的仅仅是马谡的责任吗?

街亭之战马谡有没有错,有,而且是大错,镇守街亭,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诸葛亮的说法,你只要依计而行,守街亭是无虞的。可偏偏这个马谡作为参谋,纸上谈兵头头是到,实际却缺乏实战经验,自己自认为看过很多兵书,兵法策略了如指掌,因此,罔顾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决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临下痛击魏军。没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没有水源,一旦围困断水断粮,则必败无疑。果不其然,张郃大军一到,看到马谡据山而守,果断命令大军切断水源围山,断水的马谡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

马谡的错已经很清楚了,但是诸葛亮在战略上有错误吗?也有错,虽说老话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还是用上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三国志、马谡传》,战前众议,“皆以宜魏延吴懿为将,亮违众拔谡”。如此重要战斗,诸葛居然提拔派遣从无作战经验的老乡马谡为主将,荒唐儿戏。诸葛亮还有个错误就是明知街亭为重地,为决战之地,应由主力出战,但是却只派了常年任参谋的后勤马谡对战名将张郃,张郃何许人也,“有五子良将”之名,不输与蜀国的“五虎上将”,此人精通兵法武艺高强,你拿马谡对阵张郃,岂不是送死。

四,街亭之战换做其他大将是否可以守住

未必能守住,我们且不说其他大将另有任用,譬如前文说的第一路大军,赵云邓芝领军从斜谷道出发攻打扶风郡,魏延负责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就算赵云魏延等大将可以镇守街亭,街亭就能守住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原先诸葛亮预定方案,马谡失固守待援,马为蜀军赢得时间,马谡守街亭的意义是坚守一个月,为蜀军的集结赢得时间,诸葛亮主力乘机拿下陇右四郡,切断雍凉和关内的联系,乘机进攻关中。因此,即便是赵云或者魏延,在军力上和张郃是不对等的,也就是八千对阵二万,赵云未必能胜,况且直至街亭之战结束,也未见蜀军救援,反而,魏军却源源不断涌入,因此街亭失守只是时间问题,谁来都一样。

其次,街亭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地势相对宽阔,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四周高中间低,即便赵云魏延把周边的蜀军全部集结也就两万多人,而魏军却有五万人马,即便先锋张郃的两万人马,大开大合之下,大兵团作战,也未必能守住,更何况最主要是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正往街亭方向赶来,三五日即达,因此街亭失守是必然结果,偏偏马谡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加速了街亭失守的进程,或许真的启用副将王平,或许还能多守几天,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唯恋无名


诸葛亮北伐魏国,得先机之下,用人不当,错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向来对读罢三国的后人们,深感惋惜。很多因读罗贯中《三国演义》,产生倾向蜀汉的读者,更是为之扼腕有叹。认为街亭如若不失,诸葛亮定会更多的一展复汉大略,而不必后面的数次北伐受阻。

诸葛亮要是派别人,魏延了、马岱了也行啊,马谡要是听令,占据路口下寨,也行啊。真是可惜。马谡空有腹谈,不堪重任,真是可叹哦!

失街亭,真的是马谡一人之过吗?换上别将,就不至兵败吗? 窃以为,战术上是马谡大错,贻害军机。战略上,终还是诸葛亮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从宏观上看,战争打的历来是经济、资源{人力、物力}的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处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未能憾动曹魏,使其遭受重创。这说明什么,两国开战之初,就没在一个级别上,曹魏地多人多,政治经济发展稳定,蜀汉一州之地,资源不均。

诸葛亮是有一腔匡扶汉室之心,但实际付诸到行动中,也只能是在现有的力量准备下,展开打一步看一步的实施。而当双方一旦打成消耗战,诸葛亮纵然再神机高明,也会蹙眉。


《三国演义》在前半部把诸葛亮描写的几尽神人,出山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借东风,气周瑜、擒孟获。按这逻辑,北伐曹魏,不说打的北方喘不过气来,也得狼狈不堪吧。好在罗贯中写三国,还是在尊重史实上演义的,诸葛亮确实数次无功而退。就是退,罗贯中也大用了笔墨美肤了诸葛亮、美肤了蜀汉。以至带偏影响到很多后人,惜诸葛亮不成功,怜蜀汉人才不济,而忽视了曹魏的原本强大。

