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共85字(遼寧省博物館藏)。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現在還保存有宣和內府原來的裝裱形式,最後入清內府。前後800來年,流傳有緒,諸家著錄較為翔實,可資查考。書法無狂怪之勢,有別二王等前人草法,圓渾高雅。或以為唐、宋間摹寫本。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籤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後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卷中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曠奄”、“乾隆”、“嘉慶”、“宣統御鑑之寶”等鑑藏印。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於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誇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於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雖偶作牽連映帶,但亦無拖沓之嫌。筆墨流宕處,英姿勃發,氣象超然。其結構以平正恆定基調,疏密聚散之間,顯露出“端莊雜流麗,剛健寓婀娜”的風致。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再放大!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康生當年很喜歡,恨不得藏家裡欣賞

趙孟頫跋懷素《論書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延祐五年(1318)年書

【釋文】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也。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延祐五年十月廿三日為彥清書,翰林這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

懷素(737-799[1] ,一說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

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論書帖》

《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釐米,橫40.5釐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雲:“懷素於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

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今其書自謂真出鍾(鍾繇),草出張(張芝)。”但無論如何,懷素的草書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而《論書帖》則與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寫得“勻穩熟”,“出入規矩,絕狂怪之形”,是草書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

藝術特色

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16] 《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轉,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並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謹,結字簡練,體現獨特的草書藝術風格。[17]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聖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如小草千字文、聖母帖,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地上都傾向於瘦細,和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係。懷素年輕時代,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懷素二十九歲時,曾經寫下了《秋興八首》。《秋興八首》是杜甫的詩句,創作於大曆元年(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三年以後。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對於一個“野狐禪”,或者一個“賤家雞”,懷素草書根本得不到認同。《秋興八首》的書法線條,臃腫中包含著怯懦,為追求“一筆書”的效果,牽絲縈帶顯得很牽強,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懷素本是一個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懷素並不在意當代的藝術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傳統。如果說,懷素青少年時期的書法,憑藉的是藝術直覺。那他三十歲以後的藝術探索,則是在藝術傳統中求索。而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傳承,筆法則是魏晉書法的“核心機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