细看看,伐魏数战,魏国实则是人才济济。曹真、张郃、司马懿、郭淮、孙礼、郝昭、邓艾等等,层出不穷。而蜀汉一方,人才帅才,掰指可数。

战略方面,诸葛亮首伐曹魏,奔得是掠地掠物,抢城抢人。而不是想的有效的歼击曹魏有生部队。以至于每次退兵后再来,掠地抢粮成了恶性循环。这点上还不如后世的军事家提到过的,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的是打击敌人有生力量。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点评过诸葛亮,说他是治世理政之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类比。然而连年动兵,没能成功,是因为军事谋略变化方面,并不是他最擅长的。{原文: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的评语,我一直认为很中肯,尤其陈寿出仕过蜀官,距离诸葛亮时期很近。有人说陈寿与诸葛亮之间有怨,出言有假。我认为是偏言。作为相才不是帝王,陈寿单独为其立传,别人都是合传,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是极其尊重和敬慕的。

后世经过街谈,评话,不断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演义推向到高峰,罗贯中小说再已成书,户晓万家,民间更是先信重了诸葛亮的军事奇才。但不断具有发散思维的现代的我们,不难从小说《三国演义》中发现,诸葛亮不少军事谋略的描写,实则都被罗贯中用了“美颜相机”。 这里无意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诸葛亮在行军打仗上肯定有他一套过人的能力,但在当时之世,单就军略而言,能与他比肩,不分伯仲的人,肯定也有不少。诸葛亮绝不是象小说中那样唯一的佼佼者。



话题再回到北伐,马谡失街亭上,就算诸葛亮没用马谡,换他将守住街亭,诸葛亮得到空间,兵力回旋聚集,同理,曹魏援兵也会大量跟上,冷兵器时代,还是会打成消耗战。还是会出现国力,经济后援的大因素上。结局应该还是打成了骚扰战,而不是一口就能啃掉大腿粗的魏国。

另外说个细处,诸葛亮用马谡,还是有点私心考虑的。哪个老大都想有自己的班底,诸葛亮格外信任马谡,也是想马谡藉此建功,后面更加委以大任。战前也是立排众议,一意推出了马谡。可是谁成想,马谡不争气,好平台没抓住,误了军机误了性命。

如果说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误,那么他没有更好的固本强基,养息蓄力,就去发动兵事,未免也是战略上的一种失策。纵然他秉承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是值得肯定的,也未免动之有早。

妄言了几句,难免偏颇。但绝无低誉诸葛亮之心。诸葛亮庶事精炼,鞠躬尽瘁。后世人极为赞誉敬佩。唐杜甫有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每读,我也常怀唏嘘。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按照诸葛亮先期的设计:谁都可以守得住!马谡只要按照诸葛亮设计来,马谡都可以守得住,为什么没守住,原因是马谡改了诸葛亮的设计。

且看诸葛亮对街亭战的设计:

马谡军在街亭是一场防御战。其主要目的是阻击魏军的援军,从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驰援,防止诸葛亮攻城拔寨部队两面受敌。

从时间上来看,马谡军先期到达街亭,有足够的时间安营扎寨,建立坚固的固定阵地和阵地防御体系。

而张郃军是接到三郡发出求援信号,等待魏国上级决策层决策之后,命令张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战,属于驰援部队,魏国的准备时间就是马谡军安营扎寨的时间,具体计算中一下,从天水到洛阳报信,大部队从洛阳出发,按照报信速度八百里加急处理(天水到洛阳共计里程2400里),大概需要3天时间,大部队行军按照日行军200里计算(不能按照电视剧时间计算,一个镜头一切就打起来了)共需12天,魏国研究战术,定下打仗决心5天,还有准备作战物资,还需10天左右。按照这个水平计算留给马谡军安营扎寨,形成坚固工事的时间是30天左右。

从兵力上来看,马谡部队,先头5000人,两翼部队各2500人,合计1万人,按照防御作战配比模式,1万人依托坚固工事,防御5万人进攻。而驰援张郃部队,先头部队5000人,后续部队4.5万人,共计5万人,兵力对比1:5,根据魏国比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书》,或或曹操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记载:“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成现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依照这个模式计算,1万防御之兵对抗5万进攻之敌,属于实力相当。

从地形上看,街亭地势(甘肃省庄浪县西南,街亭古战场)



街亭的卫星图

张郃进军方向只有一条路可走,道路崎岖,不利于快速行军,道路宽度有限,不利于大规模进军。马谡军临河卡谷,依托两侧山体构筑坚强的防御工事,可以抵御来军,是一场以逸待劳的防御作战。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兵力1:5设计,诸葛亮料定魏国可能在街亭的出动兵力最大也就5万(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队,同时魏国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场持久战。时间设计一个月时间,让马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工事构筑;地形选择非常有利于防御,在一个谷口;诸葛亮对街亭的安排是万无一失的,既是他稳妥性格的体现,也是他抱有必胜信心体现。不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场持久战!

且看马谡如何失去街亭的:

马谡的第一个操作:改变诸葛亮的防御战成为阵地战。

具体操作见《三国志 王平传》:谡舍水上山。翻译成现代文:马谡远离水源,上山占据高处,居高临下,准备和张郃进行决战。



诸葛孔明留给马谡的安营扎寨时间,依托山体形成坚固的防御工事,他都没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张郃放进来打,核心就是消灭魏军,而不是按诸葛亮打防御,打持久战的意图,消耗蜀军!这和他立军令状的战法完全不一致。

进攻和防御战斗,进攻方是5倍于防守方的兵力,这样是力量对等的,因为防御工事是比较消耗敌方力量的。

现在马谡这么一干,即将对比变成了别人五个人打一个人,他的一万人马,人家五万人马,这如何来打,局势完全扭转了,是张郃压着马谡打,兵力优势完全在魏军张郃方面,失败是必然的!

马谡的第二个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却兵败。

据《三国志 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翻译成现代文: 马谡依傍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

马谡把赌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张郃军途径街亭南山,必被重创,但是事实却是完全出乎马谡的预料,张郃不合马谡决战,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将马谡搞的被动异常,街亭被张郃轻松搞定,马谡狼狈逃窜。

结论: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战法,街亭会不会失手,结果真的未可知,因为防御战与进攻战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马谡,雄心的马谡搞了一道“美丽的马其诺防线”,最后没有用上,反而被打败!

为什么要斩马谡,就是斩蜀军的违抗军令的这个风气!以前关羽张飞敢违抗军令,现在传染给了马谡,马谡失去了街亭,让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完全处于被动局面,苦心经营的胜利付之流水,马谡的自信也随着战果随之覆灭。

街亭到底没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设计,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但是马谡用他的办法,证明了放进来打这个战法是错误的,因为街亭失手了!


少华聊史


蜀汉军队的街亭之败,马谡肯定是第一责任人。但犯了错误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那么,如果他不犯错,或者换一个人,街亭能守住吗?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的内容不能当论据)

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对陇西地区的控制权,而且蜀军先期的补给必须依靠从大后方运输。这严重的制约了蜀军所能出动规模和能支撑的时间,所以蜀军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陇右。

这样就必须做好两件事:1快速袭取各要点郡县,2成功阻截曹魏来自关中地区的援军。

而魏军的援军从关中地区出发,蜀军阻截魏军的最佳地点只可能是陇山山口。这里正面不但狭窄,而且在其背后还有一定面积的平原可以囤积兵力与物资,更利于屯兵阻截魏军。由记载也可见马谡所率领的仅仅是诸葛亮大军的前锋,前出在诸葛亮之前,加速行军以求先于魏军到达陇山山口。

但是魏国方面反应的迅速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期,张郃统领骑兵部队已经越过陇山,到达了陇西地区,并在街亭与马谡部会战并击败之。换而言之,街亭之战并非是一场预备的防御战,而是一场双方得到预警之后的遭遇战。

当时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张郃被任命为魏军援救陇西打通关陇道路的指挥官,总共统兵步骑五万,但突进到街亭位置的,应该是一万人左右规模的精锐骑兵。

马谡作为蜀军先锋官,带领的应该是少量精锐前锋。考虑到魏军多过蜀军,后者又缺乏战马,所以马谡的兵力应该弱于张郃,而且应该以步兵为主。

当然,马谡能得到诸葛亮本部的援军。但张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万兵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赶到关中,魏国将动员数量远超过的蜀汉北伐军总兵力的大军,前来与诸葛亮大战。

而蜀军的补给要依靠祁山大营从后方转运而来的物资,同时加上收服三郡的库存,但是不能长时间支持大军的行动。魏国的补给就容易的多了。魏国背靠关中,补给线本来就比蜀汉要便利很多,关中地区为了应对蜀汉与西凉,平时就有很丰富的储备。

所以在兵力和后勤两方面,马谡都不占优势,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张郃的精锐骑兵。

这时,马谡有两个选择,原地防守,或者主动出击。而史书上记载了马谡之后的行动,“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国方面记载,“拒亮将马谡於街亭。”一个“拒”,而不是“破”,说明上山其实是一种攻击准备,目的那就是要引诱张郃来攻,以地利击破之。

结果常年作为参谋的马谡,缺乏带兵经验,没有让士兵在街亭补充饮水,结果上山最后部队很快便断水,失去的战斗力。而汲水的道路又为魏国骑兵截断。在饥渴和和魏国精骑的双重打击下,蜀汉先锋速败于街亭,诸葛亮多年的谋划失败了。

那么,如果马谡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败得那么惨,但街亭还是守不住。因为真正能阻挡住魏军的关键地方是陇山山口。

所以,当张郃越过陇山,到达街亭之时,诸葛亮的陇右攻略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因此,诸葛亮在战后也意识到了这点,请求自罚。


冷兵器研究所


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大举伐魏时,魏军大将张郃率五万大军进攻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企图一举截断北伐蜀军的退路,而奉诸葛亮军令驻守街亭的是其得意弟子——参军马谡。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诸葛亮才对深谙兵书的马谡委以重任。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却毫无实战经验,只善纸上谈兵,他擅自改变诸葛亮事先制定的军事部署,改“当道扎营”为“登高(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的五万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被断绝水源,大败而回。

街亭一失,本已经取得节节胜利的蜀国北伐大军被迫放弃所占魏国城池,铩羽而归,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草草收场。

战役结束后,蜀汉大军退回汉中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将爱徒马谡斩首。

从古至今,人们大都把失街亭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只善夸夸其谈的书呆子马谡身上,认为马谡虽熟读兵书,一肚子军事理论,但却毫无实践经验,而且这厮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听不进王平的正确建议,临战前又犯了教条主义,擅自改变诸葛亮当街据守的军事部署,命军队登高据险坚守,最终导致蜀军大败亏输,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要地街亭也宣告易手。

真正的事实或许与世人的认知存在一定差距。从该战役的性质看,真实的街亭攻守战你实际上是一场众寡悬殊的阻击战。

抛开小说《三国演义》不谈,在此以《三国志》、《魏略》等信史的记载为事实依据。史载,魏将张郃率领并指挥攻打街亭的军队共有五万人,而彼时蜀军北伐大军的总兵力似乎不超十万。而先锋马谡麾下有几多人马呢?据三国史权威吕思勉先生估算最多在一万人左右。

一万对五万,这场战役不论怎么打,马谡都输定了!

而且从地势上看,街亭显然不是易守难攻的险隘。说白点,街亭这地方不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史载,街亭是个小圩镇,旁边只有两座小山包,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基本无险可守,防守起来非常困难。

面对汹汹来攻的五万魏军,马谡手上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按理说,当道扎营据守与登高据险坚守都没错,应该分兵据守,以为策应,但马谡以寡击众,他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很难摆脱被魏军分割包围的宿命。而且从战斗经过看,张郃一开始就派兵将两座小土山围了起来,那么即使马谡忠实的执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部署 ,在无险可守的尴尬处境下,面对魏军优势兵力的凶猛冲击,根本摆脱不了被一鼓聚歼的悲惨命运,更不要说守住街亭了。

假如马谡不派兵登高据守,如果魏军抢占了两座制高点,蜀军当街扎下的营盘只能成为居高临下魏军滚木礌石与箭矢的活靶子,逃无可逃。

因此可以判断,马谡并不是传统认知中那般不谙军事,他之所以惨败街亭,并非擅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据守)所致,真实的情况恐怕另有玄机。

《三国志》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张郃与马谡对战于街亭,马谡占据南山险要处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当道处扎营(修筑防御工事)据守。张郃极富军事经验,一眼就窥出了蜀军的软肋。他派兵截断了山上蜀军的汲水通道,一下子掐住了马谡的命门。蜀军无水可饮,饥渴难耐,军心大乱,遂被张郃击溃。

军队安营扎寨处必须首先取水方便,水源是生命之源,这是个常识问题,马谡熟读兵书,又跟随诸葛亮当了多年的参军(参谋),他岂能不知?不要说马谡了,随便一个打过几仗的士卒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马谡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扎营后为何不派兵去守护南山汲道呢?

很明显,他手中就那么点兵力,早已不敷使用,因此无兵可派了。

可以想象,面对大举袭来的魏军,马谡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当街扎营坚守,同时牢牢控制住水源;要么占据南、北两座制高点,恃险御敌,同时分兵一部防守从山上到河边的汲道。

然而,手上只有万余兵马,又要守险,又要守郫,还要分出一部分打游击袭扰魏军,而再派兵去守护水源也就有心无力了。

不要说无兵可调,即使马谡把一切可能都预测到了,随便哪一种安排都无法改变战场上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魏军五万,蜀军一万,从魏、蜀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以及街亭易攻难守的地理、地貌看,马谡从接受命令并签下军令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走向了一条有去无回之路。

马谡令高详仅率少量人马驻守旧城,或许也有保卫水源的意思,命主力全部舍水登山,屯驻于街亭南山上,这一招在兵书上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的战略意图或许就是此意。

张郃大军抵达后,直逼南山下,先一举切断马谡水源,然后发起猛烈进攻。蜀军焦渴难耐,军无斗志,一遭到攻击,立刻溃不成军,兵将各顾各逃命,不相统属,而统帅马谡也不见了踪影。

另一员魏将郭淮同时也攻破了当道据守的高详部。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唯有蜀将王平率领的一千游骑队形不乱,并擂鼓与魏军对峙。张郃疑心有伏兵,不敢挥军进逼。

王平这才得到了喘息之机,他会合马谡,沿途收集溃兵,率残兵败将们缓缓撤回。

曹魏援兵自关中源源不断的开到,并迅速占领了街亭,随后兵进陇右。

街亭失守后,使蜀军失去了进退自如的据点和有利的地势。曹魏的增援大军可以很顺畅地从关中通过街亭直抵陇右。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现在面临陇西未降,而曹魏关中援军又通过街亭大举开到陇右,顿时处于被魏军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

为了保存实力,同时等待再次北伐的时机,诸葛亮只得强行迁徙西县(今甘肃礼县)千余户人家,辗转退回汉中。

大军撤回汉中后,为了严肃军纪,对擅自违背作战部署、失掉街亭战略要地的先锋马谡,按军法从事,处以斩首之刑。

马谡临刑前曾写了封信给诸葛亮,云:“明公待我如同儿子,我待明公如同父亲。请明公深思舜帝杀鲧而用禹之义,使我们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这样,我虽身死,亦无憾于黄泉矣”。

对于诸葛亮挥泪杀马谡一事,历来很有争议,比如后来长史参军蒋琬就曾对诸葛亮说:“如今天下未定,就杀了个有才能的人,岂不可惜”?诸葛亮答:“古代孙武子能取胜于天下,就是因为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我们与敌人交锋,如果不严惩破坏军纪的人,怎么能率军打仗、战胜强敌呢”?

话虽如此,也很冠冕堂皇,但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难道就不用担领导责任吗?他为了推卸责任以及平息因破格重用马谡而引发的众怒,不得不将马谡下狱处决,使马谡成为街亭战役失败的牺牲品和自己决策失误的替罪羊。面对街亭易攻难守的客观困难,而且只配备那么点人马,不要说年轻的马谡,即使派身经百战、极富作战经验的宿将魏延、赵云、张嶷去守街亭,抑或是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守的住。除非与魏军兵力相当,或至少相差不那么悬殊,否则派谁去都会被张郃的五万大军踏平,都会和被斩首的马谡是一样的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幼常失街亭千古恨,威公守街亭未可知。公元228年,马谡立下军令状守街亭,结果丢失街亭,自己也被枭首示众。那么面对曹魏张郃的五万大军,蜀汉还有大将能守得住街亭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长史杨仪。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姜维和魏延防守街亭搓搓有余,因姜维新归附蜀汉,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因此诸葛亮并没有考虑这两位防守干系重大的街亭,而是“熟读兵书”的马谡。马谡为诸葛亮参军,常常和诸葛亮的妙计不谋而合,甚得其器重。诸葛亮忽略了参谋和军中主帅是有很大区别的,参谋只管出谋划策就行了,而主帅的要求比参谋高多了,必须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快速的应变能力,统筹考虑战场形势的能力。


马谡“纸上谈兵”,街亭是其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合理建议,于高山上安营扎寨。王平将马谡的安营扎寨图本送到大营,诸葛亮拆而视之,大呼:“幼常无知,坑陷吾军矣!如果张郃截断水源,包围山寨,街亭必丢。”

此时长史杨仪自告奋勇,愿意替换马谡,担当守卫街亭的重任。诸葛亮并未怀疑杨仪的能力,而是将“安营之法”细细和杨仪核对。杨仪正要前去街亭,就有探马来报,街亭、列柳城都丢了。《三国演义》中有云:

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


有人对杨仪持有怀疑态度,说长史杨仪和参军马谡都是诸葛亮的参谋,实际作战经验很少,即使杨仪替换马谡去守街亭,也是“纸上谈兵”的角色,还是挡不住身经百战的张郃五万大军。其实,杨仪和马谡并不一样,有下列三个原因。


首先,杨仪具体落实诸葛亮的各项军事部署,办事干净利落,证明其才干非凡。杨仪,字威公,曾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并经其介绍入川辅佐刘备。刘备死后,诸葛亮提拔杨仪为长史,加绥军将军。

诸葛亮的各项重大军事行动,都有杨仪的影子,杨仪辅助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干净利索。诸葛亮的好多军事行动,都是杨仪落实执行的。反观马谡,偶尔提出奇谋,博人眼球,如讨伐南蛮时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其次,杨仪能除掉久经战阵的蜀汉大将魏延,证明其杀伐果断。杨仪和魏延素有矛盾,诸葛亮在世时,尚可压制。诸葛亮病逝后,两人互相攻击,都称对方谋反,令后主刘禅不知谁才是真正的反贼。这里不论谁是忠臣,谁是反贼。

魏延于荆州跟随刘备,战功颇多,不次于五虎上将,是一员名副其实的老将。最终杨仪除掉了魏延,并灭其三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足以证明杨仪杀伐果断。《三国志》中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最后,杨仪在诸葛亮病逝后,接掌大军,安全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证明其能力不凡。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将蜀汉大军军权交给了长史杨仪,看出了诸葛亮对杨仪能力的充分肯定。

杨仪不负众望,按照诸葛亮的遗计,徐徐撤退,安全将大军和诸葛亮的灵柩带回成都,交到刘禅的手里。当时的难度是很大的,前有魏延烧断栈道拦截,后有“冢虎”司马懿骑兵追杀。

虽说有诸葛亮的遗计,也得看执行者的能力。如果执行者能力有限,一手好牌也有可能输的,何况这时的情况不容乐观。《三国演义》中有云:

“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历史终究没有给以杨仪守街亭的机会,也无法假设。不过杨仪能够在诸葛亮去世的情况下,临危不乱,井然有序地将蜀汉大军和诸葛亮灵柩带回成都,证明其有大将之才。

那么,他守卫易守难攻的街亭,即使面对张郃五万大军,还是有很大几率守住的。再说,守街亭只是为大军争取时间而已,又不是长久固守街亭。杨仪只要坚守到诸葛亮大军到来,就是成功。

你们是如何看待杨仪守街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若当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于下:〇①守街亭是马谡主动请缨,并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闻知司马懿撤兵到长安同张郃引兵出关,大惊曰: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你虽深通谋略,但此地无城郭,无险阻,守之极难。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说,某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魏主亲来有何惧哉!…立完军令状,孔明拨二万五千精兵和上将王平,交与马谡共守街亭,并嘱咐道:下寨必当要道之处!接着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统兵协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后,马谡不听王平之言,放弃在五路总口下寨的正确布署,屯兵于侧面山上。王平说,参军差矣!当道扎寨,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但马谡未听。〇③,司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听儿子说蜀军二二未在当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怀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亲自巡哨一遍,知是马谡守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先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军围山断水。〇④,马谡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条件的!如果有粮有水,身边有几员上将,此法可行。山上无水,本人是文官,身边无将只有兵,就一员上将王平又在山下被张郃挡住,只用兵能冲动吗?真是无知透顶!〇⑤,若是听王平话,在五路总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栅栏,设寨门,有王平親自指挥,寨内有粮有水,25000精兵,准备弓箭,不主动出击,守住营寨,必保街亭不丢!因此,我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批准马谡主动请命,安排有作战经验的战将去守街亭,只要在当道下寨,不出寨攻击,只守营寨,必能守住街亭(这个咽喉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